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與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行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15例,作為對照組,選擇同時期行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15例,作為觀察組。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治療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使用抗菌素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病率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相比,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具有療效確切、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康復質(zhì)量。
關鍵詞:次全子宮切除術;腹腔鏡;臨床療效
子宮腺肌瘤、子宮肌瘤、頑固性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臨床常見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速度日益加快,腹腔鏡得到臨床高度重視[1]。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良性病變具有較高的治療優(yōu)勢,可最大程度保持宮頸及陰道穹隆,從而保留盆腔組織的完整性[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5例行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一般資料,并將臨床效果與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組進行比較,效果較滿意,詳細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行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30例為對照組,選擇同時期行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15例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年齡31~48歲,平均(41.36±4.25)歲;疾病分類:頑固性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3例,子宮腺肌瘤8例,子宮肌瘤4例。觀察組年齡32~50歲,平均(42.04±3.76)歲;疾病類型:疾病分類:頑固性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4例,子宮腺肌瘤7例,子宮肌瘤4例。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子宮宮頸、子宮內(nèi)膜惡性病變。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患者間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術前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取腹部行縱切口,鉗夾兩側園韌帶、輸卵管、卵巢子宮韌帶。將骨盆漏斗韌帶剪開,并按輸卵管方向走行游離,夾住、切斷并縫扎卵巢右側圓韌帶及血管。將闊韌帶前葉剪開,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鉗夾、切斷、結扎子宮動靜脈,電凝離斷宮頸。將宮體取出,縫合陰道殘端,常規(guī)關腹。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術前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取膀胱截石位,舉宮器放置于陰道處。取臍部正中處進行切口,將氣腹針插入,形成氣腹后,將腹腔鏡與手術器械置入。電凝將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及雙側圓韌帶切斷,并將宮旁組織進行分離,剪開子宮膀胱反折腹膜,套扎并將舉宮器取出,利用子宮粉碎器將子宮體切割呈條狀并取出,宮頸殘端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沖洗盆腔,取出腹腔鏡與穿刺套管,將CO2放出,縫合陰道殘端,常規(guī)關腹。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使用抗菌素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統(tǒng)計患者術后病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并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并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術中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表1。
2.2術后情況 統(tǒng)計可知對照組術后由2例發(fā)病,病率為13.33%,觀察組術后由1例發(fā)病,病率為6.67%。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使用抗菌素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病率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術后回訪情況 于術后3、6、12個月,患者回院復診,盆腔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兩組患者性生活質(zhì)量與術前相比無顯著改善。
3 討論
子宮良性疾病是臨床常見婦科病,主要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nèi)膜炎、宮息肉、子宮脫垂等。次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該類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3],由于術中不需處理骶主韌帶及下推膀胱,手術范圍較小,副損傷較少,可有效降低輸尿管及膀胱損傷度,從而減少手術風險,縮短住院時間[4]。隨著醫(yī)療機械不斷完善,腹腔鏡技術日益普及。在切除病變子宮體的過程中,腹腔鏡可有效保留陰道穹隆、子宮頸,從而最大程度保留盆腔支持組織的完整性[5],有效維持宮頸陰道的酸堿平衡,減少細菌感染,避免患者術后出現(xiàn)盆腔、陰道等其他臟器脫垂,維持膀胱直腸的正常功能[6]。但由于腹腔鏡宮切除術較復雜,容易造成臟器損傷,包括輸尿管、膀胱、腸管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不同次全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良性病變均有一定治療效果,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使用抗菌素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病率均明顯較低(P<0.05),表明與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術相比,腹腔鏡具有術后恢復快、病率低等優(yōu)勢,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分析原因可能是觀察組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使患者肛門排氣時間縮短,且腹腔鏡切口較小,術中減少手套等物體對組織直接接觸,有助于避免腹腔內(nèi)環(huán)境、胃腸道干擾,從而降低術后腸粘連、腸梗阻、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使抗菌素使用時間明顯縮短。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tǒng)腹式手術而言,腹腔鏡次全子宮切除術具有視野廣、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等治療優(yōu)勢,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緩解臨床癥狀,具有廣闊發(fā)展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弘,孫鳳霞.腹腔鏡輔助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6):49-50.
[2]黃靜.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后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7):17-18.
[3]黃文蓉,彭燚瓊,邱曼華.兩種子宮次全切除術對卵巢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3,20(2):186-188.
[4]朱壽萍.子宮肌瘤腹式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7):173-174.
[5]黃宜志,安玫.腹腔鏡下次全子宮切除術80例臨床分析[J].新疆醫(yī)學,2014,44(3):43-44.
[6]許海萍.全子宮與次全子宮切除術對女性性生活質(zhì)量及卵巢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8):102-103.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