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個大概念。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guī)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我們這里談的教育特指學校教育。
教育在千百年來的傳承中,其內涵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影響也在不斷更新和發(fā)展,這是社會發(fā)展和教育進步的必然結果,所以林森在他的《教育家辦學導論:校長專業(yè)化發(fā)展的使命與策略》中談到“重新認識教育:樹立新的教育觀”,是十分必要的。我的理解應從以下幾方面重新認識教育:
一是教育的發(fā)展要和時代進步相適應。沒有一種教育不是為社會服務的,社會越發(fā)展對教育的需求越高,這是一個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社會之于教育就如同市場一樣,社會的需求決定教育要輸送什么樣的人才,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教育。當然,教育也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對社會來說也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但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服務,所以,思考教育必須有此認識。
二是必須把人真正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學校教育,人是核心,背離了這個實質,學校教育將會走向歧路。這和現在大力提倡的“生命教育”異曲同工。目前的學校教育最遭質疑的就是忽略了“人”,忽略了“人性”,管理者的功利和部分教師的名利,使得受教育者淪為“工具”,人的生命在學校教育里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是危言聳聽嗎?不是。兒童少年疲于奔命,參加各種社會補習,有幾個是自己心甘的?初高中課內外補課,沒有雙休日沒有節(jié)假日,整天在校園里“熬”,有幾個是自己愿意的?說兒童少年沒有童年、童趣,沒有生命自由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一點都不過分。是社會、是家長、是學校共同暗淡了受教育者本該最燦爛的人性光輝。所以,重新認識教育,首先就要重新認識受教育者。
三是還素質教育以本來面目。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向世界倡導并推行素質教育,我國是在九十年代正式提出這一教育主張,可見素質教育并不是一個新玩意。重新認識并不是這個概念的重新提起,而是對素質教育的內涵要有一個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理解。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一時還不能完全說清楚,但我考慮素質教育首先還要著眼于人。人的素質是多方面的,那么教育也該是多元化的,應該徹底摒棄分數就是素質的判斷理念。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它要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全民素質的提高作依托,所以,在校園里單純談素質教育,不免有些無奈和尷尬。但教育這也不能只仰天長嘆,更不能無所作為,要先修自身,為受教育者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殫精竭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