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文化是自人類有歷史開始就已經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現階段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群眾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對于整個社會群體而言具有娛樂功能、交流功能、儀式功能、團結功能、群體認同功能、象征功能,針對文化建設來說群眾文化為主導建立一個交流平臺,同時也是社會精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文化產業(yè)開辟重要市場,為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保護提供重要支持,以上這些都是體現文化價值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對群眾文化的概念進行總結,從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兩個方面,對群眾文化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探索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4-0199-02
引言
群眾文化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和推進文化改革,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加強群眾文化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fā)展,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其他各個方面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文化建設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占有重要地位。群眾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內容,也因此而迎來重要發(fā)展機遇。筆者認為,有關群眾文化的研究成果,一些是從社會文化的整體角度分析,有些是從文化建設的一個方面分析,但是對于群眾文化功能及其價值進行研究始終缺乏理論完整性和研究準確性。因此,為了更好地對群眾文化功能及價值進行研究,本文分成兩個方面,文化現象和文化建設方面進行考察,比如從文化現象來說,群眾文化貫穿整個人類文化歷史,滲透于人類發(fā)展的各個時代,包括世界各地各個民族的生活、生產活動,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中都有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從文化建設層面而言,則帶有顯著的中國特色,群眾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具體包括群眾文化活動、文化工作、文化事業(yè),以及文化隊伍等一個復雜的概念。在加快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群眾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本文分別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一、群眾文化概述
一直以來,群眾文化是一個不大準確的概念,當然不是說群眾文化的概念單一,而是指群眾文化具有比較豐富的內容,同時也是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大潮流,群眾文化出現在人們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人類活動中。
群眾文化,實際上是針對社會群眾,其意義比較普通,然而也彰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特色。長期以來,人們忽略了群眾文化的意義,在學術界也不大認同群眾文化的概念。本文從兩個方面對群眾文化進行解釋。
首先,文化現象方面。人們適應群眾文化,長久以來人們除了從事自身職業(yè),也會去參加其他類型的活動,從而達到娛樂自己的目的。社會是一個復雜體,包括人、自然與文化,群眾文化就可以解釋為最多人參加的文化類型,因此也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群眾文化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群眾文化出現在各個地區(qū)、各個領域,包含各種內容。群眾文化在每個時代、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域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在文化建設方面。群眾文化也代表著中國民族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類型,是我國社會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文化事業(yè),和屬于自己的工作隊伍,自身為文化活動及文化管理方法及管理內容,然而其最主要的還是自身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F階段,我國的社會文化建設方面,群眾文化是和社會精英文化同步的,而且和文化建設產業(yè)及民族文化、民間文化都有著相關聯(lián)系。
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娛樂和交流功能
娛樂和交流功能是群眾文化最基本的社會功能。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群眾性的娛樂活動是人們娛樂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群眾文化活動從根本上而言就是一種群體性娛樂活動,其對于藝術的要求不是很高,對參與人群沒有太大約束和要求,老少皆宜??梢酝瑫r參加的人數比較多,而且大部分是興趣愛好都相同的人參加,并且最主要的是主動參與,而并不是被動接受,這種類型的群眾文化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快樂。現階段,群眾文化等文化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人們娛樂生活的重要體現。應該是先有了豐富的文化生活,人們才可以更好地享有文化權益,才可以在滿足了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享受幸福感。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群眾在平時享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然而社會化大生產導致人的異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人和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淡薄。在城市,社會勞動分析細密,人會受到工作、學習圈子的局限,交流越來越少。在農村,常規(guī)的村寨田園生活受到社會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被大環(huán)境所沖淡和瓦解,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涌進,勞動力成為定期來往于城鄉(xiāng)的重要流動人口。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經濟不斷向農村擴展,城鄉(xiāng)一體化的進程也隨之加快,導致我國原本的傳統(tǒng)熟人社會被逐漸瓦解,這種情況凸顯出交流的重要性,群眾文化活動成為人們生活娛樂以及交流的重要平臺。
