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部分新聞媒體報道的內容和形式流于低俗、庸俗、媚俗的現象,簡稱“三俗”。這一現象不僅有損于我國傳媒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也不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新聞媒體機構應從強化媒介自律意識,擺正自身位置 ;全面提高媒介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 ;樹立品牌意識,構建媒體精品戰(zhàn)略等方面來抵制“三俗”。
[關鍵詞]新聞媒體;抵制;三俗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2 — 0109 — 02
當前我國新聞媒體的三俗化傾向主要是指部分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流于低俗、庸俗、媚俗的現象。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我國傳媒業(yè)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新聞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與日俱增。然而,市場化媒體在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的驅使下,使新聞報道內容日漸走向低俗、庸俗、媚俗的誤區(qū),這一現象不僅有損于我國傳媒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也不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強化媒介自律意識 "擺正自身位置
新聞自律,是新聞工作者及新聞媒介機構對所從事的信息傳播活動進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約束的一種行為。相對于行政法規(guī),它是一種新聞界內在的、非強制性的自我約束行為。一套完善的新聞自律機制,不但能在外在層面上對違反新聞道德的行為進行約束,而且能把新聞職業(yè)道德內化為一種由內而外、自覺遵守的習慣,保證新聞事業(yè)的專業(yè)性和純潔性。
美國新聞學者約翰·赫爾頓指出:“在新聞領域里,沒有哪個問題比新聞道德問題更重要,更難以琢磨,更帶有普遍性。事實上,如果新聞工作一旦喪失道德價值,它即刻便會變成一種對社會無用的東西,就會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雖然從 1942 年馬星野起草制定《中國新聞記者信條》12 條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后范長江在 1950 年 7 月提出人民新聞工作者的四個信條:消息絕對真實、思想要正確、群眾觀點的建立、建立自我批評,再到后來正式成文《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guī)定》等行業(yè)自律規(guī)則誕生,借以規(guī)范新聞傳播行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新聞隊伍的道德“滑坡”得到遏制,不正之風對新聞領域的侵襲有所收斂。但從總體上看,由于我國媒體新聞自律起步較晚,加之受到媒介市場化等負面效應的影響,致使當前現行的媒介自律效果并不明顯,新聞三俗之風依舊存在。因而,面對盛行一時的三俗不正之風,建立一個系統(tǒng)而完善的傳媒自律制度已成為我國傳媒機構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1.加強媒體內部監(jiān)管
傳媒機構內部通過層層把關以最大限度減少低俗、庸俗、媚俗內容的報道幾率。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傳媒自身內部包括編輯部、黨委宣傳部、紀律檢查部、考評部等職能部門的各自職能,以質量評估的方式劃分稿源等級,引入媒體問責制,通過各個部門的認定追查剔除三俗等糟粕成分,從而使內部監(jiān)管的力度得以充分體現。另一方面,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三俗化報道,各個省市的新聞媒體理應結合各自特點,量身定制適合自身的內部自律規(guī)范,并細化自律規(guī)則。如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等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中央媒體便依據當前形勢制定了行而有效的內部自律規(guī)范。地方媒體如南方日報報業(yè)集團也制定了《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guī)定》等內部制度。當然,除此之外,新聞媒體的自律性還應最終體現在媒介從業(yè)人員的自身素質上,馬克思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新聞工作者只有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成自身的內在信念,做到以身作則,不跟風、不炒作,努力使新聞作品朝著健康、積極、美好、高雅的方向發(fā)展,才能真正使媒體的自身監(jiān)管落到實處。
2.完善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監(jiān)督
在我國,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作為獨立于媒體和政府機構的新聞自律機構,在引導新聞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抵制不良報道之風上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其制定的媒體自律規(guī)范比較粗略,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缺乏強有力的制裁措施,使我國的協(xié)會監(jiān)督對新聞媒體的實際約束力有限。因而,建立完善一個公正獨立而又具備執(zhí)行能力的新聞媒體自律機構已成為治理媒介三俗化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將相關的職能部門和機構進行細分,以明確其不同的責任分工,并結合實際,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新聞評價體系。同時,要使該機構的各項工作在陽光下運行,參與社會公眾的廣泛監(jiān)督,以防止權力的濫用。其次,在自律機構的人員組成上,可由新聞界的專業(yè)人士組織獨立的新聞委員會,對新聞傳播行為進行準確、科學地評估,如可以采取專家評定的方式對媒體進行“信用評級”,并定期在具有知名度和權威性的核心期刊或數字媒體上發(fā)布評定結果。“對于那些過‘俗’的報道占到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媒體要堅決淘汰出局,以最大限度地凈化當前我國的媒介市場”。
總之,新聞媒體只有不斷加強和完善道德評價和自律機制,有效遏制道德失范行為,才能使新聞報道逐步擺脫低俗化的困擾,樹立良好的輿論監(jiān)督權威形象。
二、 全面提高媒介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一個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親和力、號召力的權威性媒體的建立總是與高素質的媒介從業(yè)人員隊伍息息相關。由于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同時受主觀因素影響,難免會將經過“過濾”的信息注入
