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即墨方言[mA1 liou1]一詞有音義無字形,而字形是詞語音義的寄托,是形音義三者的結(jié)合,本文是對[mA1 liou1]一詞進(jìn)行方言本字的考證。
關(guān)鍵詞:即墨方言;[mA1 liou1];考本字
作者簡介:王玉佳(1991.2-),女,山東省青島人,廣西民族大學(xué)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2
一、引言
考本字是漢語方言詞匯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口語里的字是音義的結(jié)合體。”“著于竹帛,把話寫下來,立字為據(jù),寫下來的字是形音義的結(jié)合體:字形體現(xiàn)音義,音義寄托在字形上。”很多方言里存在著有音有義無字形的現(xiàn)象,或者有些字讀音和普通話相去甚遠(yuǎn),只有地方音,這樣的情況從理論上講是有可能考本字的,[mA1 liou1]一詞就是即墨方言里有其音無其字的現(xiàn)象。
即墨方言屬山東方言東區(qū)東濰片,屬于膠遼官話,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其方言的語音表現(xiàn)既有東濰片特點(diǎn)又有東萊片特點(diǎn),所以[mA1 liou1]一詞在整個即墨市不具有廣泛的普遍性,而是呈零星點(diǎn)狀分布于其北部地區(qū),也就是東濰片和東萊片交界地帶。
梅祖麟先生在《方言研究本字兩種方法》(1995)中提到:“過去研究方言本字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增加歷史詞匯學(xué)知識,也就是去查《廣韻》、《集韻》、《玉篇》以及其他古文獻(xiàn)?!薄暗诙N是增加方言音韻史的知識,這就要分辨方言中的音韻層次,在各個音韻層次中找出演變的規(guī)律?!奔茨菤v史古城,保留有部分古方言詞匯,考本字也就有了線索。
二、“[mA1 liou1]”的本字考
(一)基于“馬騮”一詞考“[mA1]”的本字
“馬騮”[ma1 lau1]一詞是兩廣地區(qū)對“猴子”的叫法,普通話讀音[mA3 liou2],即墨話里也有 [mA1 liou1] 這一讀音,但指的是“蟬”的意思。劉振發(fā)在《方言本字與古漢語發(fā)音的關(guān)系》中認(rèn)為,“馬騮”是宋代的北方話,當(dāng)時寫作“馬流”,南方很多方言區(qū)的語音受北方通語的影響,由此可見,廣東話和廣西平話的“馬騮”很有可能源自宋代北方話,那即墨方言中[mA1 liou1]的本字是否同樣是宋代北方話“馬流”的遺留,或者寫作“馬騮”,或者另有本字呢。
《說文解字》中:“馬,怒也,武也。”《集韻》:“馬,母下切,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薄端伪緩V韻》:“馬,說文曰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莫下切。”韻書基本上都采取《說文》的解釋,“怒”的表意是躁動的、不安的,“馬”的形象是彪悍的、勇武的,這讓人聯(lián)想到夏日里蟬的叫聲此起彼伏,叫聲漸強(qiáng)時響徹周邊,給人煩躁之感,一般有蟬叫的氛圍都是讓人極其焦躁不安的。所以,方言土語中可能取“馬”的怒形來類比“蟬”的聲形,然蟬屬蟲類,蟲類名稱一般帶有類化偏旁“蟲”,如“蟋蟀”、“螳螂”、“蚱蜢”(“螞蚱”的俗稱)、“蛐蛐”、“ 螞螂”(“蜻蜓”的俗稱)、“蠅”、“蝴蝶”、“螞蜂”等,簡直不勝枚舉。
在《說文》中未見“螞”的字形和釋義,可見“螞”是一個后起字,“蟲”是后人為了標(biāo)示昆蟲性特征所加的類化偏旁。在《康熙字典·申集中》里:“螞,屬【蟲字部】。”可見到清朝康熙年間已經(jīng)有了“螞”這個字。《玉篇》:“螞,莫下切,音馬。蟲名?!薄墩滞ā罚骸榜R蟥,俗作螞?!薄端伪緩V韻》記載“馬”音為“莫下切”,《康熙字典》記載“螞”為“莫下切”, 根據(jù)古代字書辭書中的這些記載可推知,后起字“螞”與“馬”的緊密聯(lián)系絕非偶然。根據(jù)古文獻(xiàn)記載,我們認(rèn)為即墨方言中指代昆蟲“蟬”的讀音[mA1 liou1]中[mA1]的本字就是“螞”。
(二)“騮、蟉、蟬、蜩”的語義分析
“騮”是古代對“馬”的一種叫法,古代中國的交通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jì)、政治戰(zhàn)爭等社會各方面均離不開“馬”,因此對“馬”的認(rèn)知劃分就顯得十分細(xì)致?!犊滴踝值洹ずゼ稀罚骸膀t,【馬字部】。”《集韻》、《正韻》:“騮,從力求切,音留?!薄队衿罚骸膀t,紫騮馬?!薄墩f文》:“騮,赤馬黑毛尾也。”《集韻》:“亦作駵?!笨梢姟膀t”泛指駿馬,如:騮駒(赤身黑鬣的馬);騮駁(馬的毛色有黃有白,指毛色不純);騮馬(黑鬣、黑尾的紅馬)。我們認(rèn)為在即墨方言中有可能是[liou2]的本字,但不是最合適的本字。
