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彩瓷和粉彩瓷都屬彩瓷,即在瓷器表面加以彩繪的瓷器。彩瓷主要有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釉下彩始于晉唐,明清時期出現(xiàn)釉上彩。淺絳彩和粉彩均屬于釉上彩。景德鎮(zhèn)歷代官窯彩瓷,由皇宮內(nèi)廷定圖定要求,監(jiān)督生產(chǎn)。清代晚期同治光緒時期,以程門、金品卿為代表的一批皖南畫家,在生意慘淡情況下,沖破官窯的束縛,收文人畫入瓷,在景德鎮(zhèn)出現(xiàn)的一種釉上彩繪瓷——“淺絳彩”。它是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繪制花紋,再染上淡赭或極少的水綠、草綠和淡藍等彩色,經(jīng)低溫(650℃-700℃)燒成。這種低溫彩釉上的紋飾清逸、空靈、明快、淡雅,極具中國水墨畫的特色,與紙絹上的淺絳畫近似因而得名。它的繪畫題材十分豐富,有山水、花鳥、人物、走獸、亭臺樓閣、遠近景致,等等。畫藝主要師法元代文人紙本或絹本畫,尤其受黃公望繪山水技法的影響,所以淺絳彩繪瓷上多有“仿元人之法”的字樣。淺絳彩繪瓷的作者,大多數(shù)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中國畫功底,能將瓷藝和畫藝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取得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淺絳彩瓷興起于清同治年間,大發(fā)展于光緒時期。絕大多數(shù)的淺絳彩瓷都是光緒時期生產(chǎn)的。當時日用品瓷中,也多為淺絳彩瓷。淺絳彩瓷成為大路貨,以至流傳下不少淺絳彩瓷硯、筆筒、水盂等文房用具。
民國初年,景德鎮(zhèn)產(chǎn)生了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也稱“八大名家”,其藝術(shù)流派的源頭來自淺絳彩?!爸樯健痹诰暗骆?zhèn)老城區(qū)中心,后成為景德鎮(zhèn)的別稱?!爸樯桨擞选笔且粋€松散的藝術(shù)團體,成員是八人,還是十人,或更多,說法不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成員也有變化。比較突出被公認的是王琦、徐仲南、鄧碧珊、何許人、汪野亭、畢伯濤、王大凡、田鶴仙、程意亭、劉雨岑十人。他們自身都有比較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和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能力。王琦、王大凡熟悉釉彩工藝,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還學過西洋寫實畫技;鄧碧珊、畢伯濤秀才出身,學識淵博,為生計而學習制陶瓷技術(shù);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是陶瓷繪畫科班出身,受過良好的瓷藝、畫藝雙重教育;何許人自幼習畫,根底雄厚;徐仲南、田鶴仙畫藝全面,學識超群。他們將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畫藝,與民國時期先進的瓷藝成功結(jié)合,推陳出新,在淺絳彩的基礎(chǔ)上,成功創(chuàng)造了新的粉彩形式,俗稱“新粉彩”,將文人瓷畫演繹到極高水平,成為景德鎮(zhèn)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與“珠山八友”同時代或稍后的粉彩名家還有汪小亭、王曉帆、鄧碧蓀、徐天海、李明亮、陳云山、魏榮生、石宇初等“珠山小八友”以及其他藝人。