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農業(yè)院校向綜合化方向發(fā)展的進程中,發(fā)展出了眾多新興的、交叉型的文科專業(yè),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如功利主義培養(yǎng)模式、師資力量匱乏、生源質量下降、畢業(yè)生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作為農業(yè)院校中的弱勢群體相比其他專業(yè),農業(yè)院校文科大學生面臨著較少的社會資源與就業(yè)機會。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與路徑研究結論如下:提高認識與加強指導,增加實踐自信;尊重多種需求,提供“個性化套餐”服務;建立新型社會實踐評價體系。
關鍵詞: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216-02
文科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接受過大學教育,主要研習社會科學,擁有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yǎng)的高級社會科學專業(yè)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
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 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 246所(包括民辦普通高校444所);其中有農業(yè)院校約八十余所,基本每一個學校都有設立文科專業(yè)??梢?,農業(yè)院校在全國高校中的比例較小,而且文科專業(yè)在農業(yè)院校中,也并不是優(yōu)勢學科。當前,農業(yè)院校向綜合化方向發(fā)展的進程中,發(fā)展出了眾多新興的、交叉型的文科專業(yè),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如功利主義培養(yǎng)模式、師資力量匱乏、生源質量下降、畢業(yè)生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作為農業(yè)院校中的弱勢群體相比其他專業(yè),農業(yè)院校文科大學生面臨著較少的社會資源與就業(yè)機會。對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與路徑研究,可以幫助高校更好進行社會實踐教學,提高文科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更好地應對就業(yè)市場的挑戰(zhàn)。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必要性的市場解釋
中國的本科教育與高等職業(yè)教育都是高中教育之后的一個教育階段,但我國本科教育更注重通識教育而非應用型的職業(yè)教育,這也是現階段我國教育的一個軟肋。本科教育對于我們大多數大學生來說是人生最后的系統(tǒng)的全日制脫產教育階段,也是我們走向社會的前奏。我們即將面對的是人力資源消費市場的檢驗。
根據科斯的市場交易成本理論,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人才市場中,相對于用人單位與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之間存在一個交易成本問題。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簽約時其本質只是一個市場的交易行為。交易行為發(fā)生時,用人單位要為所隨同產生的信息搜尋、條件談判與交易實施等行為支付各項成本。
普遍而論,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不受重視,其學生在人力市場交易時所面臨的社會資源較少。農業(yè)院校文科大學生因為本身的專業(yè)性質與學校資源的限制,學生自身偏于理論學習,實際操作能力不足。專業(yè)往往存在難以定位,專業(yè)學習與未來就業(yè)關系迷失,以至于學生自身缺乏專業(yè)自信與社會實踐熱情,如此下去,市場整體對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大學生預期不足,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因此,用人單位在進行交易行為時要面臨更多的交易成本,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所不允許的。這也是我們文科專業(yè)大學生所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市場困境。
二、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分析
利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文科專業(yè)學生作為樣本庫的樣本,進行配額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樣本分配為:男女比例3:4;選擇公共事業(yè)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工作、市場營銷、國際貿易與經濟、會計、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九個有代表性的文科專業(yè),每個學科分發(fā)問卷20份,每個年級180份?;厥諉柧?20份,其中有效問卷700份。學校這個四個專業(yè)的各個年級人數沒有較大差異,我們根據男女差別選擇以上樣本抽樣方法??偙拘5某闃诱{查中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大都具有很大的期待與熱情。超九成的大學生都覺得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活的必修課,對于自己值得嘗試一下,但是近七成的同學對大學社會實踐情況不是很了解。這種情況對于低年級的同學比較明顯,我們有必要對大一大二的大學生做一個社會實踐的介紹與規(guī)劃指導。
2.農業(yè)院校文科大學生自身困擾,自信缺失。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不受重視,社會資源較少,學生自身偏于理論學習,實際操作能力不足。專業(yè)難以定位也導致實踐與未來就業(yè)關系迷失。一些學生認為社會對農業(yè)院校文科生預期不足,自身缺乏專業(yè)自信與實踐動力。
3.選題太空泛,操縱性不強。在同學們對社會實踐的意見回饋中,不少同學覺得自己學校的指導方案、條目基本上沒有操作性和針對性。例如,學校指定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有農村地區(qū)的小學支教,可是那個時間小學生已經放假了;學校要去我們下鄉(xiāng)進行理論宣講與學習參觀,可那個時間也正是農民抗旱保田的時節(jié),哪有時間去接待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選題太過空泛,無實際操作意義,許多學生會去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也有學生認為自己的勞動成果只不過是滿足了學校的宣傳,實踐活動整體是一個不務實的氛圍。
