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哲學(xu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從古至今,有很多學(xué)者都探討過這個命題,大家的討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如何能夠?qū)崿F(xiàn)“無為而無不為”來進行的,換句話說,如何能夠合理地解釋這個看似矛盾的命題。本文將此命題回歸到《道德經(jīng)》之中,從老子思想體系出發(fā),探索了它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關(guān)鍵詞:無為;無不為;道;自然;無為之治
中圖分類號:B2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4-0094-02
一、“無為而無不為”之解
雖然本文探討的不是如何解釋無為而無不為,但是在進入《道德經(jīng)》之前,對這個命題的意思做一番交代還是有必要的。根據(jù)張松輝的《老子研究》,“無為”一詞有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在《詩經(jīng)·王風(fēng)·兔爰》中有“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這里描寫的好似是一個人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其實是在表達一種愿望:希望能夠有一個“尚無為”的環(huán)境,這里的無為就是安定無事的意思。在《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中也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之何如?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幻聼o為,中心■■?!幻聼o為,輾轉(zhuǎn)伏枕?!倍@里講的是一個青年喜歡一個女孩子,但是又不得相見,就只能時刻想念她。這里的“無為”是說睡不著覺天天想念也不能起到實際作用??偠灾@兩處無為都是講無事平靜的意思。
《說文》解釋“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蔽野偎疾坏闷浣?,不知道這和我們理解的“為”字的意思有什么聯(lián)系,也許根本就沒有聯(lián)系。在《爾雅·釋言》說:“作、造,為也?!边@里用為來解釋作、造,這表明為與人有著聯(lián)系,因為作和造這樣的動作都只能由人才能完成。在《爾雅義疏》中直接說出了這種聯(lián)系:“為者,行也、成也、施也、治也、用也、使也,皆不出造、作二義……‘為’與‘偽’古通用。凡非天性而人所造作者,皆‘偽’也……‘作’、‘偽’二字俱從‘人’,是皆人之所為矣。”今天更是用“造作”一詞來表示人故意作為,而《爾雅義疏》中直接說“為”的意思不過是“造”、“作”而已,這更進一步說明,“為”字的意思是人的有意而作。
為了考察以前人們對“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查閱了一些解讀老子的著作,他們對這句話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種:第一,“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保惞膽?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第二,“道寂然不動,無所為也。然天下之為皆不能離乎道,則天下之為皆道之為也?!钡谌?,“內(nèi)心只有做到了清靜無為,才能去承擔(dān)一切應(yīng)該承擔(dān)的事務(wù)?!钡谒模盁o為乃無所不為也”(王弼《道德經(jīng)注》)。第五,齊“為與無為”,去“為與無為之執(zhí)”,于為與無為之間,心無所偏,皆順其自然而已。在這些理解中乃以第一種最為被人們接受。而這一解釋又包含有幾層含義:第一,“無為”不是消極的無作為,這里的無為其實是有為的,只是說這種為不是一種主觀的、造作的、先于物的、違背物的、破壞物的作為。第二,這里提出來的要有所作為是“輔萬物之自然”(老子《道德經(jīng)》六十四章,下引《道德經(jīng)》只注章序)的為,是一種順物之性而導(dǎo)之的作為。第三,“無不為”是一種結(jié)果也是一種能力,但是本質(zhì)上說它是一種“萬物之自化”。所以本文的分析大致也是沿著這種解釋進行的,下面就將站在這個角度談?wù)劇盁o為而無不為”這一思想在老子思想中的意義。
二、“無為而無不為”之體
道是老子哲學(xué)的中心,同時也是萬物的起源,承載著萬物的成長。而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則恰恰是源自于道的,要想全面了解無為而無不為在老子哲學(xué)中的來龍去脈,就必須弄清楚它與道的關(guān)系。
我們知道老子所言之道,具有形而上學(xué)層面的含義,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梢杂靡粋€比喻來說明老子哲學(xué)思想中的道,我們可以把道理解為“路”。宇宙間萬物皆有其當行之道,宇宙亦有其當化之路。而老子所謂之道便是對這所有的道、路的抽象和總結(jié)。對每個事物而言,它們都有自己所當行的路,也都會按照自己所當行之道來變化,其當行之道即為德;在宇宙整體而言,其當行之道就是宇宙之發(fā)生與發(fā)展的依據(jù),也就是老子所謂的道。