他們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新粉瓷畫,包括不少文房用品。淺絳彩和新粉彩,都以文人畫入瓷,具有濃厚的“書卷氣”,它們之間既有區(qū)別,也有相同之處。有些作品兩者兼而有之,難以分別;創(chuàng)作時間先后也有交叉,只是大致區(qū)分而已。下面介紹我收藏的六方淺絳彩瓷硯和新粉彩瓷硯,就可見一斑。
第一方,善琴繪淺絳彩人物帶蓋瓷硯(圖1、2),清代,長15.4厘米,寬9.8厘米,厚(含蓋)2.5厘米。蓋面繪淺絳彩人物山水:一老者坐在石桌旁飲茶,神態(tài)悠然自得;旁有一小童相隨。地面綠草如茵,后襯淡綠山水,清新秀雅。左上方行書“善琴作”,后鈐小紅章。蓋、硯之間有子母扣緊密相接。硯面高起,前部為長方形硯池,淺;后部下挖圓形硯堂,留墨痕。右邊側(cè)行書黑字“仿元人之法。丙申月春[丙申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善琴作”。小紅章內(nèi)似“蘭”字。背平,有邊框,成環(huán)足。硯堂、環(huán)足、子母扣無施釉,露堅細白胎,其余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細膩瑩潤。全硯造型精巧,長寬合度。所繪人物生動傳神,勾勒點染,自然貼切。繪畫技藝嫻熟,銘文字體秀麗流暢,充滿書卷氣,不失為淺絳彩山水人物精品之作。善琴為徐善琴,名韻仙,字善琴,號長庚,為晚清著名淺絳彩瓷畫家。他所作人物山水俱精,仕女尤好。他的創(chuàng)作起訖,大約在光緒十七年到光緒三十一年(1891—1905)之間,跨度約14年。創(chuàng)作時間雖短,但作品存世量很大,是一位勤奮的瓷畫家。網(wǎng)上曾公布他的作品21件,其中人物12件、山水5件、花鳥4件,無不灑脫飄逸,淡雅秀麗。
第二方,淺絳彩喜鵲牡丹圓瓷硯(圖3、4),清代,徑11.2厘米,高3.5厘米。硯實心,辟雍式。硯堂中間下凹。邊緣高起。堂、池無施釉,布滿朱砂紅跡,呈褐紅色,邊墻施白釉,勻稱瑩亮。一面繪牡丹喜鵲,綠葉紅花,枝頭喜鵲抬頭鳴叫。在一塊窄長帶狀的弧形面上繪畫不易,但作者設計巧妙,構(gòu)圖緊湊,用筆老練,色彩艷麗,形神兼?zhèn)?。彩圖寓意歡喜富貴。另一面黑字行書“元人之法”,標明仿元人黃公望等畫家技法繪就。底圍圈足,無釉,中間紅色方章,內(nèi)陽文篆書“王義興造”。王義興為晚清制瓷藝人,有不少作品留世。
第三方,淺絳彩喜鵲牡丹圖瓷硯(圖5、6),清代,徑11.4厘米,高3.2厘米。辟雍式,硯堂中間下凹,外圍溝槽為硯池。邊緣高起。邊墻施白釉,釉色瑩亮,上以淺絳彩,繪墨葉襯著兩朵盛開牡丹;一只喜鵲立在梅花枝頭,抬頭遠望,寓意喜上眉梢。畫面線條簡潔,以黑色為主,素雅文氣。另一面黑字行書“仿元人之法”,字體隨意流暢。底平,圍圈足。堂、池和圈足無施釉,露堅細白胎。硯堂細膩潤滑,殘留紅褐色朱砂痕。
第四方,雨岑作新粉彩花鳥帶蓋小瓷硯(圖7、8),民國,長8.2厘米,寬6.2厘米,厚2.8厘米(含蓋)。蓋面施白釉,繪粉彩花鳥圖:花枝綠葉前后有序,點綴紅、黃花朵;遒勁老枝上站立鳥兒,向下凝視鳴叫,身上羽毛絲絲畢現(xiàn)。左邊空白處落款行書“雨岑作”,下接紅色小方章,內(nèi)印文似“人”字。蓋、硯有子母扣相接。蓋里和硯面無釉,露堅細白胎。硯面前部有橫向長方形硯池,后部下挖圓形硯堂,墨汁滲入,墨痕斑斑。邊側(cè)施白釉。背平,露白胎,中間方形小復手,施白釉,書紅色行書“玩玉”二字。