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人的知識和行為應當是合一的。在課改理念的指引下,數學教師對于“學、思、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學生的自主提問、主動探究、過程體驗、多樣化的解決問題也成了課堂中的主角?!皩W、思、行”融合的特點是遵循教學的特點與規(guī)律,系統(tǒng)建立起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的整體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將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轉化為學生的感悟,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要學會思考,習得方法,獲得經驗,并產生一種內在發(fā)展的動力?這需要教師立足課堂,以教學內容為載體,思考如何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如何更好地將“學、思、知、行”有機結合,使學生真正學得精要、思得有法、學以致用。
“學”“思”“行”融合教學
“學、思、行”融合教學,有助于凸顯學生學習的本質,實現真正的內需學習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凸顯他們學習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確立自主學習觀念,在“學”的環(huán)節(jié)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積極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精神財富和實踐能力,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思”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激勵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究,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行”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做好服務,通過多樣的方式讓學生得以展示和提升,從而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的需要奠定基礎。課堂內需,因課而異,因人而異,但是“學、思、行”的相互融合,不僅會更多地實現內需學習,而且可以更好地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
蘇教版三下《認識分數》的教學,“學”時教師先復習將1個桃平均分成4份,從而引出分數,在此基礎上學習分數的讀、寫,但此時筆者沒有直接上新課,而是繼續(xù)讓學生平均分不同樣的一個物體,從而自然歸納出所學知識: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新授環(huán)節(jié)將“學、思”融為一體,一是引導平均分一些物體可以得到不同的幾分之一,二是不同數量的物體平均分后能夠得到相同的幾分之一。練習鞏固環(huán)節(jié),筆者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表述和填分數,而是融合“學”和“思”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明確題意的基礎上繼續(xù)圈一圈、畫一畫、擺一擺、說一說,從而順暢地歸納出結論。
蘇教版六下《圓柱側面積》的教學,筆者在教學前就布置學生找一個圓柱形狀的食品盒,并給側面面積涂色。課上,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筆者將“學”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為這樣兩步:一是拿出食品盒,想辦法將商標紙完整地展開,二是完好地將商標紙貼上去;“思”的環(huán)節(jié),一是啟發(fā)學生理解側面積就是一張長方形紙的面積,二是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感受側面積和長方形紙互相轉化的過程,三是滲透等量替換思想,推導出面積;“行”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讀題后首先能夠想到“學”中摸和剪的過程,其次腦中能夠聯想“思”中面積轉化過程,問題的解決自然能夠得心應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邏輯性思維、空間觀念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學、思、行”融合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學習力是指學生學習的動力、毅力、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學習需要、學習情感和學習興趣。數學課堂的學習力,不僅包含它對代數和圖形等知識的總量,更包含它的知識質量,即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皩W”時,教師應多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供學生積極思考,并給予方向性的指導;“思”和“行”時,鼓勵學生運用系統(tǒng)性的知識,通過積極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得出正確答案?!八?、行”融合還應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特別是引導學生討論和解題時,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來約束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結果的呈現方式。在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的前提下,耐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比較,在發(fā)展和優(yōu)化思維方式的同時,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六年級在學完“轉化”的策略后,師生共同感知到“轉化”的目的是把陌生轉化為熟悉,把復雜轉化為簡單。可是,在真正運用時,由于教師的主觀因素,或是為了單純地提升效率,往往變了味。例如,這樣一道習題:一桶油,用去了,還剩9升,已經用去了多少升?
方法一,列方程解: X-X=9,求出一共多少升后再減去9;方法二,9÷(1-),再用12升減去9升;方法三,9÷3=3升。學生對于第三種方法的解釋是用去1份,總共4份,還剩3份,9除以3就是1份,已經用去的正好是1份,就是3升。可是多數教師在習題分析講解時鼓勵學生用一、二兩種方法,并且強調一、二種方法保險,利于成績的穩(wěn)定。殊不知學生在“學”中掌握方法后,經過“思”的消化,急于在“行”中予以體現“轉化”的思想,可由于教師的不鼓勵、不提倡,多數學生又產生了矛盾,后續(xù)學習力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人教版二下《可能性》教學中,多數教師對于教學用“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些詞語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都是從游戲活動開始,比如,摸乒乓球、摸不同顏色的筆等。一是因為教材所編,二是教師感覺到從游戲入手可以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體驗學習知識的過程??墒恰皩W”過多地融于游戲容易轉移學生注意力,限制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行”時缺乏理性的思考。特級教師劉德武在上這節(jié)課時,更注重從數學知識本身出發(fā),進位加還是不進位加?學生感知到用“可能”表述時,教師追問:哪個可能性大?“行”時也有這樣一道習題:在已知的一個長方形紙中去掉一個正方形,剩下的(可能)是長方形。這節(jié)課的“學”多數建立在已有的數學知識之上的,思考時的有序性、邏輯性以及熟練程度都比較到位,給了學生持續(xù)的學習力,從而讓大多數學生遇到此類問題時能夠理性地思考,從容地解決。
堅持“學、思、行”融合教學,有利于形成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評價體系 “學、思、行”相融合的課堂,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互評和自評。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充當評價的主角,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學習評價,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評價的主人。學生在“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錯誤,教師不能急于指出錯誤的原因,而應抓住評價這個極好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參與表現的欲望,讓他們在“思”后就問題展開充分、自由地討論和評價,使模糊的思路變得清晰,零碎的言語變得完整,疏散的語句變得嚴密?;ピu時,評價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合作精神、任務意識、求異思維、對完成集體任務的貢獻大小等。學生互評不僅僅是教師評價的補充,而且會使評價趨向全面,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
人教版三下《認識面積》的教學中,引導“學”時,筆者首先利用學生身邊資源,通過一系列“摸”和“說”的活動讓學生經歷封閉圖形面積的含義。在比較兩個類似的長方形面積大小時,筆者放開手腳讓學生“思”和“行”。評價時完全以學生為中心:一是對用象棋填、軍旗填、方塊填等思路、結果進行評價;二是對重疊法進行演示和評價;三是對畫方格法進行進一步操作、評價。
“學、思、行”相融合的數學課堂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兒童發(fā)展的需要,更是課程改革的的內容和基本方向,是數學教學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和學習成功的必然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法、觀點、結論可能是不正確的,探究道路可能是曲折坎坷的,但這正是求“真”、務“實”、尋“根”、探“源”的過程,學生的體驗是深刻、真實的,這一過程一定會促進學生的數學知識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Z].2010-07-29.
[2]鄭毓信.數學教師的三項基本功[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3]肖川.教師,做反思的實踐者[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