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培東
產品缺陷與質量不合格辨析
——兼談缺陷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jiān)管機制建設
■文/黃培東
產品缺陷與產品質量不合格是我國質量立法中常見的兩個概念。其中,產品召回管理制度使用了產品缺陷概念,《產品質量法》則同時使用了產品缺陷和產品質量不合格兩個概念。從目前情況看,產品缺陷在相關法律制度中有較明確的法律定義,但產品質量不合格則缺乏明確定義。相關概念的不明晰和制度對接的不順暢,使缺陷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客觀上存在脫節(jié)和斷層,亟需深入研究,采取措施,有效加以解決。
1、產品缺陷。
產品缺陷在許多質量法律制度中都有體現。其中,《產品質量法》規(guī)定: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
召回管理制度對產品缺陷的定義趨向復雜。如《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規(guī)定:缺陷是指由于設計、制造、標識等原因導致的在同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同時,國家質檢總局《關于貫徹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國質檢法【2013】58號)中,對產品缺陷的定義進行了補充和細化。
2、產品質量不合格。
《產品質量法》未明確規(guī)定這一概念的法律定義,但通過制度文件給予了相應的法律解釋。如國家質檢總局《關于實施〈產品質量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質技監(jiān)局政發(fā)【2001】43號)中規(guī)定,不合格產品是指產品質量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第26條規(guī)定的產品。依照《產品質量法》第26條的規(guī)定,產品質量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是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
二是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
三是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梳理產品缺陷的法律定義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法律解釋,我們可以發(fā)現,兩者間既關聯緊密又區(qū)別明顯,彼此間無法完全替代。
1、判定標準不同。
產品缺陷的本質是產品不能夠提供人們有權期待的安全性,其判定標準為產品是否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而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本質是產品的固有特性不能滿足需要的程度,包括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維修性等多方面的內容,其判定標準為產品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技術標準、合同約定等。在《產品質量法》中,產品缺陷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判定標準對比情況見表1。
2、涉及范圍不同。
從判定標準可以看到,產品缺陷屬于質量不合格的一部分,是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當然內容。換而言之,產品質量不合格涉及的范圍更廣、外延更寬,其包含了產品缺陷、產品瑕疵等。當產品不存在缺陷時,仍有可能存在產品瑕疵、與合同約定不符等質量不合格問題。而且,在現行的召回管理制度中,由于增設了系統(tǒng)性和特定性要求,產品缺陷的范圍進一步縮減。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部分缺陷產品不屬于產品質量不合格(比如,某款汽車產品出廠時符合相關技術標準的要求,在使用后發(fā)現存在缺陷的不屬于質量不合格)。如果按照這一觀點推導,勢必會出現“合格的缺陷產品”這一違背基本邏輯的現象,必然導致缺陷產品處置失當等一系列問題。
3、責任規(guī)制不同。
《產品質量法》既有民事法律規(guī)范,也有行政管理規(guī)范,其規(guī)定的產品缺陷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產生的法律責任往往具有綜合責任特性:責任形式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比如,《產品質量法》第41條規(guī)定生產者應當承擔缺陷產品損害賠償的特殊侵權責任。第49條規(guī)定生產者、銷售者生產銷售缺陷產品的,應承擔行政甚至刑事責任。值得注意的是,侵權責任(包括一般和特殊侵權責任)通常需要建立在已經確定的損害后果上。而在我國召回管理制度中,產品缺陷責任有了進一步的延伸:即缺陷產品的召回不以產品發(fā)生實際損害為前提,只要生產者發(fā)現其生產的產品存在或者可能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就有義務主動召回其生產并已投入市場的缺陷產品。同時,召回制度規(guī)定了生產者不履行召回義務的應承擔行政責任。因此,從整體上看,產品質量不合格產生的法律責任囿于《產品質量法》調整范圍,而產品缺陷責任則有新的發(fā)展,分布于《產品質量法》和召回管理制度中,其范圍更大、鏈條更長、責任邊界更寬。
通過以上闡述和辨析,我們可以發(fā)現產品缺陷和產品質量不合格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見圖1)。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斷:
1、產品質量不合格涵蓋產品缺陷。
不可否認,受現時科學水平、技術標準等所限,有些產品缺陷只有在消費者使用后才能顯現,但這一類缺陷并不能因此就擱置在產品質量問題之外。產品缺陷的本質是不符合人們有權期待的安全性。因此,無論是《產品質量法》,還是召回管理制度,其中的產品缺陷都應歸屬產品質量不合格的范疇,成為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必然內容。工作實踐中不應存在產品既是缺陷又屬質量合格(即俗稱的“合格的缺陷產品”)的現象,否則,相關質量法律制度將無法有效對接,質量監(jiān)管與召回管理必將出現斷裂和脫節(jié)。
2、產品缺陷可區(qū)分為不同的種類。
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是判定產品缺陷的核心標準。當然,由于不合理危險標準比較原則和籠統(tǒng),為便于實踐操作,通常會依據優(yōu)先適用產品技術標準判定原則,將產品缺陷進行細分和歸類:一類是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以下簡稱國家強制性標準),產品不符合該標準;二類是產品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但仍存在缺陷的;三類是產品無國家強制性標準,存在缺陷的。
3、產品缺陷可分類進行處置。
圖1 產品缺陷與產品質量不合格邏輯關系圖