本文討論的是無為而無不為,那么道與無為而無不為有什么關(guān)系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ㄋ氖拢╆惞膽?yīng)《老子今注今譯》將這句話翻譯為:“道是獨立無偶的,混沌未分的統(tǒng)一體產(chǎn)生天地,天地產(chǎn)生陰陽之氣,陰陽兩氣相交而形成各種新生體。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1]這句話描述了宇宙發(fā)生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道是如何生成萬物的。除此之外,《道德經(jīng)》中還有一處類似的論述,那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這句話說有個東西是在天地之先就已經(jīng)存在的,而且是恒常不變的,但又像“天下母”一樣是萬物化育的依靠,老子不知道如何稱呼它才用道來表示它的。但是就其本質(zhì)而言,也許它本來就是人類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吧,因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偟膩碚f,這兩句話都是在講道作為一個起點化生萬物,道是萬物的起源;那么,道化生萬物的依據(jù)是什么呢?道是根據(jù)什么原則化生萬物的呢?
依據(jù)《道德經(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ǘ逭拢┑恼f法,我們可以得出答案道化生萬物的依據(jù)和原則是“自然”,也就是說道是沒有意志沒有目的的化生萬物的,但是萬物卻正是從這樣的道中化生出來了。解釋了萬物化生之后就是萬物的變化發(fā)展了。依據(jù)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xué)史》說:“德即物之所得于道,而以成其物者。”[2]我們可以理解為萬物從道生化出來的時候就從道那里得到了自己發(fā)生、發(fā)展的依靠了,這就是“德”。也就是說這個德是一個物之成其為這個物的依據(jù),丟了這個德,它就不再是這個物了;同時他也是萬物之自化自然的依據(jù),每一個物發(fā)展的歷程,都是按照這個德來行進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德,萬物都具備了自化的能力,所以老子才提出無為的;相反,這時候若有所作為反而會傷害到“德”的發(fā)用,使得德無法實現(xiàn)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六十四章)。而且這個德是內(nèi)在于每個物的,是每個物自己具備的。萬物依據(jù)這個德而實現(xiàn)的發(fā)展就是萬物之自然自為了,所以從萬物的角度來看,道是無為的。萬物的變化也是自己做到的。因此《道德經(jīng)》中才說“大道■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保ㄈ恼拢┊斎坏涝谶@里也并非是什么都不作,它也有作為的,萬物之德是來源于道的。所以萬物所賴以自然自化的依據(jù)是來源于道的,因此萬物運作又莫不是道之所為。所以老子才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這里隱含了一層意思,那就是萬物自化之德皆是自足具備的,也就是說萬物之德是能夠自足萬物化生所需的條件,萬物之生是自足而生。若非如此,則萬物必有所待方能化也,故萬物自足之德乃無為而無不為之本體根據(jù)。
綜上所述,無為而無不為的體是道,行此無為而無不為之事就是依循道而行動。
三、“無為而無不為”之用
要想行此無為而無不為之事首先必須做到無私欲,去除妄想。因為若有所欲則必有所求,有所求則己之德已見害矣,此害己之德也,此其一;其二,若有所求必有所為,若有所為必有所害,此害人之德也。其實人皆具足了自化的能力,但是你若有所作為的話,必定會使這種能力無法實現(xiàn),這也是無為的第一層意思,即不為己為。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這是老子對民眾修養(yǎng)的要求,也是行無為之事的方法。不過值得說明的是,老子所說的無欲不是說基本的口腹之欲也不讓人有,人活著的基本生活需要當然是應(yīng)該得到滿足的,只是說人要知道欲望追求是無止境的,無欲說的是心智上的無欲,也就是“欲無欲”(六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在無欲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的,心無所欲才能無所偏倚,無所偏倚才能順物之性而輔物之自然。
如果說前面講的無欲算是正心的話,那么下面就應(yīng)該講修身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拓展到修養(yǎng)的層面上來說就是,“滌除玄覽”(十章)、“見素抱樸”(十九章)。要做到這兩條,必須要在“至虛極,守靜篤”(十六章)的境界中,來“觀復(fù)”(十六章)世間眾生和宇宙萬象。通過這樣的“觀復(fù)”我們就能體認到世間萬物的真相,體認到大道的“孔德之容”(二十一章),體認到這個真相后我們才能見素抱樸。然而這個過程的起點在于達到虛之極而篤守靜,要想做到虛之極而篤守靜就必須“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所以老子的修身之術(shù)也是起于無為而歸于無為的。若要追問為什么會這樣,必然會回到道那里去,這種起于無為而又歸于無為的修身之術(shù)正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
