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作為培養(yǎng)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的高校,應不斷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需要,深刻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三個自信”的關系,并通過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把“三個自信”貫穿其中,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三個自信;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4-0229-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1]人民群眾尤其是大學生能否堅定“三個自信”,對于能否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至關重要。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學生是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是否堅定“三個自信”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衰。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三個自信”,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是當前高校一項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務。怎樣堅定大學生“三個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寄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和理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破解這一難題,則是大學生樹立和堅定“三個自信”的前提。
一、堅定大學生“三個自信”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提出的新要求
“三個自信”是黨對九十多年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深刻總結,也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提出的新要求,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內容和要求。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性,需要用“三個自信”引領。我國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與世界交融機會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是利益多元化和多種價值觀的盛行,這些對大學生思想造成巨大的沖擊,造成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產(chǎn)生失望或懷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性需要用“三個自信”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制度,并將這些認識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主動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需要“用三個自信”引領。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質疑一直不斷,尤其是東歐劇變后,更是有學者預言社會主義制度將全面崩潰,斷言資本主義才是歷史的最后制度。由于建設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和挫折,加上對社會主義認識不全面,目前國內仍有部分人包括一些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否會步蘇東后塵仍產(chǎn)生疑問。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沒有讓大學生理性、客觀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勝利是一個長期、曲折和艱難的過程,而且又缺乏有說服力的建設成就去及時地解答他們的疑惑,要想堅定大學生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就顯得非常困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以“三個自信”引導大學生,讓他們學會理性看待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曲折性。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要求用“三個自信”引領。首先,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jīng)濟文化還比較落后,需要極大地發(fā)展生產(chǎn)力,這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其次,我們正處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讓我們得以融入世界經(jīng)濟體系的同時也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多元價值觀的侵入、優(yōu)勢資本對民族企業(yè)的沖擊等都對我們帶來不利,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應對和克服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再次,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會遇到諸多的挑戰(zhàn)。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兩個“百年目標”[1]。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把握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jù)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制定目標并付諸努力。當然,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可能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把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一一傳遞給大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任重道遠,也引導他們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信念,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二、“三個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1.“三個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道路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偨Y建黨九十多年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經(jīng)驗教訓,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而是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開辟了社會主義新事業(yè),這就是道路自信的底氣。中國共產(chǎn)黨以不斷進取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勇氣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基石,并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不斷推向新的階段。制度自信源于冷戰(zhàn)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復雜多變、變幻風云的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yōu)越性,直接回應社會主義全面崩潰論,亦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優(yōu)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傳言。作為凝聚大學生精神力量、精神支柱的“三個自信”可以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刻理解,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產(chǎn)生高度認同感,其理解和認同程度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梢姡埂叭齻€自信”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核心任務完成得怎樣,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如果把這核心任務忽視掉,會直接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敗。
2.“三個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高度地契合?!叭齻€自信”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體現(xiàn)了對我國國情的深刻把握、對民族命運的理性思考、對人民福祉的責任擔當。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發(fā)展進步、偉大成就,讓我們增強了這種自信,有助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暗缆纷孕?、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tài)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也無非是要求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高度認可,體現(xiàn)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tài),并把這種精神狀態(tài)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投身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踐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崛起不懈努力??梢姡咝K枷胝谓逃膶嵸|跟“三個自信”的實質高度地契合。
三、立足于“三個自信”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1.堅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切實推進“三個自信”教育。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及時、準確地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提升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叭齻€自信”回應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困惑,充分彰顯了黨在執(zhí)政上的自信,高度堅定了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叭齻€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利于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陣地的作用。同時,由于“三個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把“三個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不斷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利于凝聚大學生強大力量,為實現(xiàn)“中國夢”和“兩個百年”目標不懈奮斗。
2.堅持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寓“三個自信”教育于活動中。校園文化是一種獨特文化,高校文化是學生價值理性和良好品格的隱形教育者,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共同承擔著學生健全人格和提高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是學校競爭力、凝聚力、向心力的舞臺。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引導廣大青年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實踐,把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社會夢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化作成長成才的強大動力和實際行動。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主題演講、文藝表演、板報宣傳、專題講座、攝影比賽、調研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百年來中國所走過的屈辱和輝煌,而且親身體驗到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從而讓學生信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有利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自信心的培養(yǎng),激發(fā)廣大同學奮發(fā)有為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有助于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3.堅持以微媒體為平臺,創(chuàng)建“三個自信”教育新路徑?!叭齻€自信”是立足于中國百年歷史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思想,同時又植根于時代脈搏提出的新思想,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能突破陳規(guī),在排除各種錯誤傾向干擾的同時又能吸取各種失誤的教訓,不斷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正是“三個自信”時代特征要求其與飛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對接,使“三個自信”成為大學生的精神食糧。根據(jù)時代的特點,探究如何使“三個自信”深入大學生心里,可以以微信、微電影、微文化、微論壇等微時代媒體作為切入點,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xiàn),使“三個自信”更加深入人心、更易于接受。因此,創(chuàng)新“三個自信”教育途徑,有利于提高“三個自信”教育的持續(xù)性、廣泛性和有效性,讓“三個自信”成為大學生前行的精神動力。
“三個自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要讓其深入到大學生的頭腦中,使它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動力,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需要我們每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EB/OL].[2014-09-20].http://china.caixin.com/
2012-11-08/100458021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