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燕 周美秀 鄧玉平
氣管鏡下給藥治療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
熊春燕 周美秀 鄧玉平
目的 探究氣管鏡下給藥治療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重癥肺炎患者, 按照完全抽樣調(diào)查法1∶1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行氣管鏡下給藥治療, 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 分析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 治療后, 兩組患者呼吸力學的各項檢測指標均有所改善, 且觀察組炎性細胞因子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氣管鏡下給藥治療重癥肺炎可改善患者的臨床體征, 治療效果顯著。
重癥肺炎;氣管鏡;給藥治療;臨床效果
重癥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內(nèi)科危重疾病之一, 其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急促困難、肺部啰音或痰鳴音、高熱等;此外, 還易發(fā)生心力衰竭, 表現(xiàn)為突然煩躁不安, 脈搏、呼吸明顯加快, 面色蒼白或青灰, 甚至昏迷, 患者食欲下降、嘔吐、腹瀉、腹脹, 嚴重者嘔吐物為咖啡色或出現(xiàn)便血[1]。本文對本院診治的30例重癥肺炎患者行氣管鏡下給藥治療, 分析氣管鏡下給藥治療的臨床療效, 以期為臨床研究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0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60例, 按照完全抽樣調(diào)查法1∶1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男女比為14∶16, 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1.4±3.63)歲;單側(cè)肺野病變患者14例,雙側(cè)肺野病變患者16例;對照組男女比16∶14, 年齡51~71歲, 平均年齡(62.3±3.57)歲;單側(cè)肺野病變患者15例, 雙側(cè)肺野病變患者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的病癥均符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的相關診斷標準, 且均經(jīng)過X線胸部檢查等相關檢查確診。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 予以祛痰解痙、抗感染和營養(yǎng)支持治療, 針對效果不好的患者予以氣管插管輔助通氣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 行氣管鏡下給藥治療, 治療步驟為:①配置灌洗液, 其成分包括100 ml含量為0.9%的氯化鈉溶液, 10 mg地塞米松, 敏感抗生素以及4000 U糜蛋白酶;②使用2%的利多卡因和1%的丁卡因行氣管表面麻醉, 將纖維支氣管鏡經(jīng)鼻腔置入, 后注入10~20 ml灌洗液;③吸引回收灌洗液, 連續(xù)直至灌洗液清晰為止, 于灌洗后緩慢退出纖維支氣管鏡。
1.4 觀察指標 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力學指標, 包括患者潮氣量、呼吸頻率、氣道平壓臺以及氣道峰壓;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的動脈血, 測定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計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資料以SPSS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比較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均有所改善(P<0.05), 且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力學分析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 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 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比較( x-±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力學分析比較( x-±s)
現(xiàn)有的醫(yī)療技術(shù)可有效治療普通肺炎患者, 由于重癥肺炎患者具有反復感染的特點, 導致現(xiàn)有醫(yī)療技術(shù)水平治療重癥肺炎患者的效果不太理想[2,3]。本研究可得治療前后患者的呼吸力學指標和炎性細胞因子比較情況, 其中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炎性細胞因子情況可知: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均有所改善, 且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效果明顯(P<0.05), 表明氣管鏡下給藥治療具有調(diào)控重癥肺炎過程中的炎性反應的作用。重癥肺炎會對患者的肺部造成損傷, 有研究表明, 感染引起的過度炎性反應是病情繼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炎癥的嚴重程度與某些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有密切關系。此外, 氣管鏡下進行敏感抗生素的使用, 嚴格按照細菌培養(yǎng)的結(jié)果, 并通過提高局部用藥濃度的方式, 進行集中殺菌, 因此當藥物與全身性的治療相結(jié)合后, 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同時進一步分析治療前后患者的呼吸力學指標可知: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 這表明氣管鏡下給藥治療可提高患者的呼吸通暢度。重癥肺炎患者予以氣管鏡下給藥治療, 主要通過使用藥液反復灌洗的方式, 清除病變氣管內(nèi)的炎性分泌物和痰栓, 氣管鏡肺泡灌洗可深入至患者的氣道深處, 其不僅可有效提高吸痰效果, 還可以縮短氣管功能的恢復時間。在灌洗的同時予以局部給藥治療, 提高了肺組織的抗生素濃度, 進而可實現(xiàn)提升殺菌效果的目的, 達到有效改善患者呼吸系統(tǒng)功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 氣管鏡下給藥治療重癥肺炎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臨床體征, 治療效果顯著, 具有醫(yī)療推廣價值。
[1] 胡華元, 陳靜波, 陳濤.重癥肺炎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臨床研究.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3, 20(11):1371-1372.
[2] 嚴金霞, 葛衛(wèi)星, 孫尊鵬.烏司他丁治療重癥肺炎的臨床觀察.臨床急診雜志, 2013, 14(5):204-206.
[3] 王霞, 蔣紅信.氣管鏡下給藥治療64例重癥肺炎的臨床效果觀察.吉林醫(yī)學, 2014, 35(20):4506.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drug treatment under bronchoscop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XIONG Chun-yan, ZHOU Mei-xiu, DENG Yu-pi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Yunnan Zhaotong Cit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Zhaotong 6570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rug treatment under bronchoscop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were divided by complete sampling survey method for 1∶1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ed 3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drug treatment under bronchoscop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improved breathing mechanics indexe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obvious improvement i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Drug treatment under bronchoscope can improve clinical signs of severe pneumonia, and its curative effect is precise.
Severe pneumonia; Bronchoscope; Drug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015
2014-10-09]
657000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