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但能不能在“一帶一路”上形成合作模式,這還需要探討。在我看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貨幣的合作,“一帶一路”,貨幣也要進行合作,其核心內容就是本幣化與貨幣互換。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作為本地區(qū)最堅挺的貨幣,預示著這個本幣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從2009年7月2日實行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開始,人民幣國際化這五年的進展遠遠超出了當時這些參與者、設計者的想象。目前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已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的15%,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貿易結算貨幣,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
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這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中國所需的人民幣國際化,更多的是國際合作的需要。在“一路一帶”相關地區(qū)有個金融原罪,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二戰(zhàn)后的一個成果,以美元為中心,這個貨幣體系在亞太地區(qū)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錯配。第一,貨幣錯配?!耙粠б宦贰鄙系暮芏鄧易叩氖浅隹趯蛐偷缆?,出口活動基本是以美元計價,這意味著一旦美元出問題,國與國之間貿易都沒法做了。第二,期限錯配?!耙粠б宦贰眹矣写罅康幕A設施建設需求,需要大量長期資本投入,但是以往都是短期資本。第三,結構錯配。全球的外匯積累儲備最多的是“一帶一路”地區(qū),也是儲蓄率最高的地區(qū),收到外匯,主要是美元后又都投放回美國,然后美國金融機構反過來再把外匯投到這個地區(qū)。儲蓄率高的地區(qū)不能動用自己的儲蓄,反而需要外面來投資。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建立所謂“清邁機制”也是為了改善這種錯配。不過,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這些錯配問題更加凸顯,也就加快了這個地區(qū)的貨幣合作,這就構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
與其他國際貨幣相比,人民幣似乎不具備國際化的條件,但可以國際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適應了國際需求。這樣一來,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人民幣國際化從對東盟和港澳地區(qū)的貨物貿易開始,從跨境貿易結算和支付工具開始,然后擴展至服務貿易,對外投資,地區(qū)范圍也從港澳擴展至全球。
目前人民幣使用國家已有170多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會怎么來做?在我看來,它為“一帶一路”的合作共贏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契機。它打造了一個金融服務網絡,并且在這個網絡上已經開始出現(xiàn)金融服務的機構——金磚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形成了一系列區(qū)域的金融合作機制,而這也必將把人民幣國際化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合作非常重要,它需要長期資本的服務,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在資本項下開始輸出。
我們預計2015年或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在資本項下,最核心的就是大項目的融資。過去我們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在新的合作中,典型范例是和泰國合作,高鐵換大米,人民幣在其中作為計價工具來使用,泰國用大米支付,中國用高鐵出口,從而實現(xiàn)了共贏互利包容。這是“一帶一路”這個合作中最本質的區(qū)別于其他自貿區(qū)其他雙邊多邊協(xié)定的一個新機制的創(chuàng)造。
另外,人民幣全面可兌換的問題,上海自貿區(qū)的安排下,我們已經看到了曙光。下一步,我們預計在三年內大概可以基本恢復其兌換性,為“一帶一路”的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