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給學生留有習作練習的廣闊空間,只要教師能將這些教材資源好好地挖掘和利用,找準讀寫結合閱讀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適時有效的寫作訓練,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教學 寫作能力
作文離不開生活,讓學生繞有興趣地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下學習,把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是小學作文教學成功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把習作當成一件十分快樂的事呢?
一、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寫作能力
1.在語文教學情境和學校課外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作文教學的前提是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三年級學生作文以直觀形象的教學為主,多采用實物、圖畫等來模擬情境和再現實際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四、五年級以后則以語言描述為主。通過老師生動活潑地描述情境,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去感受情境,從而達到激發(fā)說、寫欲望的目的,引起學生寫作的興趣。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還能讓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品質、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養(yǎng)。比如,組織學生野游——寫游記,演講——寫演講稿。當小記者——采訪家長、老師、同學——寫專題報道等,讓學生養(yǎng)成勤觀察、善思考、愛動筆的好習慣。這樣,學生由于有話可寫,感到作文并不困難,逐漸也會熟能生巧,筆下生花了!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小學生不愛寫作文的主要原因,不是害怕而是沒材料可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去寫一寫現實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還有當今社會人際交往很是豐富多彩,小學生作文如能在交際場所派上用場,他們就會認識到作文的重要并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懂得作文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善于從班隊活動、興趣小組活動中抓住生活中的情景,安排學生寫演講辭、廣告語等,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言語交際表達能力,還能激起學生寫作和創(chuàng)造的熱情。
二、發(fā)現寫作素材,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農村小學生和城市的學生相比,在習作上具有特定的素材優(yōu)勢。大自然景觀的美麗神奇,人文底蘊的深層次,現代農村鄉(xiāng)土氣息的濃厚,都為農村小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作為農村的語文教師就得指導學生用耳朵去聆聽,用雙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用腦去思考、貼身去體驗,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人和事多留心觀察,如花鳥蟲魚、風雨雷電、山山水水等。《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去感知生活、品悟生活,豐富學生的個性體驗”。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的積極性,留心周圍的事物,指導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和景,養(yǎng)成眼睛認真看、耳朵仔細聽、心靈全面想、筆下快速記的好習慣。做到所見中有感觸、所聞中有思考、勤于用筆,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作文教學要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燦爛多姿的大自然作為學生學習習作的源頭活水,引導學生深入實際生活、真切體驗生活、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愉快參與。這樣,學生在習作時才會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例如,對描寫景物的文章,就要指導學生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去尋找自己所需,讓學生們在大自然中去觀察和體驗,感悟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性及景物變化特征,積累寫作素材。留心觀察還應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哪怕是一棵禾苗、一滴晨露、一陣微風、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只要用心感悟,都會有與眾不同的體驗。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隨時記錄見聞、感受和想象等內容。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對于習作能力的提高,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拓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1.仿寫。學完《小蝦》一課后,讓學生感受到了小動物的情感世界,我讓學生們仿照課文也寫一寫。有的同學寫了蜜蜂;有的寫了可愛的松鼠;有的寫了翩翩起舞的彩蝶……多么真摯的感情,我讀后很是感動。在教學了《撈鐵牛》《珍貴的教科書》等課文后,我們可以在歸納課文的寫作特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寫人記事的寫作訓練。這樣,既拓展了每個學生的理解感悟和思維想象,又能將習作方法無形中滲透于其中,從而規(guī)范了學生習作的語言,培養(yǎng)了學生美好的習作情感。
2.改寫。在學習了《村居》這首古詩后,我指導學生對這首古詩進行改寫,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中的景象,然后回想自己過年的景象寫成一篇習作。這樣學生對習作不但得到了的訓練,而且對這首古詩的理解也加深了。
3.續(xù)寫。很多課文讓人讀后都能留下深刻的影響。這時,指導學生寫一寫,學生往往熱情高漲。如學了《田忌賽馬》,我讓學生續(xù)寫結尾,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田忌會給孫臏說什么呢?齊威王又會有什么表現?第三次將會怎樣……這樣一來,學生們的想象力既得到了訓練,在習作中學生們也會受到人文教育。
4.寫讀后感。我們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佳作,對學生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深刻的人生啟迪。如果讓學生學習完一篇文章后就寫寫學后的感受,如我們教學完《凡卡》后,結合小男孩的悲慘命運聯系自己,學生自然是感慨萬千。于是,寫出來的習作也是具有真情實感打動人心……這不僅對內容的理解增強了,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對可憐孩子的關心和保護,覺得自己很幸福則會倍加珍惜學習機會。
5.想象作文。善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從課文出發(fā),展開豐富的想象,可以激發(fā)學生習作的欲望。如讓學生寫《假如我是……》《25年后的自己》,選材就很寬,這時學生可以進行大膽想象,自由抒發(fā)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學生在寫這些作文時,興趣盎然,再也沒有以往那種抓耳撓腮、冥思苦想的樣子了。
四、學會對習作的修改
1.學生自改。要首先教給方法,要從基礎抓起。一看語句是否完整;二看語句是否通順;三看語意表達是否明白;四看段落層次是否分明。從文章的立意、選材、組織材料和謀篇布局等方面來評價修改自己的文章。要告訴學生什么樣的文章是好文章,讓學生修改起來得心應手。在習作修改前還要教給學生學會使用修改符號,要做好修改記錄。
2.學生互改。重視學生間互改習作,使學生認識到,修改別人的習作也是向別人學習的極好機會,即使別人習作不如自己的棒,但幫助別人修改習作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別人習作中的長處我們可以借鑒學習。因此,我每次對學生的習作批閱后,要把好的作品在全班朗讀和展示交流,為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和舞臺,使小作者通過面對全體同學朗讀好的習作或好的片段后能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變被動習作為主動習作,讓每個學生愛上習作。
總之,作為一名來自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利用獨特的條件,把握有利的時機,認真琢磨研究科學的輔導方法,給學生營造起適合其樂于表達的作文平臺,讓他們對習作充滿信心,不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