全硯小巧玲瓏,釉汁均勻肥潤,釉色白中泛青,潔凈瑩亮。蓋上畫面雖小,但構(gòu)圖得體,用色鮮艷,形象生動。此硯可作筆舔、擺設雅玩。雨岑即劉雨岑(1901—1969),“珠山八友”中最年輕一位,曾名玉成、雨城,號澹湖魚,六旬后號巧翁。祖籍安徽,生于江西波陽縣。劉少讀私塾,受鄰居裱畫店影響,從觀畫到學畫再到拜在波陽名畫家潘匋宇門下學繪畫。后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yè)窯學校,受瓷藝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到景德鎮(zhèn)學畫瓷器,開始從事繪瓷生涯。后受瓷藝界大名家王琦賞識,收為義子,畫藝與日俱進。劉雨岑善翎毛花卉,設色清雅,恬潤華滋,簡潔利落。他在粉彩技法上革新,創(chuàng)立“水點技法”,直接用繪瓷顏料“玻璃白”點出花朵形態(tài),然后以含色料的水筆加以點染,色彩濃淡自如,花葉鮮活生動。劉長期在陶瓷學校執(zhí)教,為景德鎮(zhèn)培養(yǎng)了大批瓷藝優(yōu)秀人才,解放后獲陶瓷美術(shù)家稱號,任中國美協(xié)會員、江西美協(xié)副主席、景德鎮(zhèn)美協(xié)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省政協(xié)常委、景德鎮(zhèn)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第五方,石宇初繪新粉彩花鳥瓷硯(圖9、10),民國,長10厘米,寬7厘米,厚3.5厘米(含蓋)。硯帶蓋,蓋面中間凸起,以新粉彩繪牡丹,花艷葉嫩,上立一白頭翁,向下觀望,形象栩栩如生。右下角行書黑字“丙子年石宇初”,下有紅色小方章。蓋、硯之間子母扣相接。硯面下挖圓形硯堂和長方形硯池,墨痕殘留多處。池中有圓孔通空腹。硯右邊側(cè)行書黑字“花香四溢”,后鈐紅色小方章。其余三邊側(cè)紅彩繪八仙中六種法器,也稱“暗八仙”。硯背平,有起邊成環(huán)足。中間行書紅字“江西瓷業(yè)公司”。全硯除硯面、環(huán)足、子母扣不施釉,露緊密細致白胎外,其余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汁肥厚滋潤。石宇初為劉雨岑學生,是繼第二代彩瓷(新粉彩)名家“珠仙八友”之后,1930年前后出現(xiàn)的第三代粉彩瓷名家“珠山小八友”的成員之一。此處“丙子年”應是1936年?!敖鞔蓸I(yè)公司”存在于1910-1949年,是為了抵制洋瓷傾銷而成立的官商合辦最有影響的瓷業(yè)公司。地點在景德鎮(zhèn),當時網(wǎng)羅了許多瓷繪高手進行制作,尤其是淺絳彩和新粉彩藝人加入,使景德鎮(zhèn)瓷業(yè)生產(chǎn)錦上添花。1950年后改為建國瓷廠。
第六方,陳子發(fā)繪粉彩人物缸形瓷硯(圖11、12、13),民國,徑12.2厘米,高6.8厘米。硯堂中間略凹。外圍溝槽為硯池,溝有小圓孔通空腹。邊緣高起。堂、池無釉,露白胎,殘留褐紅色朱砂痕。邊墻直下,施白釉,白中泛青,光潔明亮。上粉彩繪一仕女,坐在石頭上,紅衣綠裙,黑發(fā)紅唇,安靜嫻雅。對面一小童,抬頭舉花,望著仕女,似母子對話,相顧有情。四周花樹環(huán)列,色澤艷麗;天空潔凈透明,清遠遼闊,給人一種天曠神怡的感覺。另一面行書黑字:“美人顏色古人書”,落款“江西陳子發(fā)作”,下有小紅章,印文“吉”。底施白釉,中間紅色楷書:“江西陳生發(fā)出品”。外圍圈足,露白胎。陳子發(fā),又名陳生發(fā),民國中期著名粉彩瓷繪名家,畫工精細,字畫俱佳,色彩舒雅,人物畫尤為活潑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