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曦
不同麻醉方法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的影響
吳曦
目的 探討不同麻醉方法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的影響。方法 98例擬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 按數(shù)字抽取分為硬膜外組與全身麻醉組, 各49例。硬膜外組應用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組應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前、氣腹20 min、放氣后20 min時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在麻醉后, 硬膜外組患者中1例發(fā)生惡心、嘔吐癥狀, 1例出現(xiàn)躁動癥;全身麻醉組2例發(fā)生惡心、嘔吐癥狀, 1例存在呼吸抑制現(xiàn)象, 均予以對癥治療后癥狀即緩解消除。氣腹后20 min時兩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與麻醉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身麻醉組舒張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與硬膜外組對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婦科腹腔鏡手術時應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在一定程度上血氧飽和度、血壓等相比較硬膜外麻醉更具有優(yōu)勢, 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硬膜外麻醉;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婦科腹腔鏡手術
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具有較為廣泛應用, 其采用何種麻醉方式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具有較高研究價值[1]。本文選取98例擬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 分析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98例擬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 按數(shù)字抽取分為硬膜外組與全身麻醉組, 每組49例。年齡34~46歲, 體質量45~69 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常規(guī)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常規(guī)建立上肢靜脈通道開放靜脈, 監(jiān)測血壓、心率、心電圖、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硬膜外組患者緊閉面罩吸氧, 將L1~2或L2~3作為硬膜外穿刺點, 穿刺成功后應用2%利多卡因3 ml, 然后用0.75%羅哌卡因10 ml進行維持。阻滯平面上界控制于T6~8, 若未達到可繼續(xù)追加 2% 利多卡因5~8 ml, 當麻醉平面出現(xiàn)后則及時肌內注射杜氟合劑2 ml, 當麻醉平面滿意后則靜脈滴注50 mg哌替啶。全身麻醉組患者術前予以咪達唑侖0.04 mg/kg, 麻醉誘導則予以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2 mg/kg、維庫溴銨0.1 mg/kg進行靜脈滴注, 氣管插管,控制呼吸, 其頻率保持12~20次/min, 潮氣量8~12 ml/kg, 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0 mm Hg(1 mm Hg=0.133 kPa);術中均持續(xù)泵注0.05~0.3 μg/(kg·min)瑞芬太尼。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麻醉前、氣腹后20 min和放氣后20 min時血壓、心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及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麻醉后, 硬膜外組患者中1例發(fā)生惡心、嘔吐癥狀, 1例出現(xiàn)躁動癥;全身麻醉組2例發(fā)生惡心、嘔吐癥狀, 1例存在呼吸抑制現(xiàn)象, 均予以對癥治療后癥狀即緩解消除。兩組患者在氣腹后20 min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對比麻醉前均明顯上升,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身麻醉組患者舒張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方面對比硬膜外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比( x-±s)
婦科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應用廣泛, 其麻醉方式具有一定爭議性。婦科腹腔鏡手術所需麻醉效果較高, 其與麻醉平面需高等存在相關性。硬膜外麻醉作為早期腹腔鏡手術主要應用的一種麻醉方式, 能夠阻斷大部分刺激傳入, 阻滯交感神經(jīng)活動, 避免兒茶酚胺大量分泌, 防止肝臟急性反應蛋白大量合成, 對于應激反應下降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硬膜外麻醉無法避免由于氣腹而引發(fā)的惡心、胸悶等不良反應, 使得患者在手術過程出現(xiàn)不安及躁動癥狀, 且血氧飽和度(SpO2)出現(xiàn)輕度降低情況, 因氣腹使得膈肌上升, 患者難以自主呼吸, 極易引發(fā)高碳酸血癥。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采取機械呼吸, 能夠確保有效通氣及氧合, 對膈肌運動予以控制且加強CO2排除, 防止SpO2降低[2];全身麻醉時因機械通氣, 及時調整呼吸參數(shù), 經(jīng)合理過度通氣, 避免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上升, 緩解高碳酸血癥, 確保理想麻醉深度, 保證良好通氣, 防止膈肌運動, 促進手術順利, 保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但采取全身麻醉正壓通氣使得氣腹嚴重, 導致呼吸及血流動力學發(fā)生變化, 氣道壓上升顯著, 極易引發(fā)呼吸道氣壓傷,且全身麻醉后麻醉深度高, 麻醉藥物劑量大, 極易使得蘇醒時間過長, 術后出現(xiàn)煩躁、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3]。
經(jīng)本文研究, 氣腹后20 min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組舒張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方面與硬膜外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婦科腹腔鏡手術時應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在一定程度上血氧飽和度、血壓等相比較硬膜外麻醉更具有優(yōu)勢, 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1] 王瓊, 張永福, 金宇林, 等.婦科腹腔鏡手術不同麻醉方法效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5):699-701.
[2] 趙立生.婦科腹腔鏡手術中不同麻醉方法氣腹和體位對呼吸功能的影響.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5):777-778.
[3] 楊杜標.單純全身麻醉與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麻醉效果的比較.中外醫(yī)療, 2011, 18(35):77-7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06
2014-11-18]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中醫(y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