“蟉[liou2]”字的解釋是“蜷曲、盤曲”,如“玄螭蟲象并出進(jìn)兮,形蟉蟉而逶迤。”《說文解字》:“蟉,獘蟉也。從蟲翏聲。力幽切?!薄短祈崱罚骸跋Y,力幽切,音鏐?!薄俄崟罚骸跋Y,力九切,音柳?!薄肚皾h書·司馬相如傳》:“靑龍蚴蟉于東廂?!薄稁煿旁]》:“蚴蟉,行動貌?!?《正韻》:“蟉,渠尤切?!薄稄V韻》:“蟉,渠黝切,從音虯?!薄都崱罚骸跋Y,力弔切,音料。蜩蟉。詳蜩字註?!薄跋Y”在古籍中有指“龍”的意思,但基本可以確定“蟉”也是“蟬”的一種。
我們對蟬(蟬)的解讀是:一種昆蟲,也稱“知了”,種類很多,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同翅目,蟬科,蟬屬,雄蟬的腹面有發(fā)聲器,叫的聲音很大?,F(xiàn)代漢語中“蟬”組成的詞語有:蟬聯(lián)(連續(xù)不斷)、蟬蛻、蟬韻(蟬鳴)、寒蟬、嬋嫣(連屬,連綿不斷)、金蟬脫殼等?!跋s[t??an]”在古代字書辭書中的記載也可以追溯到很久遠(yuǎn)以前,是形聲字,從蟲,單聲。《說文》:“蟬,以旁鳴者?!薄抖Y記·夏小正》:“寒蟬鳴?!彼巍ば翖壖病段鹘隆罚骸扒屣L(fēng)半夜鳴蟬?!弊笏肌秴嵌假x》:“蟬聯(lián)陵丘?!薄妒酚洝でZ生列傳》:“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
《唐韻》:“蟬,市連切?!薄都崱?、《韻會》:“蟬,時連切,從音禪?!薄稉P(yáng)子·方言》:“蟬,楚謂之蜩?!薄豆沤褡ⅰ罚骸褒R王后忿死,尸變爲(wèi)蟬。登庭時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薄洞蟠鞫Y》:“蟬飮而不食?!薄队详栯s俎》:“蟬未蛻時名復(fù)育?!薄扼缓<罚骸跋s近陽,依于木,以隂而爲(wèi)聲?!边€有其他一些注解,如【註】許愼曰:蟬攫,車類也。又【集韻】財仙切,音錢。蟲名。又【正韻】上演切,音善。蜿蟬,舞盤曲貌。
“蟬”在古書中又被稱為“蜩[t?iau2]”,有句話道:“蟬,爾雅謂之蜩,今蘇俗謂之知了。”“蜩”在古書中的記載也很豐富?!墩f文解字》:“蜩,蟬也。從蟲周聲。《詩》曰:‘五月鳴蜩。徒聊切?!薄短祈崱罚骸膀瑁搅那??!薄都崱贰ⅰ俄崟?、《正韻》:“蜩,田聊切,從音迢?!薄队衿罚骸膀瑁s也?!对姟め亠L(fēng)·七月》:“五月鳴蜩?!薄洞笱拧罚骸叭珧枞珞?。”《傳》:“蜩,蟬也。螗,蝘也?!薄对姟ご笱拧な帯罚骸叭珧枞珞??!薄抖Y記·內(nèi)則》:“爵鷃蜩范。”《考工記·梓人》:“旁鳴蜩蜺屬?!薄肚f子·達(dá)生》:“見佝僂者承蜩。”《釋蟲》云:“蜩、蜋、蜩、螗,舍人曰:皆蟬也。方語不同,三輔以西爲(wèi)蜩,梁宋以西謂蜩爲(wèi)蝘,楚地謂之蟪蛄?!薄冻o》云:“蟪蛄鳴兮啾啾是也。陸璣疏云:螗一名蝘虭?!薄蹲至帧罚骸巴@或作蟟也。靑、徐人謂之螇螰。然則螗蝘亦蟬之別名耳。”《爾雅·釋蟲》:“蜩,蜋蜩?!薄对]》:“夏小正傳曰:蜋蜩者五彩具?!?/p>
現(xiàn)代漢語中有“蜩”組成的詞語有:蜩沸(蟬鳴聲、湯沸聲。比喻喧嘩紛亂到極點(diǎn));蜩梁(蟬的別名);蜩范(蟬和蜂);蜩甲(蟬脫落的外殼);蜩蜆(蜩蟬。即蟬)。這些都是對“蟬”的叫法,在半島地區(qū)還有些地方稱“蟬”叫做[?i?4 liou],這又是另一個叫法,從《爾雅·釋蟲》的記載看來,我們認(rèn)為其語音應(yīng)該是《爾雅》中“蠽”字的遺留。
可見古代對“蟬”的叫法有很多,“蟬、蜩、蟉、蜆、蠽”等,對于即墨方言中對應(yīng)[mA1 liou1]一詞的方言讀音,我們確定其本字就是“蟉”。
三、結(jié)語
通過辭書例證,我們對[mA1 liou1]一詞的本字確定為“螞蟉”。對于本字的考證,按照梅祖麟先生的觀點(diǎn)是“覓字尋音”,方言詞的本字或者是古文獻(xiàn)中的生僻字,或者是眼前的常用字,我們從歷史詞匯學(xué)角度考證出[mA1 liou1]的。
參考文獻(xiàn):
[1]李榮.考本字甘苦[J].方言,1997.
[2]謝奇勇.論李榮之“考本字”[J].湖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9.
[3]劉鎮(zhèn)發(fā).方言本字與古漢語發(fā)音的關(guān)系[J].“漢語與漢字關(guān)系”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
[4]孫華.歷史比較語言學(xué)的語言觀[J].遼寧教育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6.
[5]黃侃.廣韻校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楊琳.小爾雅今注[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