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調查臨床護士手背靜脈輸液拔針后不同的按壓方式對患者穿刺口的影響。方法 將在我科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A、B、C、D四組,其中A組和B組分別在常規(guī)拔針后采取平行按壓法按壓3min和5min;C組和D組分別在常規(guī)拔針后采取垂直按壓法按壓3min和5min,比較各組患者皮下淤血、按壓后穿刺口出血的發(fā)生率及患者的接受率。結果在穿刺口出血發(fā)生率方面,四組患者在穿刺口出血發(fā)生率方面無明顯差異,在皮下淤血發(fā)生率方面,A組和B組最低,D組最高,且具有顯著性差異。在患者接受程度方面,A組患者的接受程度最高,明顯高于C組和D組(P<0.05)。結論 靜脈輸液平行按壓法能減少皮下瘀血,效果明顯優(yōu)于垂直按壓法,對無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常規(guī)按壓3min即可達到止血的目的。
關鍵詞:靜脈輸液;拔針手法;護理
靜脈輸液是護士基礎護理操作的重要內容,靜脈輸液作為一種迅速有效的補液和給藥途徑,在臨床疾病的搶救、治療和康復中占有重要地位[1]。如何拔針是保護患者的血管及保證下一次穿刺順利的前提。不當?shù)陌吾槙斐裳艹鲅?、瘀血和靜脈閉塞等并發(fā)癥,不僅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緊張、疼痛和表淺靜脈的缺失,而且也影響了血管的清晰度,給下一次靜脈穿刺帶來困難[2]。目前,臨床靜脈輸液拔針后仍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與患者的配合及靜脈輸液拔針后的皮膚出血,皮下出血和皮下瘀血的發(fā)生率有一定的關系[3]。本研究比較兩種不同的按壓方式及不同的按壓時間對患者穿刺口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通過對2014年1~6月在我科行靜脈輸液的患者180例,其中男101例,女89例,年齡41~79歲,平均(31.71±16.38)歲。所有患者的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shù)均在正常范圍內。選擇手背靜脈按常規(guī)輸液,用7號頭皮針穿刺1次成功,輸液過程中均無滲漏發(fā)生。
2 方法
2.1按壓方法 我們將本組病例隨機分為A、B、C、D組,每組均為30例。各組在病種、年齡和性別、輸液時間長短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輸液完畢患者取平臥位,護士左手用棉簽覆蓋皮膚穿刺處及其上方血管,右手拔針,同時左手拇指壓迫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其中A和B組均采取平行按壓法,患者靜脈輸液拔針時消毒棉貼與血管平行,并直壓在血管上,分別按壓3min和5min。C和D組采取垂直按壓法,患者在靜脈輸液拔針時消毒棉貼在血管垂直方向按壓皮膚針眼,分別按壓3min和5min。
2.2收集指標 比較各組患者皮下淤血發(fā)生率、按壓后穿刺口出血的發(fā)生率及患者的接受率。
2.3統(tǒng)計方法 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3 結果
四組患者在穿刺口出血發(fā)生率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在皮下淤血發(fā)生率方面,A組和B組最低,D組最高,且具有顯著性差異。在患者接受程度方面,A組患者的接受程度最高,明顯高于C組和D組,結果如表1所示。
4 討論
4.1壓迫止血法在靜脈輸液拔針后的機制分析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由于護士工作繁忙,或者患者輸液完畢后急于上衛(wèi)生間排便,拔針后護士要盡快處理針頭,不能讓針頭在空氣中游離太長時間等原因,輸液完畢拔針后常交予患者或患者家屬自行按壓針眼處以達止血目的,但由于患者或家屬按壓不當,造成局部疼痛、淤血、出血等并發(fā)癥,不利于保護血管[4]。靜脈輸液拔針后的按壓止血包含了兩個止血機制,①生理止血機制,②壓迫止血機制。生理止血機制與個人的出凝血時間有關,壓迫止血機制與按壓力度有關,止血后,血管壁修復需要一定時間,在血管恢復的過程中,如果肢體過早用力,如用力握拳,撐壓,提重物等都可使血管壁壓力增加,血液經(jīng)損傷的血管溢出至皮下發(fā)生皮下出血而引起皮膚青紫,疼痛,經(jīng)驗總結建議拔針后穿刺肢體至少在2h內不能用力。
4.2不同壓迫方式對患者穿刺口的影響 壓迫止血是對部分血管施加壓力,暫時阻斷局部血流,達止血目的,大量臨床研究證明,按壓時間與針眼出血、皮膚淤血的發(fā)生率有直接關系,有關靜脈拔針后按壓血管時間的臨床研究顯示:至少3min才能有效的防止皮下出血。建議按壓力度以皮膚稍下陷,患者不感到疼痛,無血液溢出為好。大量研究也顯示:按壓面積與針口出血、皮下淤血的發(fā)生率有直接關系[5]。這是因為在靜脈穿刺時針尖進入皮膚后,在血管上方平衡移動一段距離后方進入血管,使皮膚表面針眼與血管壁針眼不在同一位置。我們引導患者在拔出針頭的同時,將拇指指腹按壓在針眼處上方的輸液貼或棉簽上,指尖與血管方向一致,指尖指腹同時向下壓皮膚,也稱平行按壓法。若采取垂直按壓法,可因局部受壓面積小,往往只壓住皮膚針眼,未壓住進血管針眼,易形成皮膚和皮下出血;而平行按壓法,不僅使皮膚針眼受壓,同時使血管針眼受壓,局部受壓面積大,有效防止了局部皮膚出血和皮下淤血的發(fā)生 [6]。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組患者穿刺口出血的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但是在皮下淤血方面,A組的皮下淤血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D組,且臨床上按壓的時間較短,通過平行按壓可降低穿刺口皮膚局部的壓力,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建議采取平行按壓法按壓3min即可達到止血的效果,但是針對有出血傾向及老年患者等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按壓時間。通過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使他們掌握了靜脈輸液拔針后的按壓知識,并能在輸液拔針后運用正確的方法按壓針眼,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王曉利.靜脈輸液拔針角度與疼痛關系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07,6(4):60-61.
[2]萬由勤,羅瑤,張渡梅.靜脈輸液后拔針的護理[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9,26(6):21-23.
[3]陳丹.2種按壓方法對預防靜脈輸液拔針后皮下淤血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0,19(3):11-13.
[4]張夏英.不依賴人為按壓的改良式靜脈拔針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1):12-13.
[5]胡靜.靜脈穿刺進針與拔針方法的體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9(3):17-19.
[6]陳根芝,胡高樓.靜脈輸液針頭固定改良法與無痛膠布撕脫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5B):24.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