4.考核制度化與實踐復雜性不匹配。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普遍沒有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一是統(tǒng)一的標準,沒有科學的程序,考核指標也非常模糊,操作比較隨意,對實踐成果也沒有具體的指標要求,缺乏合理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創(chuàng)新實踐工作往往會因為寫出一篇漂亮的報告或論文而受到嘉獎,而一些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的同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我們現有的體系根本無法考核一個同學是否參加了社會實踐、參加的深度與實際成果。學生自然而然會對社會實踐成果未得到坑肯定和重視而抱怨,更嚴重的是挫傷了部分學生的創(chuàng)造激情與積極性,他們已經對社會實踐意義產生了懷疑。
三、解決農業(yè)院校文科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的路徑探討
(一)提高認識與加強指導,增加實踐自信
從教室到社會,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最初的感覺是有點心虛、心里沒底氣,不知如何處理上上下下的關系,每個剛參加社會實踐的人,都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該說什么,該怎么說,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都要心中有數。我們應為同學們的事前準備提供一定的幫助,對同學們提供集中輔導是我們的必要工作之一,首先要向他們介紹社會實踐的內容,提高他們對社會實踐的認識;然后還可以提供一些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知識,理論聯系自己社會實踐的實際;最重要的一點是向同學們宣傳一種“公民意識”的理念,我們的社會實踐不可能完全具有功利性的目的,畢竟它不算是正式工作。我們作為社會公民要具有志愿性精神與意識。發(fā)揮公民意識,從小事做起,為社會多做一些服務。作為年輕人,作為大學生,進取之心都很強,不僅是現在與以后都應該工作責任心與社會責任心并重,這是我們公民素質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內容。“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一種公民意識,需要我們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傳播出去。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加強了對他們工作的認知,責任心與志愿心的樹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信心與熱心自然會增加。
(二)尊重多種需求,提供“個性化套餐”服務
在我們大學為自己的學生提供社會實踐這一教育服務時,首要工作就是知道學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需求分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難的工作。需求分析是社會實踐教育服務活動的關鍵。我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情況、思想動向也是千差萬別。休假期間勤工儉學、家教、零工等更側重經濟利益的活動,是一些家庭困難學生的首要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學生更愿意去選擇做義工、支教、支農,既鍛煉了能力,又奉獻了愛心;普通大學生則傾向于選擇和專業(yè)相關的單位實習?,F實教學中,我們可以用秘密調查問卷的形式和日常關懷的手段了解每個同學的需求,然后對這些豐富多樣的需求進行可行性分析。這里的可行性分析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學生的想法是否貼合實際或跑偏,是否要加以引導;二是學生的需求在老師和學校的現有資源下能否實現。根據自身實際,負責老師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分解與歸類。最后為學生提供多種切合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套餐”進行選擇。比如家庭困難的學生,有資源的老師可以為其介紹一些家教、助理等工作,也可以帶著他做一些學術課題的研究或單位實習工作。
(三)建立新型社會實踐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社會實踐教學有效運行的前提。我們現階段的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是缺乏創(chuàng)新性與靈活性的,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實踐教學的需要。首先,農業(yè)院校相關部門應在思想上充分重視文科類社會實踐考評,做到關心學生的情況與設身處地的思考學生需要。
1.根據農業(yè)院校文科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不同的需求,確立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的指標體系。
2.運用目標管理與檔案管理作為基本手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下一階段的社會活動目標。導師運用檔案管理等方式對其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指導與跟蹤,完成雙向的互動教學。
3.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歷練與成長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導師團隊對學生的成長進行時間上的縱向對比和同學之間的橫向對比。例如,某某學生的實踐成果與素質提高與否跟他在目標管理中的目標設定,他在整個學生群體中的優(yōu)勢現狀息息相關。
4.學生互評機制,大家可以開社會實踐成果的會展活動,利用班級同學對自己的實踐成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分享社會實踐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何劍超.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2013(24).
[2]王映雪,張繼亮.應用型文科專業(yè)校外實習基地育人功能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2012(7).
[3]曹雪亞,葛雪益.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的現狀分析及構建研究[J].科教文匯,2011(9).
[4]劉盈.農業(yè)院校文科專業(yè)核心能力培育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