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chuàng)新新的教育,創(chuàng)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fā)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不斷探索,認識到要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就要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這也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折射出的基本理念。
一、觀念要轉(zhuǎn)變
教學觀念決定著教育的成敗和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制約著教育目的和教學手段的運用。因此,新課程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不僅能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zhì),而且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影響。
(一)從“要學什么”到“想學什么”
曾經(jīng)風行一時的目標教學,要教師先給一堂課定下目標,然后實施目標直至達成。我想,此法固然有諸多可取之處,但對于語文學科,似乎不大相宜。拿一篇課文來看,每位教師每本教參定出的目標不同,實在無法強求一致,況且教師選中的目標,也不見得就是學生最需要的。因此,臺上教師滔滔不絕、臺下學生懨懨欲睡的情景也就不足為奇了。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認為要讓學生們有選擇的自由。當然,學生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再做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否則就會出現(xiàn)提不出問題或問題太雜亂的局面,課堂教學就難以駕馭了。
(二)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如果說,具備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教師是那一枝獨秀,那么,一群有活力、有思想、崇尚個性與自由的學生,便是百花齊放了。一枝獨秀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語文教學一定要為學生搭建開放自由的學習平臺,努力挖掘其潛能,讓他們盡情展示自己最燦爛的一面。
我教《沁園春·雪》時,和學生來了個朗讀比賽,學生們非常踴躍,很多人比教師讀得好,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真是美的享受。于是,我又放手讓學生講解,到解讀詞的末句“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課堂上熱烈的氣氛達到極致。我趁熱打鐵提出問題——誰是那風流人物?學生們爭相回答,各抒己見:敬愛的毛主席、黨的軍隊、廣大的人民群眾……這是一首具有高度藝術性和強烈政治色彩的詩詞,學生們理解得如此到位,做教師的自然要喜出望外了。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是小說《紅樓夢》的節(jié)選,課文涉及的人物事件關系復雜,語言又不夠淺白,,學生們在學習中有了畏難情緒。為此,我設計了刪繁就簡,化整為零的教學方案。學習任務只有一個,每人寫一篇短文,題目是《我討厭故事里的那個人》。帶著問題的小作文,吸引著學生到文中去找尋人物,學生們或批賈雨村,或笑小沙彌,恨拐子的,斥責薛少爺?shù)摹簧俣涛膶懙糜新曈猩@然,他們讀懂讀透了作品的內(nèi)容與思想。自由的論壇賦予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和智慧的火花,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就這樣輕松化解了。
(三)從“配發(fā)制度”到“自選超市”
語文作業(yè)做什么,也是師生包括家長非常關心的話題。過去,我們習慣于把書上的習題原封不動地配發(fā)給學生,結(jié)果往往事倍功半。后來,我對這些習題做了處理,分成必做題和選做題,又增添了一類自編題。必做題涉及課文的學習要點,選做題由學生自行處理,自編題則更具個性化,要求學生把自己對學習內(nèi)容的感受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解答。這樣,學生寫作業(yè)不再是簡單重復與機械模仿,自由的選擇帶來了樂趣,就像在超市,顧客可以選擇他喜愛的商品。
二、引領很重要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始終應該是虔誠的引路人,幫助學生避開荊棘,尋找捷徑,到達自由快樂的目的地。既然如此,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就應該具有前瞻意識,站得高,看得遠。
(一)字詞教學打破常規(guī)
初中階段的字詞教學,似乎不該作為訓練重點了,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作業(yè)中錯別字屢禁不止,作文中用詞不當?shù)默F(xiàn)象也是司空見慣。所以字詞教學仍然不容忽視。由于學生們的學習基礎各自不同,我們改變了過去整齊劃一的做法,讓學生們自己圈定每課的生字詞,并制成小卡片,隨時識記,教師定期檢查,學習小組長負責聽寫。同時,舉辦一些生動活潑的詞語小競賽,以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較為自由的學習形式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字詞教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二)教給學生品味語言
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之本,是語文課的靈魂。語文教學要始終以語言的品味為切入點,抓住表意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領會文章思想內(nèi)容,把握作者寫作意圖。教學中,我們也努力地實踐著這一點,希望把品味語言的方法帶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思想的世界是自由的,心靈的感受也必將多姿多彩。
(三)開放性訓練的探索
《語文課程標準》在繼承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探究性學習的內(nèi)容,且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一理念反映在考試評價方式上,就是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題”,增加“開放性探索題”。因此,我們有意識的加強了這種開放性訓練。
比如,句子的仿寫,學生們就很感興趣。學完朱自清先生的《春》后,同學們仿寫春風是什么,春天像什么,大家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果然有佳句迭出:春風是一支歌,傳遞快樂,春風是一首詩,書寫幸福;春天是媽媽臉上的微笑,春天是孩子手中的彩筆……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們思路大開,自由發(fā)揮,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我們還嘗試了開卷考試、自擬題考試等,新穎有趣的訓練形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升著學生的品質(zhì),也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三、放飛是目的
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成長為語文學習的“自由人”,在知識的賽場上盡情放飛自我。
(一)讓學生生活在語文中
我把自己一直鐘愛的《小小說》《讀者》《星星詩刊》等報刊推薦給學生,組織他們訂閱,把其中的精彩內(nèi)容隨時拿到課堂上品評賞析。學生們的視野開闊了,一朵朵鮮艷的語文之花,綻開在教室和學生的朝朝暮暮中。閱讀報刊,不僅是語文學習,也是各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學習與吸收,不僅眼前獲益,更會終身受用。
(二)體驗飛翔的快樂
在充滿自由空氣的語文世界里,每個學生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他們或善聽,或善說,或長于讀,或長于寫,而思考,熱愛思考是他們的共性。
回望那一期期精彩的班級小報,一本本觸摸心靈的美文札記,還有那么多令人難忘的優(yōu)秀習作;耳畔還回蕩著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上的歡聲笑語;也常常想起我們走出課堂,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那份欣喜與激動……我深深感到:一次小小的成功,足以撐起一個人一生的自信。自由飛翔的快樂,屬于學生,也屬于他們的教師。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呼喚自由,自由的語文教學給教師帶來的是挑戰(zhàn)和機遇,給學生帶來的是收獲與快樂。當代中學生應該成為語文學習中的自由人,有自由才會有發(fā)展,才會有創(chuàng)造?!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在語文的天空中,他們當是那自由翱翔的鳥兒,勝利一定屬于他們!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