按照判定規(guī)則,一類產品缺陷同時適用《產品質量法》和召回管理制度。比如,某款兒童玩具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其生產者既要依照《產品質量法》對其生產銷售行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和行政乃至刑事責任,也要依照召回管理制度對已售出產品承擔召回責任。二、三類產品缺陷目前主要適用召回管理制度。事實上,在召回管理實踐中,二、三類產品缺陷非常普遍。比如,我國汽車產品召回中就大量存在產品出廠檢驗合格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但使用后發(fā)現存在缺陷的現象。對此,目前《產品質量法》無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依照召回管理制度由生產者承擔召回責任。
4、制度對接是未來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以上結論可以歸納出一個基本規(guī)律:即產品缺陷貫穿于產品的設計、制造、銷售、使用全過程,包含于《產品質量法》、召回管理制度等產品質量法律制度規(guī)范中。有效對接相關質量監(jiān)管制度,一方面有堅實的理論和法制基礎作保證,另一方面也符合加強質量監(jiān)管的客觀需要,是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有之意。因此,從長遠發(fā)展角度看,加快制度對接是規(guī)范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的關鍵之舉和必由之路。
缺陷產品是產品質量問題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質監(jiān)部門的職責所在和工作重點。加強對缺陷產品的質量安全監(jiān)管,加快構建長效監(jiān)管機制,關系到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穩(wěn)定和提升,關系到消費者利益的維護。
1、突出制度銜接,探索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思路。
要針對當前產品缺陷分散在不同質量法律制度中、產品缺陷與產品質量不合格法律界定不明晰等問題,圍繞保安全、提質量、促發(fā)展的目標,進一步轉變監(jiān)管思路、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以強化制度銜接為重點,深入研究和探索產品缺陷相關法律制度,厘清產品缺陷與產品質量不合格之間的法律關系和內在關聯,著力尋找突破口和連接點,將《產品質量法》和召回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力求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方向明確、體系完整,促進質量監(jiān)管效能提升。
2、注重全程監(jiān)管,探索創(chuàng)新監(jiān)管體系。
要著力破解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職能相對分散、自成體系等問題,樹立缺陷產品全過程、全鏈條質量監(jiān)管理念,有序銜接質量法律制度,逐步構建缺陷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到使用的全過程閉環(huán)監(jiān)管體系。同時,在全程監(jiān)管體系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把握三個重點。
一是區(qū)分不同法律制度的調整范圍。其中,《產品質量法》著重調整企業(yè)的產品質量責任,規(guī)范企業(yè)生產、銷售行為,目的在于促進企業(yè)守法經營和產品質量水平提升。召回管理制度著重調整生產者的召回主體責任,規(guī)范企業(yè)召回行為,目的在于促進企業(yè)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消除質量安全隱患、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是整合不同職能部門的行政資源。要結合當前產品質量監(jiān)督抽查、行政執(zhí)法、召回管理等分屬不同部門的特點,通過適度歸并工作職能,探索組建缺陷產品召回綜合管理機構,或通過加強部門聯動機制建設,強化信息聯通和力量整合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能夠適應和滿足制度對接需要的召回監(jiān)管體系。
三是區(qū)分不同類別缺陷的處置方式。對依據國家強制性標準判定的一類產品缺陷,分別適用《產品質量法》和召回管理制度,對企業(yè)的生產、銷售、召回等行為進行調整;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或無產品技術標準,通過不合理性危險標準判定的二、三類產品缺陷,在適用召回管理制度對企業(yè)的召回行為進行調整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將缺陷產品涉及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行為,納入《產品質量法》調整范圍。唯有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陷產品的質量監(jiān)管問題。
3、強化基礎建設,探索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機制。
要針對當前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組織領導、法律制度、技術標準相對薄弱的問題,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強基礎建設,為探索建立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新機制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一是注重組織領導建設。著眼長遠,統(tǒng)籌規(guī)劃,抓好頂層設計,理順工作關系,探索建立缺陷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領導機構,協調推進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與召回管理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機制建設,著力匯集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打破原有的“條線分割、職責分散”的職能配置格局,從根本上解決缺陷產品質量監(jiān)管的瓶頸問題。
二是注重法律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產品質量法》等相關質量法律制度,進一步明確產品缺陷、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法律定義。加快相關法律制度的制修訂,通過補充完善法律解釋等方式,明晰相關概念的法律關系,破除制度限制和障礙,為實現制度對接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注重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國家強制性標準的研制,結合產業(yè)和技術發(fā)展實際,逐步完善強制性標準的內容和項目,為科學、規(guī)范、客觀判定產品缺陷和產品不合格提供技術支持。根據國務院和國家標準委關于標準化工作改革的部署,加快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改革步伐,探索以制度形式明確風險監(jiān)測結果作為缺陷判定依據,使國際標準、推薦性標準、地方標準等的安全性指標納入產品缺陷判定的標準體系。
(作者單位:上海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