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課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小學生受教育問題的重視與關注,如何才能保證小學科學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進行探討分析,以更好的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小組合作;方法
合作學習在總體上是相對于“個體學習”而言的。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合作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學會與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動,既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負責的任務,又善于融入團隊的整體工作,支持他人,傾聽意見,互相交流,協(xié)同完成任務,達到共同提高和發(fā)展的目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構建合作學習模式顯得非常重要。
一、構建結構、分工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在構建合作小組時,首先,要注意結構的合理化。遵循“優(yōu)勢互補”原則。我主要采取動靜、男女、動手強和思維強的組合方法。這樣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探究過程“活而有序”反之容易出現(xiàn)“爭搶”和“坐等”等不良現(xiàn)象,不利于小組團體意識的增強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般在小組內設置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材料員等角色。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補充的。例如小組長也可以是匯報員,記錄員也可以是材料員等。這些角色也不是終身的,我們會定期輪換。通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小學生因年齡小,他們對\"合作\"一詞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詞典上的解釋,沒有理解在實際運用中的真實作用,因而造成部分學生對合作學習不予重視。因此,我十分注重這方面的適度引導,在教學過程中精心組織并有序滲透合作學習的本質:一是探究性。即小組合作學習中,成員之間的合作既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又要善于總結、歸納,深入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努力克服困難,獲得體驗;二是互補性。成員之間的合作既要體現(xiàn)團隊的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又要在認知水平上,操作能力上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其他人員思維及個性的閃光點,從而開拓和誘發(fā)自己的思維,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
三、有效組織,促使合作學習的成功
1.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三會”。即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努力聽出同學發(fā)言的要點,對同學的發(fā)言能做出自己的評價;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同學作進一步的解釋;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出總結性發(fā)言。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三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這種習慣,促成合作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
2.善于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shù)拇螖?shù)讓學生進行合作。如在當有較多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相近疑難個人無法解決時;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出現(xiàn)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討時;當學生學習任務較多,需要分工協(xié)作時;當學生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fā)時,都是進行合作學習的較好時機。記得在執(zhí)教《相互協(xié)作的人體器官》一課中,我要求各組用圖文的形式直觀表達人體器官的聯(lián)系。我深知完成這個關系圖的繪制是有難度的,所以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充分的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先給小組學生充分的思考與修改的時間,然后通過討論讓學生相互啟發(fā),開闊思路,找到彼此之間更廣泛的聯(lián)系,最后再完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執(zhí)教《擺的研究》一課時,我出示兩個不同的擺,并讓它們同時擺動半分鐘。請兩個同學分別數(shù)擺擺動的次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shù)是不同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說與擺錘的輕重有關、有說與擺角的大小有關、擺繩的長短有關等。學生的分歧很大,此時我鼓勵共同探討,確定本組探究問題的指向。設計實驗方法進行實驗,運用排除法。最終得到正確的認識。
四、有效指導,綜合評價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fā)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愿學、樂學、創(chuàng)學已經成了學生的一種需要。為此教師在科學的指導合作學習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全程參與和觀察。學生開始合作后,教師并非無事可做。教師應主動參與到各小組中,成為其中的一員,觀察各層次成員的各種表現(xiàn),分析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獲取各種反饋信息,同時可以解決實驗中的問題。如在做《小孔成像》實驗時,有幾個組怎么也看不到清楚的像,經過反復實驗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實驗材料中屏的問題,實驗材料中的屏是塑料屏,不如紙屏清楚,最后干脆用白紙代替了塑料屏。由于自己的參與,才及時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迅速進行了解決,整個實驗才得以順利完成。同時教師的參與還能更進一步增加與學生之間的親切感和親和力,讓學生更容易接近老師,讓老師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2.適時調控與引導。有序高效的合作離不開教師的調控引導。教師應在全面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對合作任務、合作時間、合作效度等進行調控,并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給予引導,保障合作的順利進行。在《凸透鏡成像》實驗時,我發(fā)現(xiàn)實驗器材里提供的蠟燭長短不一,這就給實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出現(xiàn)有的小組的蠟燭太矮,有的小組的蠟燭太高,導致紙屏、蠟燭和凸透鏡的中間位置不在一條直線上,實驗不會順利完成。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以后我就趕快在黑板上進行畫圖提示,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很快學生就想出了辦法,有的調了調凸透鏡的高度,有的干脆將蠟燭截斷,有的在蠟燭下墊個小紙盒。由于我的及時引導,實驗做得非常順利。
3.及時鼓勵與評價。合作學習中,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合作熱情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暗示、認可、鼓勵等多種評價手段來及時引導學生的合作。如對一個組織有序、分工明確的小組給予關注,或是贊揚某種合作的方法,其他小組也會努力這樣去做,甚至還會有所創(chuàng)新。
五、結語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君.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構建初探[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0,(10):105-105.
[2]章欣樂.淺談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4):53-53.
[3]尹忠樹.小學科學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的探索[J].小作家選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