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罪推定原則要求受刑事指控者被證實有罪之前應被推定為無罪,證明責任由控方承擔,證明應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存疑案件的處理應有利于被指控人。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沒有無罪推定的明確表述,其精神雖然在逐步展現(xiàn)和加強,但仍未真正到位,有待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有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
有罪推定是無罪推定的對稱。對被控犯罪的人,應作為實施犯罪的人對待,即使其犯罪嫌疑人無確實的證據(jù)證明,法官處斷難明的,也應以有罪論處。它是封建專制國家的刑事訴訟中所推行的一項原則。
一、有罪推定溯源
所謂“有罪推定”原則,就是刑事被告人一經(jīng)被告發(fā),在未經(jīng)法院判決之前,已被推定為有罪,并以罪犯對待。有罪推定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法心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司法活動中司法人員和普通民眾的一個基本心理基礎:“沒有罪怎么會把你抓到這兒來?”“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好人也不上公堂,上了公堂就不是好人。于是,“不打不招”成了一條定則,因為不是好人的人都是“賤骨頭”,即使“查無實證”,也由于“事出有因”,免不了皮肉受苦。與此相應,一旦被懷疑違法犯罪,甚至進班房,就會人格降等,為輿論所不齒。特別是涉及倫常問題,那就是“與其信其無,不如信其有”了,一輩子受白眼和非議。上述心理的產(chǎn)生顯然是受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無訟”、“賤訟”觀念的影響,因為在古人眼中,“訟”是道德敗壞的代名詞。
有罪推定原則的出現(xiàn)可以上溯到我國奴隸社會。《尚書·大禹謨》有“罪疑惟輕”的規(guī)定,即對于有犯罪嫌疑而不能證明其有罪時,從輕處罪。雖然從輕,但在實際上還是作為罪犯對待,這就是一種“有罪推定”。秦律繼承了奴隸社會這種有罪推定的原則,其具體表現(xiàn)是:
第一,把未判決的刑事被告人以罪犯對待。在秦的訴訟過程中,只要是父母、主人控告自己的兒子和奴隸,官府就可以立即對被告人采取人身強制措施,即逮捕系獄,實際上即以罪犯對待刑事被告人。《法律答問》載:“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huán)之下?不當環(huán),亟執(zhí)勿失。”這是父親以不孝罪名告發(fā)親生兒子,要求法庭處以死刑的案例,官府不但認為不需要經(jīng)過“三環(huán)”,即“三宥”的程序,甚至認為不必經(jīng)過調(diào)查和證實,就對被告人“亟執(zhí)勿失”,即逮捕系獄。
第二,刑事被告人依法對訴訟負有舉證責任。相對于“無罪推定”原則而言,在“有罪推定”原則下,一經(jīng)他人告發(fā),刑事被告人就被推定為有罪,在實際上被剝奪了對自己行為進行辯護的權利,而留給他的僅僅是證明自己有罪的舉證責任。這一點在秦的訴訟過程中,體地表現(xiàn)在“自首”、“自出”或“自告”的法律規(guī)定上?!斗纱饐枴份d:“把其假(借)以亡,得及自出,當為盜不當?自出,出亡論。其得,坐贓為盜;盜罪輕于亡,以亡論?!睌y帶借用的官有物品逃亡,如果被捕獄,就依法以盜竊罪論處;如果是自首,就依法以逃亡罪論處。
第三,司法官吏有權刑訊刑事被告人。刑訊是對刑事被告人履行舉證責任的法律保證,也是“有罪推定”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的一項根本區(qū)別。秦律允許刑訊,所謂“詰之極而數(shù)池,更言不服,其律當治(笞)諒(掠)者,乃治(笞)諒(掠)”。秦二世時,丞相李斯被趙高誣為謀反,拘于囹圄中?!摆w高治斯,榜掠干余,不勝痛,自誣服?!痹谇в啻慰铰酉?,李斯屈打成招。這是“有罪推定”便于統(tǒng)治階級制造冤、假、錯案最惡劣的表現(xiàn)。
二、有罪推定遺留的問題與現(xiàn)象
“自證其罪”的做法較為普遍。在司法審查以及刑事偵查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司法人員通常采用的審訊辦法即誘導犯罪嫌疑人自己交代事實,如若不能交代清楚那么就當然的認為其有情況隱瞞,在有罪推定的思想下,進而認定其有犯罪事實,這樣導致并不精通法律的民眾在恐慌緊張的狀態(tài)下,要尋求各種辦法證明自己是清白的,這種舉證責任的倒置無疑給個人、單位、組織添加了巨大的壓力。
未能杜絕嚴刑逼供。刑訊逼供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有罪推定的必然產(chǎn)物,與自證其罪密切相關。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又不自認有罪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動用刑訊逼供手段取得口供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在有罪推定思想下被指控犯罪的人即被認為是犯罪或者象對待犯罪那樣處以刑罰,對其可以長期甚至是無限期羈押,為獲取口供,對其采用刑訊逼供等不人道的方式,這嚴重違反了我們“疑罪從無”的司法精神。
