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間作為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盡相同,各民族對時間理解和看法也因此相異,即時間取向不同。中國崇尚過去,而美國注重未來,這種時間取向差異在中美影視劇中都有所體現。本文著重通過比較中美穿越劇折射出的時間取向差異來對比中美文化差異,并探討造成中美時間取向差異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過去時間取向;將來時間取向;文化差異;深層原因
作者簡介:牛健強(1988.4-),男,河南新鄉(xiāng)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02
一、引言
時間是一種我們人類與之同在的文化。時間的文化特性是與人類合一的。正如Hall所說:“如果有什么能改變生活本性的話,那就是時間是如何使用的?!辈煌幕尘暗娜藗冇兄煌臅r間取向。時間取向是各文化群體心理傾向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反映了文化深層的一些基本內涵[1]。對時間的態(tài)度和使用時間的方式可以作為考察一個文化群體價值觀的重要參考指標。所以,在多元化文化環(huán)境下工作或交際時,如果人們對交際對象的時間取向不了解或不尊重,而只堅持自己文化帶有的時間取向,就很有可能導致交際障礙甚至交際失敗。Samovar A., Letal把文化分為三類:過去時間取向(past orientation)、現在時間取向(present orientation)和未來時間取向(future orientation)[2]。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過去時間取向的國家,國民認為歷史傳統(tǒng)和自古以來的宗教信仰很重要,人們愿意相信歷史留給人民的經驗。相反,美國是一個以將來時間為取向的民族。他們更關注未來,因為“我們能夠做到的永遠比我們正在做得要好”。相信最好的永遠是下一個創(chuàng)新,很少墨守成規(guī)[3]。
中美穿越劇作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其在時間取向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本文以中國穿越劇《步步驚心》和美國影片《阿凡達》為例比較中美時間取向差異,分析由時間差異造成的中美文化差異,并對造成中美時間取向的深層原因進行探究。
二、中美時間取向差異
1.中美穿越劇時間取向差異
穿越時間和空間類型的影視作品簡稱為穿越劇。因為中美兩國思想和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其穿越劇的顯著差別。有人講:“中國的穿越劇多是往后穿,而美國的穿越劇則更多是往前穿。因為一個想不出未來,另一個想不出歷史?!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中國和美國在時間取向上的差異[4]。中國的穿越劇大多穿越回古代,即主人公返回到他不存在的時空,劇情多以大家熟知的歷史事件為基礎,有時進行戲劇化的改編,比如中國熒屏上為人們所熟知的穿越劇有《大話西游》、《穿越時空的愛戀》、《尋秦記》、《神話》、《宮鎖心玉》以及《步步驚心》?!恫讲襟@心》中都市女白領張曉不幸遭遇車禍,可靈魂穿越到了清朝,化身為滿族少女馬爾泰·若曦。劇情依托“九龍奪嫡”的歷史事件,將女主角的個人情感夾雜在這些紛爭之中。在中國,人們往往比較注重過去注重歷史,這種過去時間價值取向在其影視娛樂文化中的具體體現就是中國穿越劇中主人公多回到古代,依托歷史事件來展現主人公的愛恨情仇。然而美國穿越劇穿越的時間則與中國的完全相反,美國比較著名的穿越影片如《超人》系列、《黑客帝國》系列、《星球大戰(zhàn)》系列、《超級戰(zhàn)艦》、《2012》以及《阿凡達》,所有這些影片都是科幻片,主人公都穿越到未來,美式穿越劇中展現更多的是主觀創(chuàng)造的未來世界[5]。比如美劇《阿凡達》穿越的場景就是2154年未來世界中的潘朵拉星球,在這個未來的星球上有高聳入云達900英尺(約274米)的參天巨樹、飄浮在空中浩如煙海的群山、奇異夢幻五彩繽紛的熱帶雨林、以及各種熒光動植物,美國人運用想象將“未來”要發(fā)生的事提前讓人們領略。美國人向往未來的這種未來時間取向在其穿越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通過對比中國穿越劇《步步驚心》和美國穿越劇《阿凡達》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中國人是過去時間取向的擁躉,而美國人則傾向于未來時間去向。
2.中美時間取向差異下的中美文化差異
時間與文化密切相關,因此透過中美穿越劇折射出的中美時間取向差異能看到一些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
受農耕文化經驗至上的影響,中國人在時間取向上采取向后看或過去取向,生活在一個傳統(tǒng)導向的社會里。人們對過去懷有鮮明的崇敬,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往往是今天事情成敗的重要參考,而對未來沒有像對過去那樣感興趣,因為它是不可知的,無法捉摸的。與此相連,人們崇拜祖先,尊師敬祖,做事喜歡引經據典,追本窮源,循規(guī)蹈矩,因為這些都與過去相關。因此人們常將教師稱之為“老師”,喜歡說“姜還是老的辣”。這種凡事看過去的時間觀也影響著漢族人民的性格。通常來講,中國是個求靜求穩(wěn)定的社會,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統(tǒng)一與穩(wěn)定是每個朝代的頭等大事,是社會發(fā)展的保證;普通民眾則崇尚“槍打出頭鳥”、“祖宗之法不可變”“從一而終”、“知足常樂”、“厚古薄今”等思想觀念[6]。
美國人則與中國人時間取向不同,他們傾向于著眼未來,未來取向也因此成為了他們重要的價值觀念。美國強調追求人人平等包括發(fā)展的機會均等,努力鑄就成功,大部分人都對美國夢深信不疑。與其他注重歷史傳統(tǒng)的民族形成鮮明對比。美國人認為他們可以對未來施以強有力的干預,或者至少可以通過現在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他們崇尚創(chuàng)新,認為世界總是向前發(fā)展,舊事物終將被新事物取代[7]。因此,美國人幾乎從不因為年齡和經驗束手束腳,幾乎不會盲目崇拜上祖先賢。在這種時間取向影響下的美國人多比較積極求變,銳意樂觀,不喜歡墨守成規(guī),甚至有些喜新厭舊。
3.中美時間取向差異之探源
