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孟達
“而”是一個常見且重要的文言虛詞,高考中主要考查它作為連詞的用法和意義。很多同學不理解這些用法和意義,常常混淆,下面我們就圍繞這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幫助同學們辨析。
連詞“而”常見的七種用法和意義
① 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又”,也可不譯。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② 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并且”或“而且”。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
③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④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⑤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如: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⑥ 表示因果關系,相當于“因而”。如: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⑦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動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熟記這些常見的用法及意義, 是做好辨析的第一步。
分析“而”前后的動作、詞語之間的關系來判斷用法
在練習與考試中,同學們常常會把“而”作連詞時的幾種用法混淆起來,下面列舉、講解幾種最容易混淆的用法。
(1) 表承接和表修飾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夜,縋而出,見秦伯
“臥而夢”中,“做夢”的動作發(fā)生在“睡覺”之后,“而”連接的是兩個先后發(fā)生的動作,很明顯表示承接。
“縋而出”中,“縋”意為“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作為“出”的狀語,形容動作的狀態(tài),起的是修飾作用。
這兩句中,“而”前后連接的都是動詞,辨析的關鍵在于理解這些動詞的含義?!芭P”“夢”“出”的意思都很容易理解,難的是“縋”,理解了“縋”的意思,“而”的用法就顯而易見了。
(2) 表并列和表遞進
劍閣崢嶸而崔嵬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崢嶸而崔嵬”中,“崢嶸”表示“高峻的樣子”,“崔嵬”表示“高聳的樣子”,全句譯為“劍門關崇峻并且巍峨,高入云端”,“而”連接的這兩個形容詞,含義相近,不難看出“而”應表并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君子博學”譯為“君子廣泛地學習”,“日參省乎己”譯為“每天檢查自己的言行”,是比“廣泛學習”更進一層的舉動,連接兩者的“而”表遞進。
(3) 表承接和表遞進
擇其善者而從之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中的“而”較好理解,“從之”發(fā)生在“擇其善者”之后,兩者沒有程度之別,只有時間上的先后,“而”在此處表承接。
“撞而破”中的“而”,很多同學會誤以為表承接,先“撞”后“破”,時間上有先后。這時就要聯(lián)系“而”前后的內(nèi)容來理解了,亞父拿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劍撞而破之”,“拔劍”“撞”“破”都是動作,三個動作層層深入,有了“拔劍”“撞”兩個動作才導致了“破”的結果,“而”連接的動詞存在程度之別,所以應表遞進。
綜觀這些例子,要辨析“而”作連詞時的不同用法,主要是通過分析“而”前后的動作、詞語之間的關系來判斷。比如“臥而夢”中,“而”連接的動作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關系;“縋而出”中,“而”連接的詞存在狀態(tài)上的修飾關系;“撞而破”中,“而”連接的動作存在程度上的遞進關系……把“而”連接的這些動作、詞語之間的關系理順,自然能準確地作出判斷。
【練一練】
(1) (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7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而又以游從相愛之私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然言出而罪至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C.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
吾其還也
D. 其言不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2) (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17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隨人而問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鄉(xiāng)人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者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C. 君于貽孫言故舊之分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 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參考答案】
(1) A 【A項兩個“以”都是表原因的介詞,可譯為“因為”。B項前一個“而”是表承接的連詞,不譯;后一個“而”是表轉折的連詞,可譯為“卻”。C項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譯為“那”;后一個“其”是副詞,表商量的語氣,可譯為“還是”。D項前一個“所”是“為……所……”結構,表被動;后一個“所”是助詞,與后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
(2) C 【C項兩個“于”都是介詞,表示“對于”。A項第一個“而”是連詞,表承接;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折。B項第一個“者”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人”;第二個“者”是語氣助詞,不譯。D項第一個 “以”是介詞,可譯為“用來”;第二個“以”是介詞,可譯為“憑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