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警關系是刑事訴訟關系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一個國家的檢警關系如何對于訴訟機制的運行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但是,我國檢警關系長期以來都是在配合制約原則指導下構建的檢警關系模式在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亟須加以解決。構建科學的檢警關系,建立檢察機關對警察的有效制約,不僅有利于建立順暢的偵訴關系,實現(xiàn)國家的刑罰權,達到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防止偵查權的濫用,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被侵害。因此重構既能有效追訴犯罪,又能充分保障人權的檢警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建立本土化的檢警一體化模式。
關鍵詞:檢警關系;檢警一體化;偵查監(jiān)督
一、我國當前檢警關系現(xiàn)狀分析
我國現(xiàn)行的檢警關系在憲法和刑事訴訟法做出了規(guī)定,它是從立案偵查到審查起訴的刑事訴訟階段,在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之間形成的一種互動關系。我國《憲法》第129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第13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币虼耍覈臋z警關系可以概括為“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這種模式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發(fā)展,訴訟壓力的增大,目前的檢警關系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目前我國這種檢警關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地位在實踐中難以體現(xiàn)
根據(jù)我國法律,檢察機關的法律性質(zhì)是監(jiān)督機關,因而其有權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等行為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但實踐中,由于公安機關享有強大的偵查權,使得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權力有效行使大打折扣。例如,檢察機關認為公安機關應立而其未立的案件,檢察機關認為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應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必須立案。但由于檢察機關不享有對公安機關撤案權的監(jiān)督,使得檢察機關的立案監(jiān)督權被虛置。因此,沒有法律強制力保障的監(jiān)督,必然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
(二)缺乏外部監(jiān)督的偵查權使得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極大威脅
由于檢察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等行為在實踐中很難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而我國又未能建立司法審查機制,使得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缺乏外部制約。在偵查實踐中,公安機關采取除逮捕以外的強制措施無權自主決定,而對其他的強制措施的采取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如搜查、扣押、凍結、通緝等偵查手段的采取,只需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即有權作出決定。這就使得諸如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違法偵查、侵犯人權的行為時有發(fā)生,也是造成冤假錯案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相互配合”的檢警關系模式下,犯罪嫌疑人防御能力非常低下,使其極易淪為追訴客體的危險,其在偵訴階段的主體地位就難以保障,違反了刑事訴訟公正的需要。因此,偵查權的濫用常常使公民權利化為烏有。
(三)檢警配合制約模式導致訴訟效率低下
由于目前檢警關系的相互制約性,檢察機關缺乏對公安機關的有效監(jiān)督與制約,實踐中,公安機關常常對于檢察機關作出的對立案的指導意見不予理會,自行偵查,使得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庭審舉證、質(zhì)證及證據(jù)規(guī)則等方面達不到庭審要求,為避免敗訴,檢察機關只得將證據(jù)不足、事實不清的案件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而公安機關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怠于偵查,最終造成檢警雙方互相推諉,辦案效率低下,大大減損了檢控的能力。
二、比較國外檢警關系模式
(一)大陸法系國家檢警關系模式
大陸法系國家普遍實行檢警一體化模式。以德、法作為代表。所謂檢警一體化,是指檢察機關同時兼具偵查職能與控訴職能,檢察機關是法定的偵查權主體,形式上的偵查機關;而警察機關是實質(zhì)的偵查機關,是為幫助檢察機關行使偵查權而設的“輔助機關”,警察機關的任務就是協(xié)助檢察機關偵查犯罪或根據(jù)檢察院的指揮、命令負責偵查犯罪。在偵查程序中,檢察機關是主導和中心,不僅有權自行偵查,而且可以命令、指揮警察機關偵查犯罪。當然,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的主要任務仍是負責提起控訴,只有在涉及謀殺和嚴重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犯罪案件中,檢察官會從一開始就參與偵查,除此之外,檢察官的真正作用在于對警察偵查結果進行復審、提出建議或在需要更多的信息來支持是否提起公訴時要求補充偵查。因此,這種“一體化”,是體現(xiàn)在職能是的一體化,其在組織關系上,警察部門和檢察機構是相互獨立的。
