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的實證分析能夠檢驗和深化理論研究,能夠突出司法認定的難點并提供參照的釋疑思路。在行為人、時間、以及坦白內容方面,都存著著相關的難點。本文通過分析這些難點問題,并給出了鑒別對策,希望從立法上將相關問題進行完善。
關鍵詞:自首制度;疑難問題;自首時間;供述內容
自首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刑罰裁量制度,在世界各國的刑法典中都有重要的地位。自首制度的存在,有助于犯罪分子改過自新、改惡從善;有助于節(jié)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有助于深挖余罪,鼓勵人民群眾積極主動的與犯罪分子、犯罪行為作斗爭,意義重大。
一、由自首行為主體引發(fā)的疑難問題
自首行為涉及到兩個方面的當事人,一方是犯罪人,一方是接受自首方。關于這兩方面,存在兩個難點:
1.單位自首主體是否可以建立
1997年,刑法明確肯定了單位在犯罪后的刑事主體地位,但是,在刑法的相關條例中,相關內容卻不適合單位,而只是適用于自然人。所以關于單位犯罪主體的量刑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在單位自首行為中,采取雙罰制度,也就是對單位本身處以罰款的懲罰,對單位主要負責人處以其他刑法。單位承認自首,也就是對后者的處理相當于犯罪自然人來適用其條例。在單位自首制度確定后,就需要制定相關的自首制度,包括如何認定自首,以及如何進行量刑等等。單位自首與自然人自首的區(qū)別在于,單位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其自首認定需要是單位整體決議,并且由受益人作為代表來進行的自首行為,這樣才可以稱為單位自首。制定以后就是量刑的問題,處于雙罰制度,對于財產處罰也可以進行從寬處理。所以,在單位自首立法上,也應該對其加以法律條款的明確化。
2.被害人是否可以成為自首對象
在古代,很早以前就有將被害人作為自首對象的例子,但是在現(xiàn)如今的法律中,沒有加以引用和借鑒。設置向被害人自首的制度,有其借鑒意義,也存在著很多重難點問題。在設置向被害人自首的制度時,應該考慮自首對象的自主權,也就是沒有被壓迫下的行為,另外應該限定于親告罪,并且防止犯罪人為脫罪而采取惡意私了的方式。
可以設置犯罪人向被害人坦白犯罪事實的自首行為,因為這符合自首的實際本質,并且與刑法中的相關制度和政策也是吻合的。非親告罪中,犯罪人進行向受害人的自首行為,是可以采納的,可以加入自首制度中,并對相關規(guī)定做出調整,這可以完善我國的自首制度。
二、由自首時間引發(fā)的疑難問題
對于自首時間,國外認定為發(fā)覺犯罪之前。而這個發(fā)覺犯罪的內容又包括犯罪人和犯罪事實。對于自首時間的限定,是在這兩者之前還是任意一者之前都可以呢,對此,產生了很多分歧。國內對自首時間的限制比較寬松,及時在追捕的過程中的投案,也被認定為自首。在這個層面上,履行了“從寬”的原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這種時間上的無限制性,又導致刑法處理上帶來了困難。比如,逃跑過后,又回來自首,能否被認定為自首,這個問題,又是具有爭議的。這個爭議有否定者和肯定者兩個方面的意見。否定者認為,自首時間超過了法律上規(guī)定的自首時間,就不能認定為自首??隙ㄕ哒J為,這是與降低司法難度相符合的,并且避免犯罪分子頑抗到底。
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在履行“從寬”原則上,也應該結合兩個方面的情況進行考慮。第一,任何時間投案都可行的話,這就降低了自首時間的法律約束能力,也使得犯罪人為了降低自己的懲罰,而采取自首行為。第二,在犯罪事實已經被發(fā)覺后,其后期的自首行為已經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對于這種情況,應該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寬與嚴”相結合的方式來實施。
三、由自首內容引發(fā)的疑難問題
