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一面明代的黃銅質掛牌,高度約58毫米,掛牌正面雕刻文字:“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睊炫粕系奈淖譃楣湃怂窨?,書法較為優(yōu)美,雖不如古人對書法經(jīng)典的稱謂:點如墜石,撇如驚風,豎若撐天之柱,橫似長虹臥波,倒也規(guī)整、厚重,賞玩之際,若飲醇酒,若品綠茶。先是沉醉心跳,繼而心悅神爽。讀之再三,似與古人促膝長談,此中滋味,無有窮盡。其中最為奧妙之處說的竟是徐州的美景之一。
我們先來談此詩的來歷,其詩的始作俑者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至今938年前,剛逾不惑之年的蘇軾奉命從密州調來徐州任知州,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他的同鄉(xiāng)張師厚(四川梅州人)赴北宋開封進行殿試。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及第后直接授官。宋代為廣泛吸引人才,允許地方官及大臣舉薦,時人以取得知名人士的推舉為榮。張師厚,元豐二年(1079)過徐州拜謁蘇軾,得其舉薦后赴京殿試。張師厚辭行時,蘇東坡在云龍山放鶴亭為他餞行,并賦詩以壯行。詩題曰《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二首》。
其一:忘歸不覺鬢毛斑,好事鄉(xiāng)人尚未還。斷嶺不遮西望眼,送君直過楚王山。
其二: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
蘇東坡憑借眼前的景致表達濃濃鄉(xiāng)情,此詩最后一句的“新郎君”是從唐代開始對新進士的稱呼。張師厚當時是以貢士資格赴殿試的,如貢士經(jīng)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蘇東坡在此處稱其為“新郎君”,是祝福張師厚在殿試中能出人頭地,金榜題名。由于蘇軾自二十二歲離開眉山,迄未還鄉(xiāng),同鄉(xiāng)青年已多不相識,如張師厚者,竟千里迢迢拜訪求薦,故詩中有“好事鄉(xiāng)人”之微詞。
這兩首詩選擇了最美的季節(jié)和最美的景致——在初試春衣的早春時節(jié),沐浴著落日余暉的放鶴亭該是多么美輪美奐呀!站在云龍山的高峰上放眼西望,境界開闊,能一直從西邊鳳嶺斷開處看到楚王山,而云龍山的西坡杏花遍野,目送著青年才俊張師厚矯健地騎馬飛奔而去,他祝愿這位青年能殿試高中,金榜題名。全詩洋溢著朝氣蓬勃、振奮向上的氣氛,充滿歡悅之情,美景、美情交融在一起,感染著人們的心情。故“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钡拿谰懊涝婇L久地留在徐州人民心中。
此牌中的兩句詩,顯然是明人將蘇軾詩中的 “三十里” 、“新郎君”,變?yōu)椤凹t十里” 、“狀元歸”。
不只明代人愛改蘇詩,就是清乾隆皇帝也有此好,他巡幸徐州,在云龍山上踏青尋古時,對蘇詩予以辯證,指出后兩句應為:“一色杏花三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敝两裨谠囈峦Ρ谏线€嵌有乾隆皇帝《試衣亭詩辯》碑石。
詩中的杏花村據(jù)考證在云龍山的第二節(jié)西坡下,有個村子叫黃茅崗。其實,這個村子原來并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杏花村。彭城山水之美給予蘇東坡豐富的詩情靈感,而蘇東坡的佳作美文也賦予彭城山水以神氣靈勝,使其名揚天下。
此牌的背面正是雕刻著一位狀元公騎馬奔馳在十里杏花村,也為此牌的詩文增添了更多的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