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115株銅綠假單胞菌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王靜
目的 探討銅綠假單胞菌臨床分布及對11種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 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方法 對臨床分離到的115株銅綠假單胞菌臨床分布及藥敏作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 115株銅綠假單胞菌, 痰及咽拭子中分離出89株(77.4%), 尿中分離出11株(9.6%), 傷口及分泌物中分離出7株(6.1%);臨床科室分布:呼吸內(nèi)科占22.6%, 腦外科占14.8%, ICU中心占12.2%。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率較低的有亞胺培南(24.3%), 美洛培南(25.2%), 阿米卡星(26.1%)。結(jié)論 本院銅綠假單胞菌以呼吸道、泌尿道、傷口感染為主, 臨床科室以呼吸內(nèi)科、腦外科及ICU中心為主, 其耐藥情況相當嚴重。加強院內(nèi)感染管理, 提倡個體化選擇藥物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對防治銅綠假單胞菌有相當重要意義。
銅綠假單胞菌;臨床分布;耐藥性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條件致病菌, 由于其具有多重耐藥、易定殖、易變異等特點, 已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為了解本院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情況, 現(xiàn)對本院2014年分離到的115株銅綠假單胞菌來源及藥敏結(jié)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希望對臨床更好的防治銅綠假單胞菌有所幫助。具體報告如下。
1.1 材.115株銅綠假單胞菌自2014年1~12月本院住院患者所采集各類標本中分離得到。同一患者分離所得菌株不重復計數(shù)。所有菌株均經(jīng)Vitek系統(tǒng)鑒定到種。M-H培養(yǎng)基及藥敏紙片均購自英國OXOID公司。質(zhì)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ATC.27853。
1.2 方法 藥敏試驗采用K-B法, 操作及判斷標準均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原NCCLS)2005版指南進行。
115株銅綠假單胞菌, 痰及咽拭子中分離出89株(77.4%),尿中分離出11株(9.6%), 傷口及分泌物中分離出7株(6.1%),血中分離出5株(4.3%), 其他中分離出3株(2.6%)。見表1。115株銅綠假單胞菌臨床科室分布:呼吸內(nèi)科占22.6%, 腦外科占14.8%, ICU中心占12.2%。見表2。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率較低的有亞胺培南(24.3%)、美洛培南(25.2%)、阿米卡星(26.1%)。見表3。
表.115株銅綠假單胞菌在臨床標本中分布(n, %)
表.115株銅綠假單胞菌在臨床科室中分布(n, %)
表.115株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藥敏分析(n, %)
銅綠假單胞菌隸屬于假單胞菌屬, 是院內(nèi)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是院內(nèi)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因, 在ICU病房的插管患者中尤為嚴重, 銅綠假單胞菌還可導致院內(nèi)泌尿道、傷口感染等。表1資料顯示銅綠假單胞菌由痰及咽拭子中分離率最高, 共占77.4%, 其次尿9.6%, 傷口及分泌物6.1%, 由此可見, 本院銅綠假單胞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泌尿道、傷口為主;而由表2可看出產(chǎn)生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臨床科室以呼吸內(nèi)科(22.6%)、腦外科(14.8%)、ICU中心(12.2%)為主,血液內(nèi)科(9.6%)和老年科(8.7%), 次之這可能與這些科室患者長期住院治療、易發(fā)生院內(nèi)感染有關(guān), 因此, 這些科室應加強院內(nèi)感染管理。
銅綠假單胞菌一直是各個醫(yī)院抗感染治療的重點和難點, 這主要與其復雜的耐藥機制有關(guān), 包括菌膜通透性降低,產(chǎn)生β-內(nèi)酰胺酶, 外膜靶蛋白改變, 主動外排機制, 形成生物膜等。表3資料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大多數(shù)常用抗生素耐藥率明顯高于相關(guān)報道[2]。這其中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頭胞他啶、頭胞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環(huán)丙沙星、亞胺培南、美洛培南8種常用抗生素, 而較為敏感的為阿米卡星、亞胺培南、美洛培南,均在70%以上。作者注意到β-內(nèi)酰胺類與酶抑制劑的復合劑, 如頭胞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性有明顯增加, 這與有關(guān)報道不符[3], 這是否與臨床長期習慣用藥誘導其耐藥性有關(guān)仍需進一步考證。氨基糖苷類中仍以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 提示可以將阿米卡星作為氨基糖苷類首選藥物。碳青霉烯類對銅綠假單胞菌敏感性較高, 但其本身即是很強的誘導劑, 誘導產(chǎn)生的AmpC酶可以水解亞胺培南, 造成耐藥[4], 因此不提倡將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作為治療銅綠假單胞菌的首選用藥。
本文研究顯示, 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及耐藥日益嚴重, 加強院內(nèi)感染管理, 提倡個體化選擇藥物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控制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及耐藥率有相當重要意義。
[1] 戴海, 呂愛云, 馮海榮. ICU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暴發(fā)流行的調(diào)查. 臨床檢驗雜志.2005.23(4):307.
[2] 李家素, 李素云, 王進.2000~2001年度中國細菌耐藥研究.現(xiàn)代感染病雜志.2014(4):1-13.
[3] 汪復, 朱德妹, 吳湜, 等.頭胞哌酮/舒巴坦對非發(fā)酵革蘭氏陰性桿菌的抗菌作用.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12.2(3):129-132.
[4] 劉永芳, 呂曉菊.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30(11):699-70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073
2015-07-13]
224003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