中美時間取向差異的深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歷史原因。一個國家的歷史對其時間取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崇尚過去時間取向的國家多有著悠長的歷史;而擁護未來時間取向的國家常只有短暫或暗淡的歷史。中國是一個擁有著燦爛文化和悠遠歷史的國家。四大發(fā)明、絲綢之路等無不彰顯著其曾經作為世界大國的榮耀,國人能夠從回顧歷史中得到民族自豪感,這或許是中國人喜歡回顧過去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美國只擁有二百多年沒有的歷史。美國國民堅信努力在當下,可以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相對于歷史悠久國家,美國年輕且蓬勃發(fā)展[8]。此外美國還以文化熔爐著稱。國家、信仰、語言、職業(yè)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民相聚于此,懷揣著一樣的夢想來到美國:致力于為美好的未來打拼。
第二,民族性格原因。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比美國人更加內向和保守。中國人喜歡依據前人的經驗來做事情。他們認為經過時間洗禮的古老經驗是值得信賴的經驗,過去的東西就是財富。因而古老、年長、悠久意味著受到人們的尊敬,經驗、資歷在社會生活中顯得非常重要,年紀大就是有智慧的標志。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以史為鑒,回顧歷史,從中取得經驗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相反,人們常說美國是年輕人的天堂, 是老年人的墳墓。在生命的歷程中,喪失了作為時間標志的年齡優(yōu)勢則意味著處于劣勢。而且美國人比中國人更加外向和開放。因為從英國來到美國的移民先驅正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清教徒,在英國經歷了黑暗的壓迫殘酷的統(tǒng)治后,他們來到美國尋求光明的未來,他們相信未來肯定更美好[9]。所以,他們努力工作來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向前看”的傳統(tǒng)被后代延續(xù)下來。
第三,宗教原因。賈玉新教授在討論人的本性時指出“性本善必然導致過去時間價值取向,性本惡必然導致將來時間價值取向”。對于美國人來說,將來是現在行動的指導,中國人更愿意從過去得到啟發(fā)。在中國儒、道兩家思想主張回歸自然、回歸過去,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其時間觀念帶有較重的過去傾向。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視歷代先王定下的規(guī)矩、禮教,對先輩們的教訓可謂是尊敬有加。而美國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圣經》中最重要的兩句話剛好與《三字經》相反:“人之初,性本惡。(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每個人出生時都有原罪,“回到過去”就意味著“回到原罪”。所以每個人都試圖洗清自己的過去(the original sin),帶著希望走向未來。只有走向未來、遠離過去才能擺脫有罪之身[10]。這種與生俱來的善或惡的哲學反映了中美文化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時間取向。
三、結語
長期的社會實踐導致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形成了迥異的時間取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時,常常因為對異域文化情景的不適應而引起誤會甚至沖突。因此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并適時地對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行為習慣進行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一位美國學者在談到不同時間取向對交際的影響時指出:“美國人是期限的概念者。但是,如果對一個阿拉伯人提出最后期限,那則無異與在公牛面前搖擺紅旗?!庇纱丝梢姇r間取向對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家之間不同的歷史文化淵源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不同的時間取向。比如中國和美國有著不一樣的時間取向,就是因為它們在民族性格、歷史、宗教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方面有著差異。在中國文化中,人們的時間取向是過去,由此人們會潛意識里認為當前的社會與古時某個鼎盛時期相似,但是與其相比社會卻是倒退了,總之人們對過去充滿了敬仰和惶恐。而在美國的文化中,人們的時間取向與中國恰恰相反——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兩國的這種差異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在穿越劇中這種差異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我們能夠試圖去體會和感悟這種差異,那么兩國一定可以建立更好的溝通橋梁。
參考文獻:
[1]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Larry A. Samovar, R. E. Porter and L.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3]王燕. 中美文化交際中時間觀的對比分析[D]. 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英語語言文學,2010
[4]陳磊,王琳. 從中美 影視作品中不同的時間取向看中美文化差異[J]. 考試周刊,2011(46):49-50
[5]侯靜華. 跨文化交際中的時間觀——東西方文化中時間觀的差異[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22(4):58-60
[6]張勁松. 東西方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J]. 集美大學學報,2003,6(3):94-97
[7]陳飛. 中美穿越劇差異的分析與思考[J]. 電影評介,2012(12):26-28
[8]姚冬,封杰. 中美時間取向差異及探源[J]. 安徽文學, 2009(12):350-351
[9]馬維娜. 中西方時間取向差異的文化根源[J]. 前沿,2011(6):26-28
[10]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時間取向的根源探究[J]. 新西部,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