修身之后當然是治國了,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之治”?!兜赖陆?jīng)》三十八章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币簿褪钦f最高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上德的“無為而無以為”的治國之方。這種政治觀是從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演化出來的?!笆ト艘嗖粋恕保拢┱f明圣人之治的要訣也是不傷害百姓之自性,使人人得以自化,從而圣人與百姓就“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六十章),這也就是所謂的“我無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道作為自然的本源,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在人事上的應(yīng)用就是政治,所以人類政治也是取法于道的,道既清靜無為,政治亦當如此了。不過,無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這點從《道德經(jīng)》的成書就可以看出來。依司馬遷在《史記》中給老子作的傳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伊喜曰:‘子將隱,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盵3]《道德經(jīng)》一書成書緣起于伊喜的請求。從記述中可以看出,老子本身并無意著書(當然也無意不著書),只是伊喜請求老子作書,老子才作了《道德經(jīng)》(老子本身無意于著書亦無意于不著,伊喜請則著正是無意于不著之表現(xiàn)也)。所以從道德經(jīng)的成書來看,它是受“政府官員”邀請而作,即《道德經(jīng)》一書是為政事而作的;從《道德經(jīng)》一書也可看到,它多處言及國家之事,比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保ㄈ拢ⅰ耙哉螄?,以奇用兵,以無為事天下”(五十七章)。當然,無為而治的結(jié)果自然是小國寡民了;但是從更高的層次來說,小國寡民是老子整個哲學(xué)體系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老子主張少私寡欲,百姓都是“不爭”、“不貴難得之貨”、“無知無欲”的,所以“什伯之器”《八十章》無所加于民之心,雖“有什伯之器”而于民無所用。因為百姓都順性自化,好靜惡動,故“民重死而不遠徙”《八十章》。
綜上所述,無為而無不為之用可遍及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功皆為道之一顯也。
所以,從“無為而無不為”這個命題可以窺探到老子整個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我們不必去過多的關(guān)注于如何去解釋這句話,因為這句話的解釋已經(jīng)足夠充分了;而這個命題在老子哲學(xué)思想體系中的一貫性還沒有得到體現(xiàn)。如果用孔子的思想體系作比喻的話,我們可以把道比作仁,而把無為而無不為比作禮;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內(nèi)容,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3]王遽常.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8.
[4]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張松輝.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韓非子.韓非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郭齊勇.中國哲學(xué)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性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
[10]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8.
[11]曾春海.中國哲學(xué)概論[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zé)任公司,2009.
[12]王建疆.從人生境界看“無為而無不為”的審美生成[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5).
[13]莫純玉.解析lt;老子gt;的“無為而無不為”[J].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3).
[14]徐建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新探[J].云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6(4).
[15]王光輝.“無為而無不為”如何可能?——老子思想新探[J].人文雜志2008(3).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簡介:陳燕霞(1987-),女,遼寧普蘭店人,碩士,教師,從事發(fā)展哲學(xué)和文化哲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