(二)儀式、團結功能
人類社會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儀式,不管是人類早期的巫術儀式、宗教儀式、民俗儀式,還是社會群體、國家組織的政治儀式,都離不開群體性文化藝術活動,比如說音樂活動、群體舞蹈等。從社會個體方面來說,人的一生需要經歷很多社會活動,一個人從出生、成人、婚嫁、生子、病死以及喪葬等,禮儀活動貫穿生命始終。我國各個民族對于人生禮儀都極其重視,但凡是生、死、婚嫁、壽辰等重要活動,都有不同的規(guī)矩、習俗,這些活動都是和群眾文化活動相互結合。在儀式中有時候也需要群眾性文化活動,一是可以避免儀式活動過于單調,從而達到娛神及娛人的目的,二是群體性活動有著特殊含義,會使得儀式更加正式和嚴肅。群眾性文化活動可以讓參與社會成員更具凝聚力,為增強社會團結起到重要作用?,F階段,我國一些民族地區(qū),尤其是民族村寨,一些人生重要儀式等群眾文化活動,都是由整個宗族、整個村寨共同舉行,這是人們增強團結的重要機會。即使是市場經濟活動發(fā)達的城市,群眾性文化藝術也可以發(fā)揮增強團結、增進感情的重要作用。
(三)符號、象征功能
現代社會中,許多民族和社區(qū),較為重視自身文化形象,一個好的形象可以揚名萬里,可以為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帶來經濟利益、文化利益。文化形象的塑造不能缺少其獨特的名片,或者是可以代表某個地區(qū)的符號。群眾文化可以反映一個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塑造城市形象,要找尋一個符號,當然也離不開群眾文化,尤其是直接反映當地群眾生活的文化。因此也可以得出,一個城市群眾文化的質量,是這個城市最為廣泛、直接、生動的標志。要塑造民族形象、地區(qū)形象,最直接的就是把群眾文化發(fā)展好,特別是歷史形成的具有一定獨特色彩的民間文化,或者是地域文化。形象塑造是現代文化的重要歷史需求,也體現著傳統(tǒng)群眾文化前提之下的必須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面,群眾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也就是從根本上讓這個民族、整個地域形象得以延續(xù),從這個角度分析,群眾文化就具有符號和象征意義。
三、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
(一)群眾文化和主導文化
現階段,在我國所謂主導文化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也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核心價值,如何發(fā)揮主導文化的重要指導作用,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由于其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支撐,也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多元價值觀念和多元文化可以和諧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的保障。因此,我們應當運用文化手段,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可以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從而不斷鞏固、不斷維護社會共同思想基礎。
就目前而言,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民族的重要靈魂,應當由全國人民對其進行控制。主導文化應當對群眾文化進行充分利用,由于群眾文化參與人數很多,而且群眾文化活動形式類型豐富,活動過程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比較輕松愉悅,對主導文化價值觀進行利用,即可做到輕松武裝群眾,讓群眾文化成為主導文化的重要平臺。
(二)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yè)
在我國文化領域,文化建設包括文化事業(yè)建設和文化產業(yè)建設,其中文化事業(yè)是以公益為目的,大部分是國家提供;文化產業(yè)是以社會為基礎,以盈利為目的,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市場的基礎,文化市場則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消費能力及鑒賞能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水平不斷提升,文化藝術的消費能力隨之提高,隨著文化教育的不斷加深,群眾的鑒賞能力也有大幅度改善。因此,文化產業(yè)的市場也會越做越大??傮w來說,提高群眾文化水平,會使得文化產業(yè)得以有效延續(xù)和發(fā)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fā)展,我國在經濟、文化、政治事業(yè)上都進入新的階段,文化建設在小康社會推進中占有重要發(fā)展地位。群眾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迎來重要發(fā)展機遇。群眾文化歷史雖長,但是我國有關群眾文化的理論研究,尤其是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比較滯后,同時考慮到群眾文化具有普遍意義和中國特色。本文從文化現象及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對其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進行研究和探討,文化現象方面,從人類學的整體觀,對人類社會尤其是現階段我國社會中娛樂功能、交流功能、儀式功能、團結功能、象征功能等進行闡述和探討。文化建設方面,以我國特色文化建設為基礎,群眾文化是社會精英文化的重要基礎,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開辟重要通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沈文學.全國群眾文化優(yōu)秀論著評獎我省獲獎名列前茅[J].理論月刊,2008(3).
[2]李偉.世紀之交群眾文化現狀、難點及對策──齊齊哈爾市社會群眾文化調查[J].理論觀察,2009(6).
[3]吳秀琴,陳柱.群眾文化要為“興邊富民,強市升位”服務[J].黑河學刊,2006(4).
[4]李達軒.對我國農村傳統(tǒng)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悅珩.大力發(fā)展群眾文化產業(yè)[J].晉陽學刊,2011(5).
[6]張晶.構筑代表前進方向的群眾文化[J].理論觀察,2011(2).
[7]羅欣榮.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要姓“群”[J].南方論刊,2010(8).
[8]鄒戈奔,孫春明.新農村建設下農村群眾文化的思考與啟示[J].華章,2008(11).
[9]林日舉.淺談海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新型群眾文化建設[J].瓊州大學學報,2007(4).
[10]鄭巖.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華章,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