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跳動的人生”,將音樂帶入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讓學生沉浸在樂曲聲中,感受音樂帶來的身心愉悅,使品德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形象、有趣,可有效提高課堂效果。在品德課中使用音樂教學,猶如一根絲線把滿盤珠子串聯(lián)起來,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實現(xiàn)品德課的教育目標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筆者認為,如何引導學生把課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使書本知識轉變?yōu)樽约旱闹R,實現(xiàn)語言的自然輸入到流暢輸出呢?讓音樂貫穿品德課堂是一條較好的途徑。
“前奏”:巧妙導入
有人說:“巧妙的導入,如同橋梁,聯(lián)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痹谌昙壣蟽浴陡改傅奶蹛邸愤@一課教學中,筆者借助湖南衛(wèi)視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大型明星親子旅行生存體驗真人秀,中國首檔大型明星親子生存體驗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同名歌曲《爸爸去哪兒》這首歌導入新課,并根據(jù)歌曲設計問題導入:“同學們,這是什么節(jié)目?你最喜歡哪個爸爸?為什么喜歡他?……”音樂一響,問題一出,立刻吸引了孩子的興趣。在輕松愉悅的音樂聲中,孩子們邊唱邊回憶著自己和父母之間愛的點點滴滴。課程伊始,成功的導入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fā)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威爾第說:“音樂是屬于群眾的,這是人人有份的。”那么我們所選擇的音樂一定是大眾化的,接地氣的,孩子們喜歡并熟知的。在教學《從一滴水說起》這節(jié)課時,筆者從歌曲《離不開你》導入,巧妙利用歌詞,開始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在欣賞節(jié)水歌、改編節(jié)水歌中,讓孩子懂得水的重要以及節(jié)水迫在眉睫。
音樂在人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音樂作為美的自由的形式,是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德育過程中將誘發(fā)主體的心理自由狀態(tài),而心理自由狀態(tài)是人內心高度和諧狀態(tài),存在著各種發(fā)展趨勢和空間,是德育的嶄新平臺。
“主歌”:創(chuàng)設情境
瑞士音樂家格列利安說過:“音樂是快樂之母?!睂⒁魳愤\用于品德課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在一種愉悅的環(huán)境、快樂祥和的氣氛、良好的情緒下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學,高高興興地學,主動積極地學,生動活潑地學,滿懷信心地進取”。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學生可以在快樂的形式下接受一些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和教誨。
在執(zhí)教《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時,由于歷史不短,學生很難感受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筆者加入了一段MTV,聽后便問:“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我的家鄉(xiāng),整日到處流浪’,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聽得入情入境,回答得真切感人,課堂仿佛進入了那段沉重的歷史時刻。在課堂上,教師明確欣賞的主題,精選欣賞曲目,調動學生的興趣,并循循善誘,讓學生進入樂曲意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優(yōu)美的旋律中,去享受藝術美,感悟人生,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凈化。
在教學《隔海相望》這一課時,怎樣由輕松的臺灣之行過渡到對臺灣滄桑歷史的學習呢?筆者就想到了借助音樂的元素。歌曲《鼓浪嶼之歌》舒緩柔美,歌里有日光巖、鄭成功,還有濃濃的海峽情。孩子們聽完樂曲,內心對臺灣更加向往和思念。樂曲使課堂縈繞著一股淡淡的憂傷,一個孩子深情地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真希望它能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中來!”引導學生從音樂中見歷史,從歷史中見文化,從文化中認識世界、感受生活。這不僅能使學生更易理解有深度的藝術經典,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其他學科學習和對自身生活的體味與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活動中在思想上與德育課堂內容與教師的預期目的形成共鳴,達到用音樂升華德育主題的目的。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尾曲”:渲染氣氛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蹦芊癜选翱凇笔蘸茫瑢σ还?jié)課的成敗是至關重要。在教學《戰(zhàn)爭何時了》一課時,當孩子們漸漸感知了戰(zhàn)爭的殘酷,筆者播放了一首歌曲《tell me why》的MTV讓他們欣賞。學生靜靜地聆聽,默默地觀看,在哀宛的樂聲中,他們的情緒也沉潛到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中。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認為的那樣,音樂文化是培養(yǎng)道德文明的重要條件之一,美妙的旋律和音響是培養(yǎng)人們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們形成美好心靈和純潔精神的來源。在小學品德教育中,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一種藝術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一種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教育融入師生情感,而音樂則是一種高層次的生活教育,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在音樂中能夠找到靈感。音樂是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的“良藥”,音樂是教育的基礎,音樂是學生性格的“底色”,音樂是小學德育的“途徑”,音樂是學生教育的“幫手”。音樂與德育的相宜結合,極大避免了教師課堂中重傳授、輕體驗的原始教學方式,有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能夠提升課程品質和課堂效率。讓音樂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插上和諧的翅膀,在音樂中架構德育課堂,讓教學做到更有效。
(作者單位: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