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菊
頸動脈超聲篩查缺血性腦卒中價值的相關研究
田雅菊
目的 研究頸動脈超聲篩查缺血性腦卒中高危人群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重要臨床意義。方法 選擇經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的9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觀察組, 另選取100例同期正常健康體檢志愿者為對照組, 均進行頸動脈檢查測量內中膜厚度(IMT)、有無斑塊及斑塊大小、部位,分析斑塊的性質。結果 觀察組患者頸動脈IMT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不穩(wěn)定性斑塊檢出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單發(fā)及多發(fā)斑塊檢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穩(wěn)定性斑檢出情況及斑塊分布位置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動脈超聲操作便利, 對早期發(fā)現和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有重要臨床意義, 并可動態(tài)觀察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斑塊的變化,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狀態(tài)。
頸動脈超聲;缺血性腦卒中;不穩(wěn)定性斑塊
近年來, 腦血管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的死因, 病死率相當于歐美國家的4~5倍, 甚至高于泰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1]。其中, 缺血性腦血管病占腦血管疾病的80%。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病變是頸動脈內膜脂質的沉積, 內膜灶狀纖維化, 粥樣斑塊形成, 致管壁變硬,管腔狹窄, 引起腦的缺血性改變。運用高頻超聲觀察頸動脈IMT及斑塊的位置、性質, 及早判定治療方案, 對臨床工作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9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均經CT或MRI證實。其中男59例, 女31例, 年齡54~85歲, 平均年齡67歲;另選取10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61例, 女39例, 年齡51~83歲, 平均年齡64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PH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探頭頻率5~12 MHz?;颊呷⊙雠P位, 盡可能暴露頸部, 分別檢測雙側頸總、分叉部及頸內、頸外動脈顱外段, 觀察IMT以及有無斑塊形成。IMT測量方法:根據超聲的物理學特性, 超聲束自血液進入血管壁后產生第1條回聲帶, 代表管腔與內膜分界, 超聲束自中膜進入外膜時, 產生第2條回聲線, 因此動脈壁的超聲檢查圖像為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兩條平行亮線, 亮線間的垂直距離即為IMT。
1.3 觀察指標 正常IMT<1.2 mm, 1.2 mm<IMT<1.5 mm為IMT增厚, 斑塊定義為IMT≥1.5 mm或局部局限性回聲突出管腔超過50%, 斑塊根據形態(tài)特征分為穩(wěn)定性斑塊和不穩(wěn)定性斑塊。穩(wěn)定性斑塊顯示為強回聲, 表面光滑, 無破損,后方可伴有聲影。不穩(wěn)定性斑塊有多種:符合任一條件均可定義為不穩(wěn)定性斑塊, 內呈低回聲或不均質低回聲伴有強回聲;表面不光滑, 有火山口征象;斑塊內部顯示有血流信號。當穩(wěn)定性斑塊和不穩(wěn)定性斑塊同時存在時統(tǒng)一定性為不穩(wěn)定性斑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IMT 觀察組患者IMT為(1.1±0.27)mm, 對照組IMT為(0.7±0.25)mm,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斑塊檢出情況 觀察組患者斑塊檢出率、多發(fā)及單發(fā)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斑塊性質 觀察組不穩(wěn)定性斑塊檢出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穩(wěn)定性斑塊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斑塊檢出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的斑塊性質比較[n(%)]
2.4 斑塊分布位置 觀察組斑塊分布位于頸總動脈[12(16.7)]、頸動脈分叉部[39(54.2)]、頸內動脈[15(20.9)]及頸外動脈[7(9.7)]起始部與對照組[4(19.0)、11(52.4)、4(19.0)、2(9.5)]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及老齡人口比例的增高, 我國缺血性腦卒中近年來呈逐年高發(fā)趨勢, 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其進展情況、斑塊的形態(tài)及分布區(qū)域、是否容易脫落等, 在腦卒中的發(fā)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頸動脈超聲是診斷評估頸動脈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調查和對動脈粥樣硬化預防、治療試驗的有效評價中, 起著關鍵作用[2]。
本研究結果顯示, 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以頸動脈分叉部最多, 其次為頸內動脈, 頸外動脈最少, 與報道結論相符[3,4], 不穩(wěn)定性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頸動脈不穩(wěn)定性斑塊破裂、出血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誘因, 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與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的風險呈正相關,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尤其是不穩(wěn)定性斑塊更易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 因此提示臨床在工作中應重點預防和治療不穩(wěn)定性斑塊。
通過多普勒超聲進行頸動脈超聲篩查, 可以對頸動脈斑塊分布位置、性質進行詳細評估, 對缺血性腦卒中有較大的篩查價值, 并且易于操作, 費用低廉。有分析指出, 有糖尿病、吸煙史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的患者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發(fā)生率較正常人群明顯升高, 所以糖尿病及吸煙、高LDL血癥人群均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人群[5], 頸動脈超聲適宜在全民適齡人群中尤其是此類高危人群中開展預防性評估, 便于及早發(fā)現和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為臨床提供有利數據。
[1] 戚英, 趙衛(wèi)峰, 徐永妮.急性腦梗死伴代謝綜合征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1, 40(2):235-237.
[2] 謝明臣, 謝壁云, 羅春艷.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0, 7(2):71-73.
[3] 于德林, 張偉.頸部血管彩色超聲和經顱多普勒超聲聯(lián)合檢查評價前循環(huán)腦動脈粥樣硬化.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07, 7(5):434-438.
[4] 尚明謙, 曹秉振.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5, 18(5):399-400.
[5] 畢崇霞, 林少華, 姜領. 缺血性腦卒中與相對危險預測量表、頸動脈斑塊性質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關系研究.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9(9):27-2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029
2015-04-13]
110000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