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泉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山東青州 262500)
半導體類光催化劑由于其性質(zhì)穩(wěn)定而廣泛用于光催化分解水產(chǎn)氫體系中[1]。但是半導體類化催化劑本身的光催化效率一般都很低,往往需要借助添加助催化劑才能達到較高的光催化效率。近年來,納米粒子由于其具有大的表面積和活性位點而受到廣泛的關注[1,2]。硫化鉬(MoS2)納米粒子是一種研究非常廣泛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但是目前對于MoS3的研究還非常少[3]。本文合成了聚吡咯烷酮為穩(wěn)定劑的水溶性的MoS3納米粒子,并以廉價有機染料為光敏劑,三乙醇胺為犧牲劑形成三組分光催化分解水體系,實現(xiàn)了高效率產(chǎn)氫。
D8 ADVANCE型X射線衍射儀(德國Bruker公司),CuKα為射線源,λ為0.15406 nm,掃描范圍2θ為5°~90°,掃描速率為0.05(o)·s-1;JEM-2010F透射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Shimazu GC-14C氣相色譜儀,0.5nm分子篩柱(3 m×2 mm),熱導池檢測器(TCD),載氣為氬氣。光催化制氫實驗所用光源為波長大于420 nm的白色LED燈,功率為1W;熒光光譜儀(Hitachi F-4500)。
本文中用于化學反應和分離提純過程中的溶劑,除特別注明外均為分析純試劑,未經(jīng)進一步處理直接使用。四溴熒光黃(曙紅Y,EY),硫鉬酸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硫代乙酸(TAA),塊體MoS2為百靈威產(chǎn)品,三乙醇胺(TEOA)為北京化學試劑公司產(chǎn)品。
1.2.1 光催化劑MoS3(PVP)納米粒子的制備
將(NH4)2MoS4(2.0mmol)和0.2g PVP溶于70 mL去離子水中,然后加入1mLTAA,持續(xù)均勻。然后將上述溶液置于100mL反應釜中,升溫至200℃加熱12h。冷卻至室溫后加入300mL丙酮,靜置過夜,離心分離得到MoS3(PVP)納米粒子。沒有PVP包裹的MoS3合成方法除了沒有加PVP外,其他步驟相同與MoS3(PVP)相同。
1.2.2 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反應及氫氣檢測
在60mL石英磨口玻璃管中,依次加入0.2g EY,0.2g MoS3(PVP),1.5mL三乙醇胺,28.5mL蒸餾水,用橡膠塞封口,通氬氣30min除去體系中的氧氣,在磁力攪拌下,用波長大于420nm的LED燈進行照射。產(chǎn)生的氫氣從頂端進入氣體收集器,收集的氣體用氣相色譜儀進行分析。
2.1.1 XRD分析
圖1中a和b分別為MoS3(PVP)和MoS3(no PVP)的XRD衍射峰。位于~14o的衍射峰歸屬于MoS3的0.65nm的晶格。c為商品化的MoS2(塊體)的XRD衍射峰,與文獻報道一致[4]。
2.1.2TEM分析
圖1 (a)MoS3(no PVP);(b)MoS3(PVP);(c)MoS2(塊體)
圖2 (a)MoS3(PVP);(b)MoS3(no PVP)納米粒子的TEM圖
圖2中a和b分別是MoS3(PVP)和MoS3(no PVP)的透射電鏡圖像。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引入PVP可以有效的降低MoS3的粒徑大小,提高其表面積從而有效的提高催化活性。此外,引入PVP后,MoS3可以溶于水中形成均一的溶液,從而利于與光敏劑EY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電子傳遞,進而提高催化效率。
經(jīng)過 24h 的光照,MoS3(PVP),MoS3(no PVP)和MoS2(塊體)三個體系的產(chǎn)氫量分別為10.5、7.2和1.6mmol。結果表明引入PVP后的MoS3納米粒子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圖3)。
為了進一步研究光敏劑(EY)和MoS3(PVP)直接的電子傳遞過程,我們進行了熒光淬滅實驗。依次加入MoS3(PVP)納米粒子后EY(濃度為1×10-5mol/L)的熒光依次發(fā)生了明顯的淬滅。根據(jù)Stern-Volmer方程計算得到淬滅系數(shù)為8.74×107。這說明EY與MoS3(PVP)納米粒子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電子傳遞(圖4)。
綜上,我們總結本體系光催化產(chǎn)氫的機理為EY吸收可見光達到激發(fā)態(tài),然后將電子傳遞給催化劑MoS3(PVP)納米粒子,失去一個電子的EY從犧牲劑三乙醇胺(TEOA)處得到一個電子,恢復基態(tài),再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圖5)。
圖3 光催化產(chǎn)氫曲線
圖4 MoS3(PVP)納米粒子對EY的淬滅
圖5 光催化機理圖
通過簡單的方法得到并表征了水溶性的MoS3納米粒子,將該MoS3納米粒子用于以曙紅Y(EY)作為光敏劑,三乙醇胺為犧牲劑的光催化產(chǎn)氫體系中得到了較高的產(chǎn)氫效率。水溶性MoS3納米粒子具有高效、廉價和穩(wěn)定性高等優(yōu)點將會對改進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體系提供新思路。
[1]Chen,X.B.;Shen,S.H.;Guo,L.J.;Mao,S.S.Chem.Rev.2010,110:6503.
[2]Du,P.W.;Eisenberg,R.S.Energy Environ.Sci.2012,5:6012.
[3]Min,S.;Lu,G.;J.Phys.Chem.C 2012,116,2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