(二)英美法系國家檢警關系模式
英美法系國家主要采用檢警分離模式。由于兩大法系國家在法律演進歷史、政治、社會文化背景及司法體制上的差異,在英美法系國家與德、法等大陸法系國家不同,其在觀念上并不視檢察機關為國家或政府之代表,而是視其為民眾的訴訟代理人,而警察機關是作為政府代表,因此,在性質(zhì)上,兩者是不同的,不存在檢警合一的基礎。偵查犯罪屬于警察機關的法定職權,檢察機關一般不享有偵查權,偵查權與控訴權相對獨立,作為權力的享有者——警察機關與檢察機關也相對獨立。最為典型的是在英國,檢察官和警察分署管理,因此在組織和人事關系上是相互獨立的。檢察官只負責提起公訴,警察承擔了刑事案件的所有偵查工作,為提起公訴而進行的收集證據(jù)活動。因此在整個案件的偵查過程中,警察除了在某些偵查措施上受制于治安法官外,基本是完全獨立地進行刑事案件偵查,檢察官無權進行偵查,只能完全依賴于警察。但是,為了追訴犯罪的共同目標,檢警相互之間在業(yè)務上還是形成了一種建議與合作關系。檢察院會在證據(jù)收集等方面給予警察必要的指導,制定“指控標準”,便于警察明確證據(jù)搜集的要求,或者派遣律師為警察提供早期咨詢等。在美國,檢察機關擁有少量偵查權,但警察還是最主要的偵查主體,檢察機關一般不參與其中,更無權領導指揮偵查。雖然此種檢警關系較為松散,彼此保持獨立性,但檢察官在偵查、起訴過程中仍居于核心地位。
三、評檢警一體化模式探討我國檢警關系
由于偵查、控訴職能之間具有同質(zhì)性,都是為了更好地追訴犯罪,因此偵控職能合二為一是偵、控職能配置的必然要求。據(jù)此,偵訴一體化應當是是檢警關系的理想模式。要解決我國檢警關系存在的問題,最終應當建立檢警一體化模式。這種“一體化”僅限于檢察機關對警察機關在業(yè)務上的領導,檢察機關以提起公訴為中心,領導偵查程序,通過在收集證據(jù)的方向、范圍、內(nèi)容等方面為警察機關提供及時和必要的指導,使偵查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實現(xiàn)并維護社會秩序的共同目標。通過指揮警察機關的偵查工作,讓偵查為提起公訴服務,使得檢警雙方在追訴任務上要保持步調(diào)一致。因此,檢警一體化模式的核心是檢察官從提起公訴的角度,指揮偵查,提出偵查方案等宏觀問題,警察機關則負責具體偵查活動。
那么應當如何構建這種檢警一體化模式呢?筆者認為,既然法律明確規(guī)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如何從整體上樹立起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領導指揮地位這是有效保證法律監(jiān)督權的關鍵。
1.加強立案、撤案的監(jiān)督
立案是刑事訴訟獨立的、必經(jīng)程序,是刑事訴訟開始的起始階段,只有經(jīng)過立案階段,才能及時追究犯罪。因此加強立案、撤案的監(jiān)督對于有效追究、懲罰犯罪有重要意義。偵查機關在立案的同時應向檢察機關報告并進行登記備案;如果撤案,同樣需向檢察機關報告,并書面說明理由;經(jīng)審查,檢察機關認為撤案理由不成立,不準予撤案并有權要求繼續(xù)偵查。另外,如果控告人對不立案理由不服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訴的,檢察機關經(jīng)審查認為理由不成立,有權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后應當立即立案。通過加強立案、撤案的監(jiān)督,增強檢警合力,有效追究犯罪。
2.強制措施、技術偵查手段的采取須由檢察機關決定,偵查機關執(zhí)行
針對現(xiàn)實中因為偵查機關可以自由決定采取強制措施、技術偵查手段,缺乏制約導致侵犯人權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對于不涉及人身自由的其他各種偵查措施的采取可由偵查機關的相關負責人內(nèi)部決定,但對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采取則必須報檢察機關批準。通過加強對公安機關采取人身強制措施的制約,防止侵害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進而盡可能的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3.賦予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違法偵查行為的懲戒權
為了使得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監(jiān)督權能夠得到有效實現(xiàn),有必要對檢察機關的領導地位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讓這種領導、監(jiān)督成為一種真正的“看得見的制約”,這就需要賦予檢察機關針對偵查機關的違法偵查行為,有予以懲戒的權力。只有這樣,偵控權力才能形成合力,有效的對付犯罪行為,同時也避免偵查機關濫用權力,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四、結語
檢警關系是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基于各自地位和職權分配而產(chǎn)生的關系,正確處理檢警關系,對實現(xiàn)控訴目的,有效控制犯罪,防止濫用偵查權及保障公民權利不受非法侵犯進而有效的杜絕冤假錯案具有重要的意義?;谖覈F(xiàn)行的分工制約的檢警關系模式,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因而需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進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符合國情的檢警一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