如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制度在許多方面已體現(xiàn)無罪推定原則的要求,可是卻沒有明確肯定無罪推定原則,未給予其足夠高的地位以引起重視與關注。
三、從有罪推定轉向無罪推定
在法院作出生效判決之前,被追訴人是否有罪是不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給予被追訴人何種法律地位,自古以來有兩種不同的做法:有罪推定和無罪推定。有罪推定,也就是在法院判決之前,被追訴人被推定為有罪。為此,被追訴人必須提出證據(jù)證明自己無罪,同時被追訴人并不具有一般公民所享有的權利,追訴機關可以對之采取各種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無罪推定則是指刑事訴訟中,任何被懷疑犯罪或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在未經(jīng)法院最終判決確認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應當被推定為無罪。在無罪推定原則下,被追訴人是否有罪,應當由控訴方提出證據(jù)證明,不能證明的就判決無罪,被追訴人沒有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同時,由于被推定為無罪,被追訴人享有與一般公民同等的權利,追訴方不能隨意剝奪或限制被迫訴人的權利。從表面上看,有罪推定不利于被追訴人的權利保障,但有利于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而無罪推定有利于被追訴人的權利保障,但不利于國家對犯罪的追訴,但由于被追訴人的確定具有偶然性,一個社會中的任何公民都可能在某一天成為被追訴人,為此,是有罪推定還是無罪推定,其實直接關系到公民的權利保障問題,也是一國刑事訴訟是否民主、文明的標志。也正因為無罪推定原則的權利保障功能,其自18世紀由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提出后,現(xiàn)已成為大多數(shù)國家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的甚至上升成為憲法原則,如意大利1947憲法第27條就規(guī)定:“被告人在最終定罪之前,不得被認為有罪?!甭?lián)合國通過的許多人權保障公約或其他法律文件也對該原則進行了確認,該原則為此也成為聯(lián)合國刑事司法準則的最低標準之一,如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就規(guī)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視為無罪?!眰€人認為:
第一,針對立法的不足,可以考慮將其上升到憲法中作為一種基本的保障人權的法條,或是考慮將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此種精神的條文表達形式改得更直接更充分些,使其表述方式能與國際接軌,符合國際化的要求。
第二,有必要引入沉默權?!澳憧梢赃x擇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話都將作為呈堂證供。”這是我們在看港劇時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它所體現(xiàn)的就是對沉默權的保護。這一規(guī)定即是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這一假定為出發(fā)前提,說明其不負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
第三,確立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所謂非法證據(jù)排除即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證據(jù)予以排除的統(tǒng)稱,也就是說,司法機關不得采納非法證據(jù),將其作為定案的證據(jù),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如司法人員采用刑訊逼供、非法搜查、扣押等方式取得證據(jù)應認定為無效。對于這一點的最好體現(xiàn)就是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在這起案件中,雖然人們對于結果都頗具爭議,并且辛普森本人在判決后也曾表示人是他所殺,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在處理這起案件時法院對于證據(jù)的采用,程序的運用上顯得尤其的成熟及公正,令世人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