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群亮 凌華 謝淑華 林琳
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的影響
詹群亮 凌華 謝淑華 林琳
目的 觀察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的影響。方.120例早產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促紅細胞生成素進行治療.200 IU/kg, (3次/周, 連續(xù)2周)。胎齡糾正至40周時行早產兒神經行為測定, 嚴格隨訪至糾正胎齡1歲.1歲時行頭顱MRI、運動和語言發(fā)育指數等檢查。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的早產兒神經行為測定評分為(39.21±0.32)分, 對照組為(35.78±0.63)分,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歲時頭顱MRI檢測, 觀察組發(fā)育正常52例, 發(fā)育異常8例;對照組發(fā)育正常46例, 發(fā)育異常16例, 觀察組智力和運動發(fā)育指數評分分別為(86.78±6.35)分和(82.36±5.68)分, 對照組評分分別為(75.62±5.36)分和(72.36±5.21)分,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能夠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水平, 對防治早產兒腦損傷, 減少早產腦癱患兒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促紅細胞生成素;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腦損傷
目前, 早產兒腦損傷的相關防治工作目前尚未成熟, 促紅細胞生成素為人體循環(huán)中具有促進紅細胞生成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 廣泛應用于早產兒貧血及腎性貧血中, 具有營養(yǎng)神經及神經保護作用[1,2]。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腦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可以通過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來提高早產兒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以及網織紅細胞, 提高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3]。本組研究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腦損傷進行防治,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新生兒中心住院的120例早產兒, 符合以下入組條件:胎齡28~34周, 出生體重≤2500 g, 出生時無貧血、先天性心臟病、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紅細胞增多癥、嚴重感染等情況, 住院時間>14 d。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60例。觀察組中男28例, 女32例, 出生胎齡28.5~35.0周, 平均出生胎齡(33.0±2.0)周;對照組中男30例, 女30例, 出生胎齡28.5~35.0周, 平均出生胎齡(33.5±2.0)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早產兒家長均對此次實驗知情并能夠配合隨訪調查。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促紅細胞生成素進行治療, 靜脈滴注200 IU/kg.3次/周, 連續(xù)2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糾正胎齡40周進行神經行為檢測和1歲時進行頭顱MRI、運動和語言發(fā)育指數等檢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經過治療后, 觀察組的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評分為(39.21±0.32)分, 對照組為(35.78±0.63)分,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早產兒在1歲時的頭顱MRI、運動和語言發(fā)育指數等檢查結果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早產兒的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早產兒的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比較(±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糾正胎齡40周神經行為測定觀察組6039.21±0.32對照組6035.78±0.63 .3.9 P<0.05
表2 兩組早產兒在1歲時的頭顱MRI和智力、運動發(fā)育指數結果比較(n,±s)
表2 兩組早產兒在1歲時的頭顱MRI和智力、運動發(fā)育指數結果比較(n,±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1歲時頭顱MRI結果1歲時發(fā)育檢測(分)發(fā)育正常發(fā)育異常智力發(fā)育指數運動發(fā)育指數觀察組6052886.78±6.3582.36±5.68對照組60461475.62±5.3672.36±5.21 χ2/t80.95.15.6 P<0.05<0.05<0.05
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從肝腎器官發(fā)現的一種激素物質, 能夠促進人體內的紅細胞增殖。近些年來, 關于促紅細胞生成素對于促進腦部神經發(fā)育的作用受到醫(yī)學界的關注與研究。相關調查表明, 促紅細胞生成素以及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在腦組織中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能夠起到促進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作用[2]。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 對通過對小白鼠注射抑制紅細胞受體生成的抑制劑, 小白鼠體內的神經細胞衰老加速, 使得神經祖細胞數量顯著下降, 使得小白鼠的神經元對于血氧的反應下降[4]。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促紅細胞生成素對于腦部神經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能夠促進神經功能障礙恢復[5], 抑制腦白質損傷, 減輕腦水腫, 改善神經發(fā)育[6]。促紅細胞生成素對于神經系統(tǒng)產生保護作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能夠減緩神經元細胞衰老速度, 減少氨基酸對神經系統(tǒng)造成的損傷, 同時促紅細胞生成素能夠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 減少神經炎癥的出現, 促進紅細胞的生長,使得患者的體內的血紅蛋白下降減緩, 提高網織紅細胞數量。
早產兒出現腦損傷的發(fā)生率較高, 同時早產會對新生兒帶來缺氧、缺血、視力障礙以及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 據相關調查顯示, 腦癱在早產兒中的發(fā)生率為40%。早產兒出現腦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腦白質病變, 還與早產兒自身發(fā)育不完善、造血系統(tǒng)缺陷等內源性因素, 同時與感染、缺氧缺血以及炎癥等外源性因素有關[7]。
早產兒貧血可以通過輸血來解決, 但近年來隨著輸血帶來的并發(fā)癥狀讓臨床治療開始著手于新的治療方式, 研究表明, 早產兒貧血主要是由于促紅細胞生成素含量過低, 可以通過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來治療早產兒貧血。通過治療早產兒貧血, 能夠達到減小對早產兒的神經損傷, 提高早產兒的神經行為發(fā)育。本文通過選取本院120例早產兒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組在糾正胎齡40周時的神經行為評分、1歲時的頭顱MRI和智力、運動發(fā)育指數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 促紅細胞生成素能夠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水平, 對防治早產兒腦損傷, 減少早產腦癱患兒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1] 韓靜,周翔,羅小燕,等.大劑量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早期神經行為發(fā)育及貧血的影響.海南醫(yī)學.2013.24(9).1301-1303.
[2] 連少峰,李廷俊.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貧血及早期神經行為發(fā)育的影響.兒科藥學雜志.2011.17(4):18-20.
[3] 張永紅, 謝利娟, 朱建幸.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腦損傷的保護作用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6):375-377.
[4] 蘆菲,董力杰,李梅,等.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新生兒窒息后腦損傷神經行為發(fā)育的影響.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2.26(6):81-82.
[5] 王楊,金珍珍,陳琪,等.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早產兒腦損傷療效分析.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1(5):20-21.
[6] 蔡岳鞠.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保護作用. 醫(yī)學綜述.2012.18(9):1286-1289.
[7] 熊濤,屈藝,母得志.促紅細胞生成素與新生兒腦損傷.中華兒科雜志.2011.49(10):756-76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12
2015-08-25]
汕頭市科學技術局(促紅細胞生成素防治早產兒腦損傷的臨床研究)
515021 廣東省汕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