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從而使受眾處于一個被構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之中??梢哉f,在整個新聞事業(yè)中,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高低直接決定了新聞質量的好壞。倘若媒體記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受社會經濟利益因素左右,則勢必會使新聞報道低俗、庸俗、媚俗化傾向嚴重。因此,良好的新聞報道之風離不開媒介從業(yè)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1.提高新聞理論修養(yǎng)。所謂增強新聞理論素養(yǎng),是指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相關理論著作,使記者自身想問題、辦事情的主觀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同時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采訪報道工作中的問題。這既是進行新聞報道的理論基礎,也是搞好新聞工作的重要保障。由于新聞媒體具有雙重屬性,即政治屬性和商業(yè)屬性。媒介從業(yè)者不僅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帶來的競爭,還要自覺承擔起宣傳黨的政策、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精神文明等重要任務,充當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2.強化新聞業(yè)務水平和綜合文化修養(yǎng)。由于新聞工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記者既要具備深厚的新聞業(yè)務水平,又要不斷攝取豐厚廣博的知識,實現“?!迸c“博”的統(tǒng)一。具體而言,一方面,記者無論身處哪個報道領域,都要按新聞客觀規(guī)律辦事,在力求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熟練掌握新聞寫作規(guī)律,重視新聞語言技巧的運用。一名記者要想贏得受眾的尊敬和熱愛,通俗、準確、生動、健康而又精湛的新聞語言修養(yǎng)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無論什么樣的文章、無論什么樣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無不包含著文化,沒有深厚的內在的文化素養(yǎng)是難以做好本職工作的。提高綜合文化修養(yǎng),首先要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閱讀不同專業(yè)領域的理論著作,如文學、歷史地理、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使記者自身的文化內涵得以提升,文化品位和新聞鑒賞能力得到增強的同時,從而自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傳播伎倆,防止將惡俗當有趣。
3. 堅守新聞職業(yè)道德?!吨袊侣劰ぷ髡呗殬I(yè)道德準則》規(guī)定,新聞工作者要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精神”。這六條準則鮮明地體現了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觀,是任何一名媒體人都應奉行的金科玉律。在當下市場經濟的利益誘惑下,許多記者終因抵擋不住名利誘惑而放棄道德操守,使新聞報道向三俗化靠攏,這種不正之風的蔓延勢必會擾亂新聞領域的正常秩序,不利于從業(yè)者隊伍的素質建設。因此,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淡泊名利,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時刻恪守職業(yè)操守和道德規(guī)范,對經手的每一條新聞負責,以良好的專業(yè)水平和求真務實的敬業(yè)精神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火墻”,把媚俗、低級的東西擋在媒體之外,用正能量的新聞報道喚醒社會希望,是新時代賦予每一個編輯、記者的社會責任。
三、 樹立品牌意識 "構建媒體精品戰(zhàn)略
放眼當下,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之風之所以在整個新聞界大行其道,與媒體間惡性的同質化市場競爭息息相關。由于我國媒體實行企業(yè)化經營、市場化管理的運行策略,使媒介的生存和發(fā)展越來越依賴其自身取得的經濟效益。為了獲取媒體內部運營所需的資金支持,吸引受眾眼球,制造新聞賣點已然成為大多數媒體擴大發(fā)行量的首選。在此過程中,大量雷同的新聞報道充斥版面,其中不乏包括大量低俗、惡俗的內容。面對日益同質化、三俗化的媒體競爭怪圈,各個媒體只有樹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構建媒體精品戰(zhàn)略,才能獨樹一幟,在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走上媒體間競爭的良性循環(huán)軌道。
1.報道要有獨家新聞意識。所謂獨家意識,是指在信息化浪潮中時刻有搶新聞的意識,并能在第一時間內發(fā)布人無我有,富有特色而又引人矚目的新聞。抓獨家新聞,不僅需要媒體從業(yè)者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和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還需要媒體決策者擁有過人的膽識和“慧眼識真金”的眼光。由于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突飛猛進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逐步建立,依靠最初的時效性和獨占性獲取獨家新聞的方式越來越難以踐行,而挖掘一條新聞本身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和思想內涵開始逐漸成為報道獨家新聞的新趨向。于是,獨家新聞報道,“更多是以同源的新聞事件本身為依據,寫出別人沒有寫山的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思考、深刻解讀和全面剖析”。
2.分眾化的讀者定位。由于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日常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大眾化的讀者定位方式已然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和個性追求,并成為影響媒體健康發(fā)展的一大瓶頸。面對社會轉型期人群構成的復雜化、立體化和交叉化,“社會大眾”已不再是一個利益基本趨同的大群體,一個由知識精英、自由從業(yè)者、外地打工仔、個體經商戶乃至相親族、月光族、追星族、車族、房族等追求多元化需求的群體群落應運而生。于是,為了適應不同利益群體差異化的興趣和需求,打開媒體市場銷路,針對各個群體的分眾化傳播模式亟需完善。首先,新聞媒體要擺脫“一報在手,通曉天下”的觀念束縛,以嶄新的思維模式細分讀者市場,根據自身媒體的品牌特色、資源特點、隊伍組成和發(fā)展前景定位“小眾”市場,并依托定位讀者群的愛好、需求、文化水平及收支狀況等,確定自己的報道內容和方式。個性越鮮明,越有特色,越受讀者歡迎。
其次,要重視定位讀者的信息反饋。由于受個體差異性的普遍影響,媒介從業(yè)者自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并不能涵蓋所有讀者;同時,讀者受眾的思想觀念也并非一成不變,特別是廣大青年讀者群,受社會新思潮影響較大,思想理念更新速度也較快。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家新聞媒體都應認真研讀讀者的信息反饋內容,不斷根據讀者的新訴求變換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式,重視讀者參與,對讀者負責,堅持“從讀 "者中來,到讀者中去”的新聞理念 ,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媒體精品戰(zhàn)略。
〔責任編輯:譚 蕊〕
[收稿日期]2015 — 01 — 19
[作者簡介]劉爽(1975—),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