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加減川芎茶調飲對血管性頭疼的療效。方法 采用加減川芎茶調飲(防風、荊芥、蔓荊子、白芷、藁本、薄荷、川芎、地龍、全蝎、白芍、當歸、黨參、細辛、羌活、甘草)治療本病58例。結果 總有效率為86.2%。結論:本方法治療血管性頭痛具有較為顯著療效。
關鍵詞:血管性頭痛;加減川芎茶調飲;中醫(yī)療法
頭是三陽經(jīng)絡匯合的地方,也是臟腑氣血聚集的地方,而偏頭痛又稱偏頭風,是以頭痛偏于一側或一點而得名,屬祖國醫(yī)學的\"頭痛\", 范疇,相當與現(xiàn)代的血管性頭痛,神經(jīng)性頭痛等。中醫(yī)把頭痛分為內傷頭痛或外感頭痛兩大類,內傷頭痛多因風、火、痰、虛、瘀所致,偏頭痛屬于內傷頭痛之列。血管性頭痛又稱偏頭痛,因其頭痛多偏于一側,或痛于顳部,或痛于目眶、前額部,劇痛時可擴展半側頭部或整個頭部,具有痛勢較劇,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病程較長,痛點固定,時痛時止,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難愈,發(fā)作時呈跳痛、刺痛、抓收痛,嚴重時牽掣至眼、額、眶等處,常伴有頭暈目眩,煩操等。其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大多認為本病是一種發(fā)作性頭顱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與遺傳內分泌過敏和精神因素有關。本病歸屬中醫(yī)的\"頭痛\"范疇,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筆者自2010年以來采用加減川芎茶調飲治療血管性頭痛5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的血管性頭痛患者58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8例,女40例;年齡30~39歲29例,40~48歲9例,50~59歲18例,≥60歲2例;病程2~11年。 1.2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均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的診斷為血管性頭痛,并排除高血壓及腦血管意外,顱內占位性的病變。
1.3方法 加減川芎茶調飲,藥用防風10g、荊芥10g、蔓荊子10g、白芷15g、藁苯10g、薄荷10g、川芎15g、地龍15g、全蝎6g、當歸10g、白芍15g、黨參15g、細辛6g、羌活15g、甘草6g;氣血虛者重用當歸50g、黨參50g、以達到益氣養(yǎng)血之功;痛甚者重用防風20g、白芷20g、地龍20g、全蝎10g、以達到祛風通絡止痛之功。1劑/d,水煎早晚以清茶適量兌服,每周連服5d,停2d,1個月為1個療程;第1個療程結束后停藥1w,在開始第2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煙酒,辛辣食物。本方所致血管性頭痛,為外感風邪內傷所致。風為陽邪,頭為諸陽支會,清空之府。風邪外感,循經(jīng)上犯頭目,阻遏清陽之氣,故頭痛目眩;鼻為肺竅,風邪侵襲,肺氣不利,故鼻塞,風邪犯表,則見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等表征;若風邪稽留不去,頭痛日久不愈,風邪入絡,故當疏散風邪以止痛。方中川芎辛溫香竄,為血中的氣藥,上行頭目,為治諸經(jīng)頭痛要藥,善于祛風活血而止頭痛,長于治少陽,厥陰經(jīng)頭痛(頭頂或兩側頭痛)故為方中君藥。李東垣謂\"頭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本草綱目》卷14)。薄荷、荊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藥疏風止痛之功,并能清理頭目共為臣藥。羌活、白芷疏風之痛,其中羌活長于治太陽經(jīng)頭痛(后腦連項痛),藁本、蔓荊子、黨參、白芷長于治陽明經(jīng)頭痛(前額及眉棱骨痛),地龍、全蝎、細辛祛風止痛。善治少陰經(jīng)頭痛(腦痛連齒),并能宣通鼻竅;防風辛散上部風邪。上述諸藥,協(xié)助君、臣藥以增強疏風止痛之功,其為方中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服時以清茶清調下,取其苦涼輕清,清上降下,既可清理頭目,又能制諸風藥之過于溫燥與升散,使升中有降,也為佐藥用。綜合本方集眾多辛散疏風藥于一方,升散中禹有清降,具有疏風之痛而不溫燥的特點,共奏疏風止痛之功。
1.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有效:主要癥狀減輕;無效:頭痛頭昏未減輕或未緩解。
2 結果
顯效:29例(占50%),有效21例(占36.2%)無效8例(占3.79%)臨床總有效率為86.2%,其中1個療程48例,2個療程10例。
3 體會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病機主要是頭部氣血不通,\"不通則痛\";頭部經(jīng)絡為諸陽經(jīng)交會之處,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都上會于此。百會穴為\"諸陽之會\",肩井穴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手法刺激二穴可貫通全身氣血,輔以太陽、合谷、足三里,療效更佳,局部取穴和循經(jīng)取穴相結合,可增強行氣活血,緩急止痛之功。川芎茶調散來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川芎善于祛風活血而止頭痛,為君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能上行頭目,為治\"諸經(jīng)頭痛之要藥\",長于治少陽、厥陰經(jīng)頭痛;白芷善治陽明經(jīng)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jīng)頭痛;細辛長于治療少陰經(jīng)頭痛;薄荷、荊芥輕而上行,善能疏風止痛,防風辛散上部風邪,此方以川芎為主藥而制成散劑,用茶清調服,既能清利頭目,又制約風藥過于溫燥與升散。穴位按摩與中藥內服并用,相互協(xié)同,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隨訪6個月有2例復發(fā),再用上述療法治療仍然有效。
血管性頭痛的病因至今未明,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認為是一支或數(shù)支腦動脈舒縮功能障礙,大腦功能活動紊亂,腦血管痙攣,腦血流量減少等引起的疾病。因病程長,病情常反復發(fā)作,多頑固難愈,尤以女性偏多,有季節(jié)性或遺傳傾向,病因病機復雜。中醫(y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髓海所在,手是三陽往皆上循頭面,所謂\"傷于風著,上先受之\",\"高巔之上唯風可到\",當風寒外襲上犯清竅,或素體陽氣不足,陽虛血虧。虛風上擾,致寒凝血滯而發(fā)為頭痛連及項背,呈波動性拘急收緊感,甚則惡寒嘔惡,常受風寒之邪和精神刺激所誘發(fā)?,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川芎茶調飲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huán)切能降低毛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器官供血,增強免疫功能,抗炎作用[1]川芎、白芷、羌活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并有抑制膠原纖維合成及抗纖維化等作用[2],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癥性滲出,改善局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抑制纖維細胞產生膠原,具有抗炎及調節(ji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作用[3]。全方搶抓住病機的特點,標本兼顧,靈活加減,發(fā)揮中醫(yī)藥的特點,多層次結合治療作用和功能調節(jié)。本病臨床研究證明加減川芎茶調飲可調整腦血管不穩(wěn)性,促進腦血管彈性和改善腦血流供應,從而改善臨床癥狀,為中醫(yī)辨證治療血管性頭痛的作用機制,作用部位,提供了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方劑學[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90-191.
[2]洪長福.婁金萍.周華仕,等.桃仁提取物對大鼠實驗性矽肺纖維化的影響[J],勞動醫(yī)學,2000.17(4):218-219.
[3]張小玲.吳文清.活血逐瘀方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育癥45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20(1):66-6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