熊麗紅,楊莉娜,郭新宇 ,王旭菲
(1、江西省血液中心檢驗科,江西 南昌 330077;2、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丙型肝炎病毒(HCV)自從1989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科學家們已進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各種檢測方法。中國于1993年成功研制出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酶聯(lián)免疫診斷試劑(抗HCV ELISA)[1],經過近20年的研究應用,試劑質量越來越好,為保證輸血安全,上世紀90年代末,抗-HCV檢測已列入采供血機構篩查獻血者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中。近兩年,抗-HCV四代試劑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第三代試劑實驗原理為間接法檢測HCV抗體,第四代試劑實驗原理為雙抗原夾心法檢測HCV抗體?,F(xiàn)對第三代與第四代HCV ELISA檢測試劑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結果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材料 2014年10月10日至2014年10月31日本中心無償獻血者血液標本4410例,均用EDTA-K2抗凝。
1.2 儀器與試劑 STAR加樣系統(tǒng)和FAME全自動酶聯(lián)檢測系統(tǒng)(瑞士Hamilton公司);第三代試劑和第四代試劑均為北京萬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試劑盒,均在有效期內使用;0.5NCU/ml抗-HCV質控血清為北京康徹斯坦生物有限公司生產。
1.3 方法 4410例標本平行使用第三代和第四代試劑同時檢測,兩種試劑初次反應性標本均使用原試劑進行雙孔復試。大于CUTOFF值的80%即判為有反應性(初篩陽性)。單試劑有反應性標本進行核酸檢測(羅氏試劑)和免疫印跡法進行確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檢測0.5NCU/ml抗-HCV質控血清S/CO值比較 見表1。
表1 0.5NCU/ml抗-HCV質控血清S/CO值
2.2 第三代與第四代HCV ELISA試劑檢測4410例標本的結果 4410例標本雙試劑陽性共4例,三代和四代單試劑陽性6例,6例單試劑陽性標本采用羅氏試劑進行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對單試劑陽性標本采用WB法確認,2例四代單試劑陽性確認后均為陰性結果,4例三代單試劑陽性確認后2例標本可疑,2例確認為陰性。2例可疑結果均出現(xiàn)NS3-2單片段,如需要確認是否陽性需采用其它方法進一步確認。見表2。
表2 4410例標本檢測結果
2.3 以三代試劑為標準進行比較 陽性符合率=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4/8×100%=50%; 陰性符合率=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4400/4402×100%=99.95%;總體樣本的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總樣本數(shù)=(4+4400)/4410×100%=99.86%。
丙型肝炎可通過血液途徑進行傳播,為了保障血液安全,《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中明確要求獻血者血液必須采用不同廠家試劑進行2次丙型肝炎檢測,丙型肝炎檢測陰性的血液才能發(fā)往臨床。目前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抗HCV檢測試劑盒均采用HCV的基因工程或合成多肽抗原[核心區(qū)、非結構區(qū)(NS)3、NS4和NS5等]包被固相。由于上述HCV抗原的組合、來源及用量等方面的差異,可能會造成在臨床上使用不同生產廠家ELISA試劑盒測定結果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2-7]。據(jù)報道雙試劑陽性反應標本的RIBA確認陽性率接近60%。而在單一試劑陽性反應的標本中,無RIBA確認陽性結果,但存在較高比例的RIBA可疑結果(27.5%~54%)[8-10]。
從本實驗室結果表1看,用兩種試劑同時檢測0.5NCU/ml抗-HCV質控血清,第四代試劑S/CO為17.22±1.98,明顯高于第三代試劑 2.41±0.18,相差約7倍,突顯了第四代試劑靈敏度高于第三代試劑的特點。第三代試劑實驗原理為間接法檢測HCV抗體,血清加樣量為10μl,而第四代試劑實驗原理為雙抗原夾心法,血清加樣量為50μl,相比之下第四代試劑更加靈敏,加樣量更加準確,提高了HCV抗體檢出率。第三代試劑和第四代試劑陰性符合率為99.95%和總樣本符合率99.86%,檢測結果無統(tǒng)計差異。因試驗中陽性樣本量過少,陽性符合率只有50%,不具有實際的統(tǒng)計學意義,需進一步研究。
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HCV血液篩查方案有兩種,部分血站已引進核酸檢測,明顯縮短的HCV檢測的窗口期,但由于各種原因,核酸檢測尚未在全國范圍推廣。部分血站仍舊使用2種不同廠家的試劑檢測HCV抗體,還有部分血站雖然引進核酸檢測,也同時使用2種不同廠家的試劑檢測HCV抗體。本實驗中,6份單試劑陽性標本中無確認陽性結果,與有關報道相符[2]。采用2次檢測并未增加真陽性標本檢測能力,不能有效起到互補的作用,而是大量增加了假陽性反應,這無形中增加了血液的不必要浪費和獻血者的不必要淘汰。為提高檢測功效,又盡量減少血液的不必要浪費,血液篩查模式和試劑的選擇有必要進行科學的探討。
[1]金容玉,周誠,蘇濤,等.丙型肝炎抗體ELISA診斷試劑質控參考品的建立[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1994,7(1):18-22.
[2]譚立明.ELISA法檢測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4):300-305.
[3]賀凌云,禹曉彬.淺談初次反應性標本進一步復檢模式[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5):528-529.
[4]熊陽瓊,楊雨文,黃丁能.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檢測HBsAg結果的對比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1):96-97.
[5]黃乙清.雙抗原夾心ELISA法與間接ELISA法檢測抗-HCV比較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S1):72-72.
[6]谷金蓮,于洋,梁爭論.酶聯(lián)免疫雙抗原夾心法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試劑的質量評價[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5,28(8):.
[7]勵曉濤,吳亞玲,祝宏,等.無償獻血人群抗-HCV篩查及確認情況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5,10(10):.
[8]吳亞玲,祝宏,勵曉濤,等.獻血者抗-HCV陽性標本中RIBA確認情況的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11):940-942.
[9]錢立瓊,蹇志偉,譚金旭.獻血者抗-HCV不合格標本RIBA確認結果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3,15(3):203-205.
[10]莊小獅,潘菲.抗-HCV的ELISA陽性結果與RIBA確證結果比較[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5,1(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