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伴著春天的腳步,迎著和煦的春風,在我從教30年之際,迎來了“2013年全國名師教學藝術觀摩展示活動”。聆聽專家的講座,填補了我的思想的空白,讓我擁有了絕頂望遠的胸襟;領略專家們的教學風采,讓我眼界更加開闊,教育觀念更加先進;使我洞察到教育改革前進的方向……這一切,讓我興奮、讓我激動、讓我震憾、更讓我難眠,深感自身能力不足,那種一次\"充電\"終身\"放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進入了一個 “學無止境” “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將把這次觀摩,作為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一次機遇,向專家教授和其他優(yōu)秀的教師學習成功的經(jīng)驗和方法。為自已“充電”“加油”,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因為那些名家的課堂教學是一筆豐富的、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聆聽他們精彩的課堂教學,有的如春雨慢慢滋潤心田,有的如一場演出,看完之后讓人回味無窮。下面具體談一些啟示,共五點:
一、“雞蛋論”引出人生哲理
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市教科院小語教研室主任張立軍引用了李嘉誠的“雞蛋論”,讓我懂得了一條人生哲理。
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著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從內打破,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長相當于一種重生。 李嘉誠用一個雞蛋做比喻, 形象地說明了人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是的,人生就像是一個雞蛋,外表看上去毫無吸引人的地方,而且還極容易破碎。可是,如果這個人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實現(xiàn)一種自我的突破,那么最終就能打破包裹自己的這層蛋殼,不但可以就此看見外面多彩的世界,而且將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由此可見,人生在很多時候需要突破的,就是這么一層薄薄的蛋殼。從內部打碎這層蛋殼,就是人生的一個關鍵,就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我覺得我們的教學也是一樣,只有打破束縛自己的、不適合新時代要求的舊觀念、老方法,吸納外面一些新觀念、學習一些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新方法,我們才能成長、才能進步。打破一次,你就會進步一次、成長一次;打破兩次,你就會進步兩次、成長兩次;不斷打破自己,你就會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二、趣味當中不失文味
張立軍主任講的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第二課,在課堂上他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了自然交流的課堂之中,請大家先看一段視頻。
這是上課前的交流,趣味當中不失文味,又為后面的課做好了鋪墊??此撇唤?jīng)意的聊天與交流,卻談中有思考,交流中體現(xiàn)情感的感悟。由于時間關系,張主任精彩的課堂就不展示了,有興趣的老師,在網(wǎng)上可以看到。我一共看了三次,現(xiàn)場觀摩1次,回來還想看又在網(wǎng)上觀摩1次,后來榮校在會議室組織學習1次。給我的總體感受是他在談笑風生中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輕觸點撥中彰顯大師風范。聽過這節(jié)課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課是語言交流、思維深入、智慧碰撞的課,學生在讀中體驗、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發(fā)展,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的快樂,思的深刻。
張立軍主任曾經(jīng)指出: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延展,只有給學生延伸的視野,學生才會有發(fā)現(xiàn)、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要突出情味與文味,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達到入情,入境,入心,讓無痕的教學使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的確,張主任的課是笑聲、讀書聲、爭辯聲,聲聲入心;思想、思考、思維,越思越深;師生、生生語言交流、智慧交鋒、情感交融。抓思維擴展點,抓語言運用點,抓情感的生發(fā)點等等,此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我將把此次培訓的內容深化到備課與課堂實踐之中。
三、提問的趣味性和評價的文化內涵
名家設計問題注意到提問的趣味性和評價的文學內涵。例如:當張主任問到《落花生》一文,為什么要分角色朗讀時,一名學生回答為了有層次感,接著如果要追問的話,一般會這樣說:“為什么要有層次感?”而張主任這樣問:“誰能理解他,他很苦惱?!睂W生思考著,他邊走邊說:“觸摸別人的想法,解讀別人的心聲?!碑攲W生回答:“有人物對話,通過讀出每個人的特點,充分深入領會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更能感受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睍r,如果咱們評價呢?什么你真棒!太聰明了!等等。而他的評價“果真有彈琴的伯牙,就有識聲的子期”這句話得到師生們自發(fā)的陣陣掌聲。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地思考,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另外提問時注重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jù)不同的課堂情境采取不同方式的靈活提問,如疑問、設問、反問等等,每一種提問方式的作用及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這樣更能體現(xiàn)課堂的靈活性,活躍課堂氣氛,令課堂妙趣橫生,讓學生在輕松和歡樂中學到知識。
四、拓展寬度,注重細節(jié)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語文課堂,大的框架要粗線條,小的細節(jié)要細線描。教學中最能給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體構思與設計,而是對細節(jié)的處理,是一句機敏的話,一個得體的動作?!碧m州市的鄒洪濤聲情并茂的講了六年級《伯牙絕弦》一課,補充了“絕”字的來歷,和歷代文人對“知音”的理解,使學生感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加以繼承。還有指導重點句朗讀要求“聲斷氣不斷”讓學生很快找到技巧,朗讀到位。忘了是九幾年,講《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課的結尾我是這么拓寬的:“邱少云被烈火燒死了嗎?”當時聽課的老師和學生,表面不動聲色,心里肯定會想:“老師腦子進水了吧?他在熊熊烈火中一動不動,沒有任何保護地燒了半個鐘頭,肯定會死的?!庇谑牵瑢W生紛紛答道:“燒死了!”而我說:“不”學生帶著不解、疑問產(chǎn)生了強烈的期待。接著,我充滿激情地說:“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在他去世不久,在那松柏蒼翠、巨石林立的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聳的堅硬石壁間,出現(xiàn)了一行金光閃閃的大字:“為戰(zhàn)友、為勝利而自我犧牲的偉大戰(zhàn)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它將千秋萬代永不磨滅,永遠屹立在天地間,閃耀著無產(chǎn)階級國際主義的光輝!”隨后請同學們起立,帶著對烈士的崇敬和愛戴,齊讀碑文,深化了主題。下課以后,沒想到一位老教師張慧蘭從樓下上來,讓我把課的結尾寫下來送給她,至今想起來,我還很感動、很得意。感動的是老教師這么好學,看來在知識面前,不分老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使自己完美,三人行必有我?guī)焼幔?/p>
總之,名家的課堂中有許多精彩的教學細節(jié),值得我們好好地記錄、反思。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受頗多,感謝學校為我提供的學習機會,使我在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下能及時為自己充電、吸氧??吹侥贻p有為的教師們那一堂堂精彩的觀摩課,我更加有了前進的動力。結合教改需要及專家提出的建議,將新思想、新理念帶入自己的教學當中,科學而藝術地捕捉教學細節(jié),改變教學行為,讓自己的課堂“亮”起來。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