關于自首內容有兩個方面的疑難問題,第一,自首供認與司法機關掌握的犯罪內容一樣,是否可以算是自首。對于該問題,分析出,在自首的本質上,它是將自己訴諸法律接受裁決,是符合自首的本質的,另外,如果對認定同種罪不加以認可,而異種罪卻算自首的話,那么對其前者有失公平,另外,將自首與這些數罪并罰問題進行分開,也會給司法帶來很大的困難。第二,犯罪人只承認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對同伙沒有供認,算不算自首。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是有利于司法過程的開展的,并且對自首制度的引導性,也是一種詮釋。
四、自動投案引發(fā)的疑難問題
自動投案既要有投案的意圖,也要有投案的行為?!缎淌聦徟袇⒖肌返?1集(第131號)“明安華搶劫案”中,明安華搶劫后逃跑,朋友勸其自首。他想了解受害人是否死亡,化名到公安機關詢問被識破,公安機關將其抓獲,被告人交代犯罪事實。法院認為被告人到公安機關并非投案,沒有投案的意愿,行為不是自動投案?!缎淌聦徟袇⒖肌返?2集(第243號)“李滿英過失致人死亡案”中,李滿英在物質轉運站院內騎摩托車撞倒受害人,并隨同他人送死者去醫(yī)院搶救,公安人員在醫(yī)院將被告人抓獲。被告人辯稱有投案的意愿,只是忙于搶救被害人沒來得及投案。法院沒有認定被告人自動投案,理由是雖然不排除被告人有投案的意愿,但是她送受害人到醫(yī)院后,有時間有條件采取某種形式的投案行為。僅有投案意愿沒有投案行為是不夠的。
五、主動性引發(fā)的疑難問題
司法實踐中對主動性的理解偏重于行為人有沒有主動投案的可能性,并不是局限于司法解釋中的“未被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狹義理解,即刑事案件立案后采取了訊問犯罪嫌疑人的偵查行為,采取了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拘傳、拘留、逮捕、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的強制措施。2009年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關于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jié)若干問題的意見》已經將時間節(jié)點確立為“尚未受到調查談話、訊問,或者未被宣布采取調查措施或者強制措施時?!薄皼]有自動投案,在辦案機關調查談話、訊問、采取調查措施或者強制措施期間,犯罪分子如實交代辦案機關掌握的線索所針對的事實的,不能認定為自首?!?/p>
六、形跡可疑與犯罪嫌疑的區(qū)別
不論犯罪事實暴露程度如何,行為人主動接觸司法機關都是自動投案;相反司法機關主動接觸行為人并不完全排斥自動投案的成立。如果僅僅是形跡可疑在盤問、教育之下交代的仍然構成自首。如果是有一定的證據證明有犯罪嫌疑的話排除自動投案。形跡可疑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舉止、言談、衣著、神態(tài)等令人生疑,盤問的人并不掌握一定的犯罪證據,憑的是工作經驗、主觀推斷、職業(yè)敏感。盤查的方式有日常的治安檢查、刑事案件調查時的摸底排查等?!缎淌聦徟袇⒖肌返?2集(第82號)“楊永保等走私毒品案”中,被告人楊永保以體內藏毒的方式走私毒品,在機場安檢的時候,因為形跡可疑受到盤問,如實交代罪行。最高法院在復核時認為被告人接受的是例行安全檢查,攜帶毒品的罪行并未被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僅僅是形跡可疑被盤問,交代犯罪事實應當視為自動投案?!缎淌聦徟袇⒖肌返?9集(第465號)“劉兵故意殺人案”中,公安機關經過調查懷疑劉兵有作案嫌疑,尚未有客觀證據確定為嫌疑人,遂派員到其家里查看有沒有作案證據,在洗衣機里發(fā)現(xiàn)與證人陳述一致的嫌疑人式樣顏色的衣服,并且衣服上帶有血跡。辦案人員就此質問,被告人供述作案經過。法院認為被告人是在面對有力客觀證據而無法提供合理解釋的情況下被迫供認,并非形跡可疑,其行為不構成自動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