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需要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本文在分析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主體;模式創(chuàng)新
一、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
傳統(tǒng)的知識觀注重的知識量的傳遞,教師通過系統(tǒng)地分析教材,在教學輔導書的指導下傳遞知識,保證一節(jié)課教學中知識的豐富,學生通過機械記憶來保證知識的準確性。新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技術大容量的內存和共享性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需要的基礎知識借助網(wǎng)絡能夠迅速的提取,人才培養(yǎng)要求由“知識就是力量”向“創(chuàng)新是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轉化,教學由注重知識量向注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和優(yōu)化組合轉變,課堂由注重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tǒng)性向知識的自主建構,師生關系由教師權威向學生質疑轉變,全面關注學生素質的發(fā)展。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主體地位逐漸突出,但形式化明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主體課堂的理念逐漸滲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小組展示中自由設計,學生的參與度增加,課堂的理解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但是,通過對小組語文課堂的觀察發(fā)現(xiàn),除了在公開課和觀摩課堂中,教師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展示時間,在常規(guī)課堂中,學生對導學問題的交流和討論時間一般少于10分鐘,并且會取消展示環(huán)節(jié)由教師進行系統(tǒng)講解,這樣一方面學生的合作探究形成不了透徹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探究中的多樣化觀點因為教師的了解被否定,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被中斷。
(二)教師導學模式形成,但問題相對封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通過導學案的作為支撐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導學案問題的引導下,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學習新知識,實現(xiàn)自主學習。但是,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導學案的設計過于封閉,集中于字詞讀音和含義的學習,教材內容的填寫,學生需要的只是按照方法查找字典,進行閱讀,思維的主動性并沒有被調動,這樣的導學案其實質是課后作業(yè)的提前。導學案的目的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為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導學案的內容不僅集中在教材,而且集中在與內容有關的資料搜集上,集中在學生生活經驗上,形式可以是書面問題、資料搜集、生活調查、現(xiàn)象體驗等。
(三)小學生知識經驗有效,自主學習能力被質疑
新課程提倡的是學生的自主建構,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自主解決問題進行探究。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減少,許多教師認為,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主體教學,要么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去啟發(fā)和調動,完不成每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要么會造成知識理解的膚淺化,學生只能完成閱讀和表層含義的理解,無法對內容進行深化,實現(xiàn)不了教學目標,對學生的發(fā)展不利。一個教師表示,學生主體課堂適合在學生長大,受教育年限長后,才能充分開展,在小學階段還應該以教師講解為主。這樣的認識使得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的矛盾,教學改革實踐的不徹底。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影響教學效果的不僅包括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更為重要的是內容的情感性,學生是否以飽滿的情感,活躍的思維走進課堂,直接關系著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情感,帶領學生走進新內容的一種有效的方式便是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例如,在《王二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歌曲導入的方式,歌曲的節(jié)奏較為歡快,為剛上完體育課的學生提供了緩沖的機會,通過歌曲的曲調和情感逐漸帶領學生走進故事中。教師組織學生聽歌曲講故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講述故事內容,一些學生根據(jù)歌曲和課程內容進行情景表演設計,逐步推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深化。在此基礎上,故事發(fā)生的社會背景,王二小遇到了什么難題,是如何解決的,文章的中心思想等迎刃而解。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情感積極參與,學習形式靈活,課堂氣氛活躍,思維主動,知識是在學生主動建構中實現(xiàn)目標。
(二)設計靈活開放的導學問題,增加學生的自主性
導學問題是要引導學生自學本節(jié)課的相關內容,為課堂知識的探索提供支撐,但是教學內容的理解不是通過多次閱讀教材內容就能夠實現(xiàn)的,有時需要彌補學生缺乏的知識基礎和感性經驗,教師要通過設計開放式的導學案,增加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例如,在《紅領巾真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很多小學生在佩戴紅領巾時,都不知道其中的含義,這樣也就不能夠理解文章內容的情感。在課前一周,教師引導學生以“我的紅領巾”為主體,設計板報,向全校宣傳紅領巾的來源、意義和重要性;同時組織班級學生對佩戴紅領巾的高年級學生進行采訪,訪問學生的紅領巾是怎樣做成的,初次佩戴紅領巾的心情,佩戴紅領巾后,自己行為的不同。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做了充分的準備,在學習課程內容使更有效,更積極。
(三)基于學生知識經驗,建立學生主體課堂
新時代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建立學生主體課堂,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思維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例如在《揠苗助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展示標題,學生看后產生好奇,教師通過語言引導,這是一個老農想到的“好辦法”,老農家里缺糧食,想讓禾苗快快長高,想到了這個辦法,請大家讀書后告訴我怎么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明確了揠苗助長的含義,這時教師請一個學生代表動手演示,更加形象化地解釋含義。那么,這種方法讓老農的莊稼豐收了嗎,為什么?大家一起說一說吧,學生結合自己到農村看,和搜集到的資料展開交流和討論,通過流程圖畫出了禾苗的成長過程,每一步應該做什么工作,為什么禾苗拔就會死。學生的自由討論,基于生活經驗,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比教師的講解更有效。
(四)組織多種活動,擴展語文課堂
新課程指出,課堂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課堂是要激發(fā)學生更大范圍的主動學習,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活動和延伸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例如,葡萄溝、日月潭、愛祖國愛家鄉(xiāng)學習完畢后,教師組織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搜集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特產,制作家鄉(xiāng)的宣傳版畫,向世界推廣自己的家鄉(xiāng);第二個活動是組織“我愛家鄉(xiāng)”的演講活動,用語言夸一夸自己的家鄉(xiāng),描述家鄉(xiāng)的特色。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主動展開相關知識的了解,參觀、訪問、查找資料等,自主學習,教師在活動中監(jiān)督進行,并組織相關活動的開展,語文課堂得到延伸,學生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
綜上所述,新時代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要求使得教學改革成為必然,教學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逐漸擺脫傳統(tǒng)文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肯定學生的能力,將學生自主參與落實到常規(guī)課堂中。具體來說,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設計靈活開放的導學問題,增加學生的自主性;基于學生知識經驗,建立學生主體課堂;組織多種活動,擴展語文課堂,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潘鳳鳴,程超,齊建輝,張洪菊. 創(chuàng)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 才智,2010,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