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發(fā)展對于教育的要求也在變化,目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推進,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傳統教育單純重視少數學生即所謂的精英、過于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的問題,要本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提升為目標,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 新課改 認識 反思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競爭將日趨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還在于國與國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培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我們必須進行新課改基礎教育,必須跟上新課改的步伐才能獲得更快更好的發(fā)展,因為基礎教育是我們國家教育的根基。我國在結合本國實際和其它國家教育發(fā)展的優(yōu)秀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但是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在如何進行新課改還是存在著一些分歧。那么我們當前的新課改到底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才更有效呢?結合自己的小學教學工作,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反思。
一、轉變教師角色
唐代文學家韓愈對于教師角色做過這樣的闡述,即“傳道、授業(yè)、解惑”。這樣的注解也是我們國家很長時間以來很多教師對于自己角色的定位,那就是很多教師簡單的把自己認為是知識的輸出者,學生只是接受者,這樣教學的過程往往是把重點放在了教師的教,學生更多的是在死記硬背的被動的學,這樣學生們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教師主宰的太多也不利于學生們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改下對于教師的角色有著清楚的定位,那就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那么什么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很多教師認為這是對于教師地位的弱化,但實際上這對于教師的要求提高了。主要表現在:
首先,它要求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過去我們教師更多的是在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指導,學生是跟著老是在走;現在則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幫助學生找到符合個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樣就能夠推著學生向前,給學生動力,變被動為主動。
其次,它要求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的界限太過明顯,教師往往就是教學中的權威,這不利于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也不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俗話說教學相長,我們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學生學習的促進,所以我們教師要敢于放下權威的架子,建立和學生平等交流和對話的教學氛圍,這樣更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也更有利于了解學生。
再次,成為學生的信息平臺而不僅僅是信息源。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臺。
最后,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標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隨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fā)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二:“關注”是學生發(fā)展的前提
新課改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本理念。因為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種種原因,必然使學生個體之間形成各不相同的差異性。而這種各不相同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學生整體之中出現層次性。
如相對于城市地區(qū),我國農村地區(qū)發(fā)展水平相對要落后,文化也相對落后,信息閉塞,農村的家庭在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使這些學生與中心城市和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學生相比,在家庭教育、文化和見識等方面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劣勢,學生的狀況自然也就高低不一,參差不齊,層次多樣,造成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諸多不便。因此,農村孩子在發(fā)展上面臨的困難是很多的,農村學校培養(yǎng)和造就一個合格的人才也就更加艱難。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我們意識到只有把這種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才能真正作到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我們體會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及其所形成的層次性,不僅不是新課改順利進行的一種障礙,反而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只要學校課程為這些能力、志向各異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和學習方案,給他們以選擇的自由和機會,他們就會在自己喜愛的課程空間里歡快的成長。
三:“心育”是學生走向成熟的途徑
“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該目標既強調健康體魄又強調健康心理。在實踐中,我們認真貫徹新課程的這一培養(yǎng)目標,積極而又認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我們教師就會深刻地體會到:良好的心態(tài)是學生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是學生走向成熟的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應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因為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時代,它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所以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全面育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德育是學生發(fā)展之根
德育是學校的重心工作,關系到教育工作的性質和培養(yǎng)人的方向,尤其是在開放性、多元化的當今社會,更應該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積極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對此,新課改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即把德育目標與時代要求聯系在一起。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又要結合時代特征培養(yǎng)他們的民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精神,使他們成為傳播和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弄潮兒,成為一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者和接班人。
總之,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作為從事基礎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本職,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去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完善我們的教學,這樣我們才能把新時期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