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華 李華萍
兩種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的效果分析
張榮華 李華萍
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對穿刺成功率及舒適度的影響。方法 320例接受淺表靜脈輸液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160例。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靜脈穿刺, 實驗組采用改良方法進行靜脈穿刺, 觀察兩組靜脈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及患者的舒適感改變情況。結果 實驗組靜脈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而實驗組的穿刺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改良式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能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減輕靜脈穿刺的不適感, 縮短穿刺時間, 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
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成功率;舒適感
靜脈輸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一些新型材料在臨床工作中被廣泛使用, 傳統(tǒng)的頭皮鋼針靜脈輸液已不能滿足不同患者治療的需要。靜脈留置針由于其操作方便、痛苦輕、對血管刺激小, 并且可隨血管形狀彎曲, 不易脫出血管, 便于肢體活動, 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減少患者對輸液的心理壓力, 目前已廣泛運用于臨床[1]。靜脈留置針已成為臨床靜脈輸液的常用工具之一, 其應用既保護了患者的血管, 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2]。但是在臨床上,患者因為年齡、疾病、禁食、長期輸液等原因, 造成血管彈性降低、血管干癟, 穿刺時容易失敗。如何提高靜脈留置針一次穿刺成功率、縮短穿刺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是值得醫(yī)務人員研究的問題[3]。作者通過采用改進的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穿刺, 進行臨床對比觀察, 證實能提高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 減輕靜脈穿刺的不適感, 縮短穿刺時間,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10月在本院接受淺表靜脈輸液的患者320例, 均為外科手術治療患者, 其中男140例,女180例, 膽石癥40例, 急性闌尾炎40例, 胃潰瘍穿孔30例, 急性胰腺炎25例, 腹部閉合性損傷25例, 年齡14~70歲, 每例觀察2次, 自身對照2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0例, 分別采用傳統(tǒng)法和改良法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各1次, 共進行留置針靜脈穿刺320次, 每次穿刺均由操作熟練的高年資護士進行。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及穿刺部位選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兩組患者均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24G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穿刺。
1.3 評估 評估患者的年齡、病情、過敏史、靜脈治療方案、藥物性質等, 選擇合適的輸注途徑;評估穿刺部位皮膚情況和靜脈條件, 選擇合適規(guī)格的靜脈留置針。穿刺部位為臨床常用的手背、前臂的淺靜脈等。
1.4 穿刺方法
1.4.1 對照組穿刺方法 患者取舒適平臥位, 選擇合適的靜脈, 以0.05%的碘伏棉簽消毒2遍后待干。操作者左手繃緊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膚, 右手持針翼, 以15~20°進針, 見回血后降低5~10°, 再進針0.2 cm, 確保套管進入血管后, 將針蕊退出0.5 cm, 右手拇指、食指固定針翼, 松開繃緊皮膚的左手, 用左、右手小指同時下拉以繃緊皮膚, 左手拇指、食指持針座送軟管, 將留置針軟管送入靜脈內, 松開止血帶, 打開調節(jié)器, 觀察滴速, 拔出針蕊, 以BD透明貼膜固定, 注明日期、操作者簽名。
1.4.2 實驗組穿刺方法 同對照組方法穿刺進針。見回血后, 操作者雙手姿勢不變, 右手拇指、食指持針翼, 左手除食指外, 繼續(xù)下拉繃緊皮膚, 左手食指輕推留置針的Y型軟管座。在左手食指推動針管同時, 右手向后退出針蕊, 左、右兩手, 一進一退, 直至將針蕊退至白色隔離塞。松開止血帶,觀察滴注通暢后, 拔出針蕊, 用BD透明貼膜妥善固定, 注明日期及操作者姓名。
1.4.3 發(fā)放自制問卷給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及穿刺護士,發(fā)放320份, 收回320份。通過問卷對320例靜脈留置針穿刺疼痛情況及穿刺時間進行調查, 其中將疼痛分為微痛和疼痛2個級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對調查問卷整理分析可以看出, 實驗組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及舒適感明顯高于對照組, 而穿刺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種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比較(n, %)
3.1 兩種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成功率的討論 傳統(tǒng)穿刺方法, 操作者見回血后, 要先松開固定及繃緊皮膚的左手, 用左、右手的小拇指繃緊皮膚, 再以左手拇、食指送軟管, 右手拔針蕊, 固定手法變動時, 針尖及皮膚輕微的移動, 容易造成留置針脫出血管外或在進行小兒頭皮留置針穿刺, 手背靠近指根的部位穿刺, 或手臂側面穿刺時, 不易雙手小拇指同時繃緊皮膚的就容易造成送管時因皮膚松弛而造成軟管扭曲、打折而穿刺失敗。
特別是老年患者因血管生理性老化, 靜脈充盈不良, 血管彈性降低, 通透性增加[4], 極容易穿刺失敗。實驗組穿刺者,左手繃緊穿刺處皮膚固定血管, 使血管成一直線, 而血管外皮膚一直緊繃, 右手持針翼穿刺見回血后, 左手食指輕推Y型管, 送入軟管, 同時右手向后回抽針蕊, 都能一次穿刺成功, 減少了手法變動或皮膚松弛對穿刺成功的影響。
3.2 對照組穿刺方法因變換手法導致皮膚繃緊度明顯低于實驗組, 而穿刺時間長于實驗組, 所以患者的疼痛感明顯增強。
綜上所述, 改良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的舒適感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方法, 特別適用于血管條件差、血管干癟、不充盈、彈性差、位置偏的血管穿刺, 此方法減輕了患者穿刺時的痛苦, 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 值得臨床推廣。
[1] 彭岳平.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探討.當代護士(學術版) , 2006 (2):37.
[2] 孫艷平, 楊桂濤, 常雁軍.淺表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探討.中華護理雜志, 1998(7):409-410.
[3] 龔海英, 梁建博, 李葉琴.淺表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的研究.臨床研究, 2008, 6(26):9.
[4] 章潔, 馬珊, 林靜.2種不同穿刺方法對高齡患者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影響.現(xiàn)代中血管結合雜志, 2011, 20(26):3330-333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167
2014-10-11]
441000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襄陽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