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媒體發(fā)達,認知渠道日趨多元,在此環(huán)境中,中學生時常對某些歷史問題的認識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偏差,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廓清認識,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從而達到既溫史又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雙百”方針""認識偏差""文藝作品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096-02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普遍感到新課改之后,由于課時少、內容多等原因,解決知識性內容已經占據了不少課堂時間,這就對于三維目標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很多時候就簡化甚至省略處理了,而此項內容的缺位必然會弱化歷史學科的“育人”之旨,實在是失莫大焉。
另外,由于當今社會媒體發(fā)達,認知渠道日趨多元,常會遇到學生的先入之見干擾此項目標的培養(yǎng),甚至誤導著學生,如何解決這類問題便成了一個教學“難點”,而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既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還關系到學生的文化態(tài)度和“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宏旨。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課的教學中就遇到了三個這樣的問題,不過,在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的認識偏差一一廓清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雙百”方針樹立的是什么文化
中學生受網絡等媒體斷章取義、口傳吪誤的影響,認為新中國成立后,工農兵成為社會的主角,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如此背景下的文藝都是為工農兵服務的,因而形成的無產階級文化也就是“下里巴文化”“泥腿子文化”,有些學生的認識甚至認為無產階級文化其實就是無文化罷了。面對這樣的認識偏差,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新中國的文藝成就,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和文化價值觀。
首先明晰“雙百”方針的含義。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在報告中強調:“我們主張政治上必須分清敵我,我們又主張人民內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人民內部的自由在文藝工作和科學領域中的表現?!?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中,進一步指出:“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再來探究陸定一的“人民內部的自由”和毛澤東的“自由發(fā)展”“自由爭論”是如何體現的,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課堂上師生一起對“雙百”方針下涌現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進行列表歸納。
作者
體裁
作品
內容
影響
老舍
話劇
《茶館》
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成為話劇經典,久演不衰
楊沫
長篇小說
《青春之歌》
知識分子由個人奮斗到投身革命的歷程
受到熱烈歡迎,被譯成十五種文字在國外發(fā)行
王蒙
短篇小說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揭發(fā)人民內部矛盾,批評黨內政治不健全現象
震動中國文壇,在海內外也獲得強烈反響
郭
沫
若
歷史劇
《蔡文姬》
歷史人物的天下大業(yè)觀與民族情懷
第一次把話劇與中國民族演劇風格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中國民族風格化話劇的先河
王
家
乙
電影
《五朵金花》
反映了新中國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幸福、歡樂的生活
自1959年起先后在46個國家公映,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fā)行的紀錄。2000年在全國“百年最佳影片”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十大影片之冠
湯曉丹
電影
《紅日》
軍事戰(zhàn)爭和個人的成長
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插曲《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傳唱至今
謝晉
電影
《女籃五號》
體育人的個人命運與大時代變遷
1957年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舉辦的國際電影節(jié)銀質獎章。1960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jié)銀帽獎
學生從表中的體裁、內容和影響三項,自然地得出兩點認識,其一,這一時期文藝作品的體裁和內容多樣,藝術成就高,影響力大;其二,無產階級的文化不但是通俗易懂的平民文化,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二"正確全面地認識樣板戲
如今的中學生在文藝上的取向日益時尚化、娛樂化,對于京劇、樣板戲等知之甚少。本課“曲折的年代”一節(jié)內容的“學思之窗”考查學生對于樣板戲與“雙百”方針的認識,學生不但認為其違背了“雙百”方針,還不無激烈地認為樣板戲就是政治戲,人物就是“工農兵”,形象都是“高大全”,臺詞全部“假大空”。面對這種全盤否定的認識,我從“正本清源”“感悟經典”“問題所在”三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樣板戲,辯證地評價歷史。
“正本清源”就是講清樣板戲本身有值得肯定之處,一方面體現在創(chuàng)新突破上,比如用鋼琴伴唱、用交響樂表現革命情懷、精煉優(yōu)美的藝術化臺詞等。另一方面,由于較高的藝術成就,樣板戲已經成為經典,中國與法國、德國、俄國
的文化交流年里,反復上演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已成為享譽世界的經典之作,世界上其他國家比如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也把它們當成保留演出劇目。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了解這些情況的,經過這么一介紹,學生對樣板戲充滿了興趣,緊接著進入一下環(huán)節(jié)。
“感悟經典”就是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樣板戲中的經典片段,我播放了一段鋼琴伴唱的《沙家浜》,一段芭蕾舞劇《白毛女》。雖然不過幾分鐘,播放結束后學生意猶未盡,有學生感嘆:“沒想到芭蕾舞能把苦難表現得這么動人!”我馬上問學生:既然是如此美妙的藝術,為什么樣板戲在你們的頭腦中“面目可憎”?
“問題所在”探討了這個問題。由于樣板戲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統(tǒng)治著舞臺,造成了大眾審美上的倦怠,時至今日,少有人仍對樣板戲大加撻伐,但樣板戲不是由于藝術水準問題而產生的危機,而是在文藝政策上背離了“雙百”方針,導致樣板戲一花獨放的局面而造成的。通過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學生對這樣的分析非常認同,對樣板戲的評價也趨于客觀全面了。
三"21世紀中國文化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
本課的結尾是“21世紀中國文化正走向世界”,學生對此發(fā)言踴躍,認為中國文化已經走向世界,標志是《紅高粱》等影片在國際上獲獎,并列舉他們心目中走向世界的文藝作品,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臥虎藏龍》等;學生們還認為走向世界就是和國際接軌,就是西化,或是洋化。學生的發(fā)言暴露了明顯的認識偏差,我通過層層設問的方法讓學生討論了三個問題,以此引領學生從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問題。
問題1:你所知道的獲獎作品,展示了什么內容?
問題2:你對所展示的中國文化有什么看法?
問題3:你認為中國文化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
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與反思,得到的結果與討論前大相徑庭,第一,新時期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對中國文化的表現不夠客觀,其中有許多是扭曲、丑陋的部分,還有的就是奇幻的武俠文化。第二,越是走向世界就越是要保持民族性,一味迎合他人只會導致本民族的文化如泥牛入海,不見蹤影。第三,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中華文化,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是能在世界上持有一席之地。
本文所列舉的三個問題,都是屬于身心尚在成長,情感價值觀仍在形成的中學生對歷史問題認識上的偏差,老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及時扭轉,帶領學生在歷史的煙海中遨游的同時,也不忽略歷史本身的育人功能,如此,才符合新課改的精神,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辨析能力、獨立思考精神的民族文化的擁護者、傳承者,也惟有廓清認識,才能夠既溫史又育人。
參考文獻
[1]《陸定一文集》編輯組.陸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余富團.陸定一在“雙百”方針推行中的貢獻[J].黨史文苑,2008(6)
[3]韓毓海.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歷史態(tài)度[J].粵海風,2008(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