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仙
降鈣素原檢測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中的應用價值
徐士仙
目的 探討降鈣素原(PCT)檢測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抗生素應用中的指導意義。方法 對154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進行了PCT檢測的病理性黃疸患兒設為觀察組(77例), 未進行PCT檢測的病理性黃疸患兒設為對照組(77例), 分析兩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治愈率及抗生素使用率。結果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及抗生素使用率分別為:(3.5±0.5)d、31.2%, 對照組分別為:(6.5±0.7)d、45.5%, 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照組的治愈率分別為89.6%、88.3%,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PCT檢測可指導病理性黃疸患兒的抗生素使用, 可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抗生素使用率, 同時縮短住院時間。
降鈣素原;新生兒黃疸;抗生素
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的皮膚或其他器官感染, 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生理性黃疸無需處理, 而病理性黃疸則需要干預治療。病理性黃疸病因復雜, 常見的有:感染、圍生期窒息、溶血、母乳性黃疸、先天性膽道畸形等,而新生兒感染有時比較隱匿, 癥狀往往不典型, 因此, 區(qū)分新生兒黃疸是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對于早期發(fā)現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有意義。降鈣素原(PCT)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作為目前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的新型感染標記物, 在疾病早期診斷及追蹤病情變化等方面有優(yōu)越性[1], 同時可指導抗生素的使用、監(jiān)測治療效果[2]。本研究探討PCT對病理性黃疸患兒抗生素使用的指導及意義?,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10月~2014年8月在本院新生兒室住院并診斷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154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 入院日齡為3~28 d, 其中, 男80例, 女74例, 本科自2014年3月起將PCT檢測項目納入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入院時的檢測項目之一, 結合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P)等感染指標結果, 以PCT>0.5 ng/ml作為使用抗生素的指標, 對黃疸指數下降不明顯的患兒, 動態(tài)測定PCT, 以指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抗生素使用。選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進行過PCT檢測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為觀察組(77例), 2013年8月~2014年2月診斷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未行PCT檢測的患兒為對照組(7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病理性黃疸符合下列情況中之一:①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②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220.6 μmol/L (12.9 mg/dl), 早產兒>255 μmol/L(15 mg/dl);③血清結合膽紅素>26 μmol/L(1.5 mg/dl);④總膽紅素每天上升>85 μmol/L (5 mg/dl);⑤黃疸持續(xù)時間較長, 超過2~4周, 或進行性加重[3]。
1.3 檢測指標 患兒入院時均常規(guī)進行了血常規(guī)、CRP、血培養(yǎng)檢查, 觀察組在此檢查基礎上加測了PCT, PCT檢測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 試劑為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產品, PCT>0.05 ng/ml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住院(4.5±0.5)d,對照組平均住院(6.5±0.7)d,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x-±s, d)
2.2 兩組抗生素使用率比較 觀察組抗生素使用率為31.2%,對照組抗生素使用率為45.5%,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抗生素使用率比較(%)
2.3 兩組治愈率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為89.6%, 對照組治愈率為88.3%,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愈率比較(%)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 其產生的病因較多, 除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外, 尚需一些檢驗、檢查資料輔助判斷。新生兒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 易患感染, 細菌感染所致的黃疸在臨床中較多見, 目前測定細菌感染的常用指標有: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血沉、細菌培養(yǎng)等, 但以上指標有不同程度的延遲, 敏感度和特異性不高。PCT為降鈣素的前體, 是由16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約為13 KD的蛋白質, 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標志物, 近年來已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診斷系統(tǒng)性炎癥、感染和敗血癥的指標[4]。有Meta分析贊成PCT指導抗生素使用標準, 因為這可以有效地減少抗生素的使用。PCT已經被提議作為判斷患者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療以及治療需求量的一個指標。
新生兒出生2 d內PCT會達生理性高峰(21 ng/ml), 第3天降至正常水平(<0.05 ng/ml), 故本文選擇研究的患兒特意排外了出生1~2 d的患兒。Kopterides等[5]研究表明, PCT主要由新生兒自身合成, 而非來自母體。圍生期窒息、手術創(chuàng)傷和麻醉等因素不會對PCT產生顯著影響, 說明PCT可反應新生兒自身的感染狀況[6,7]。梁燕清等[1]研究表明, 血清PCT檢測優(yōu)于血清CRP檢測, 可用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細菌感染的診斷依據, 對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PCT應用于病理性黃疸患兒抗生素使用指導,可降低抗生素使用率, 縮短患兒平均住院時間, 同時不影響患兒治愈率。當然, 本文例數不多, 也非多中心研究, 而且PCT在指導抗生素使用方面的節(jié)點值尚有爭議, 故本文結論僅供參考。
[1] 梁燕清, 邢子君, 陳銳芳.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中的臨床意義.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3, 3(15):209-210.
[2] 降鈣素原急診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組.降鈣素原(PCT)急診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2, 21(9):944-948.
[3] 邵肖梅, 葉鴻瑁, 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273.
[4] 甘雨靈.降鈣素原在感染中的應用及相關研究進展.醫(yī)學綜述, 2014, 20(10):1762-1765.
[5] Kopterides P, Siempos II, Tsangaris I, et al.Procalcitoninguided algorithms of antibiotic therap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rit Care Med, 2010, 38(11):2229-2241.
[6] 薛壘喜, 陳建榮, 陶一江.降鈣素原檢測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國際呼吸雜志, 2013, 33(14):1069-1073.
[7] 趙美健.降鈣素原的臨床意義及其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 2004, 31(2):86-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052
2014-10-14]
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