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璧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壽命長、作品多、影響廣泛的著名國畫藝術(shù)家和教育家。先生的山水畫,在保留國畫“意境深遠”的同時,又吸收融匯西方繪畫手法,體現(xiàn)西方繪畫的“寫實”性,進而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被西方藝術(shù)界譽為中國畫“新古典派”的代表。
黃君璧自幼喜好丹青,初師從李瑤屏,繼入楚庭美術(shù)院習西畫。早年喜愛漸江,中年仰慕夏圭,嘗大量博覽和臨摹古代名家的作品,博采眾家之長,筆墨功力深厚,尤能得石溪、石濤及夏圭之筆墨精髓。先生重視寫生,曾遍游海內(nèi)外山水勝跡。晚年搜妙創(chuàng)真,所作大瀑布洶涌奔騰,氣勢撼人。間作人物、花鳥、蟲魚、走獸,亦得心應(yīng)手,揮灑自如,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又精于鑒賞。
黃君璧的山水畫筆精墨妙,尤其擅長刻畫流云、飛瀑、溪水、湖泊等“云”“水”的形象,形成了沉穩(wěn)、厚重、氤氳、靜謐的總體風格。吉林省博物院藏有黃先生渡海前的山水畫作品,現(xiàn)擷取四件佳作供大家欣賞。
《空山尋幽圖》(圖1)是黃君璧41歲時為秉三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件山水畫佳作。該幅筆墨清潤靈秀、純熟老到,在沉郁深厚的氣息中營造了一種爽利清幽的意趣。畫面崇山峻嶺,云霧繚繞,水墨酣暢淋漓,頗有石濤筆意。畫面前端的山石之上挺立著兩棵蒼松,松干挺拔威嚴,似堂堂君子傲然挺立。松下小橋連接兩山,山林間彌漫著迷蒙的云霧,使整個山林散發(fā)著靜謐幽深的氣息。山腳小橋上悄然走過一位隱居山林的高士,寥寥數(shù)筆,使人物閑雅傲逸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橋下方水流湍急,順勢而下,匯集成河,全圖似乎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松香與潮潤的空氣。在霧鎖山腰之上懸掛一飛瀑,水氣、霧氣、云氣夾雜一起在空中流動,給畫面增添幾分神秘與深邃。只有近處的河水暗示出山巔之上飛瀑流泉的最后歸宿,它也巧妙地貫穿了整幅畫面的氣脈,遵從著傳統(tǒng)中國畫中講究“水有源流”的法度??v觀此圖,以豎向取大勢,山石、樹木挺立而決不扭捏屈曲,與畫面左上方的題跋、山中的飛瀑相呼應(yīng),整個畫面構(gòu)圖顯得莊重大氣。同時山間的云霧、小徑、大塊山石都以橫向穿插其間,使畫面錯落有致,極具節(jié)奏變化,尤其是山間潺潺流淌的小溪純用勾水法,用筆老辣勁健而不外露,筆墨顯得輕盈俏皮,畫得精彩非常。點苔更為精微而富神韻,渴筆禿鋒,蒼蒼茫茫。大面積的渲染使畫面形成了水意蒸融、渾厚樸茂的風格。
《云山溪水圖》(圖2)為黃君璧41歲時的一件山水畫作品。此幅利用傳統(tǒng)的“高遠”構(gòu)圖法,將川陜境內(nèi)高山峽谷雄偉壯觀、氣勢撼人的景色描繪出來。畫面群山起伏,遠近高低,起承轉(zhuǎn)合,層次分明,經(jīng)營得當,山形陰陽向背,頗有立體感;山巔運用淡墨、赭石暈染出高山之巔云霧彌漫;山畔以留白法表現(xiàn)云煙蔚起;畫面底部用濃墨、赭石勾畫山石、樹木、潺潺小溪,淙淙流水。作品也尤為注重對細節(jié)的刻畫:在盤山路上有拉送貨物的驢車正緩慢移動。圖中的近景刻畫墨色濃重;遠景中多使用淡墨、赭石,其墨色富于微妙的變化又層次分明,濕筆的運用也得心應(yīng)手。該畫作用筆勁健、純熟;墨色層次分明、對比鮮明而協(xié)調(diào);設(shè)色沉穩(wěn)、雅致;山石的刻畫渾厚華滋;云水的表現(xiàn)飄渺、流轉(zhuǎn),整幅畫面極富蒼茫深秀之意境。
《秋山林屋圖》(圖3)為黃君璧49歲時的畫作。該幅遠山綿延,山色蒼翠,云煙彌漫;近處景物繁勝,林木歷歷,茅屋臨流,溪水蜿蜒,潺潺流淌,環(huán)境優(yōu)雅,整個畫面描繪出山野幽居的生活景象,畫面清新雅逸,蒼茫深秀。畫之右上方題有宋代詩人于石的詩句,畫者正是借助詩文的意境來抒發(fā)寄跡山林怡然自樂的心情。圖中山石、樹木、屋宇、流水皆刻畫得精詣不茍。通幅以水墨、花青染成,淡薄而透明,點染的紅葉,更點醒了秋山的主題。此畫作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韻味獨特,別具風貌。畫之右下方鈐有一枚“白云堂”的印鑒,“白云堂”是黃君璧寓齋名,是為紀念其去世的母親而名。
《松蔭觀云圖》(圖4)描繪一位高士于松蔭處坐觀云海的情景。此幅近景作坡石高松特立,遠處山峰峻險挺拔。山石平坦處一位高士在松蔭下舉首遠眺,坐看山間滾滾云煙,變幻莫測,彌漫山谷,氤氳生姿,人物閑雅的姿態(tài)通過寥寥數(shù)筆而勾畫出來。近景巖石用墨色濃重,遠景巨峰設(shè)色淡雅。畫幅中部以云霧為媒介,作為遠近景的過渡,既不失整體感,又增加了畫面的神秘色彩。整幅畫作干濕并用,筆法穩(wěn)健勁力,運墨濃淡得宜,畫面清爽凈利,意境清雅高逸。圖中云海以“留白及暈染法”結(jié)合畫出,故筆墨細膩,聲勢雄壯。該幅用傳統(tǒng)的山水技法,繪出大自然鐘靈毓秀之美、神韻之奇,但見云海浩蕩,山勢雄奇渾厚,令人陶醉。
云水瀑布是黃君璧最喜愛的繪畫素材。深厚的藝術(shù)造詣和西畫功底,使得先生筆下的山川景色,文靜而不失大氣,雋秀而不失磅礴。張大千看到黃君璧的山水畫時,驚嘆不已,曾發(fā)出“云瀑空靈,吾仰黃君璧”的感嘆。作為傳統(tǒng)型的國畫家,黃君璧保持的是寄情林泉的淡泊心境,他詩意盎然的山水畫,形成了沉穩(wěn)、厚重、氤氳、靜謐的風格特征,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在于其細膩、蒼郁、剛健的寫意筆法,也得益于畫作中嫻熟墨法與濕筆的運用。故黃君璧山水畫氤氳的氛圍、淡雅的格調(diào),抒發(fā)出高古的逸氣和孤寂,引領(lǐng)觀者凝神畫中暢游,又神出畫面之外,引發(fā)無盡遐思,畫面中的水與墨仿佛演繹著一首首精妙的詩歌。黃君璧山水畫實踐了“畫是有形詩”的藝術(shù)追求,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寫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