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資源、時間和空間優(yōu)勢。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科學處理兩者教學目標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積極創(chuàng)設和諧的心理氛圍,巧妙運用滲透的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教學 策略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6-0097-02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趨勢。
一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優(yōu)勢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zhàn)場。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具有天然優(yōu)勢。首先,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充分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其次,學校教育中的學科體系較為健全和完善,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不增加師資投入、物資投入、時間和空間投入的條件下進行的,既可避免人為教育的痕跡,也可達到經(jīng)濟、有效的目標。最后,學科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學科課程不僅具有知識和能力提升的價值,也具有思想、品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無論是社會科學教學,還是自然科學教學,都含有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尤其是社會科學類的政治、語文、歷史、外語等課程,都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這些學科教育的過程本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它們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質以及愛國情感。自然科學類的生物、數(shù)學、化學、物理、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需要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活動參與,更需要心理情感品質的配合,學科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以及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心理發(fā)展過程。藝術類的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則對學生情緒調節(jié)、性情陶冶、意志磨煉、人際關系處理和適應能力提高等心理健康因素直接發(fā)揮作用。
二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1.科學處理學科教學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關系
學科教學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學科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靈魂,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具有科學性,應合理處理兩者的關系。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既要突出知識傳授與獲取,也要注重健康心理的引導與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知識傳授目標應在教學過程和愉悅的體驗中共同實現(xiàn)。學科教學目標是主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輔助。既要保證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又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既要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完成,又不能擠壓學科教學目標。同時,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不同學科的特點和教育資源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滲透方式。如社會科學類可結合教材內容直接進行“激發(fā)”,自然科學類可通過教學過程間接進行“默化”,藝術體育類課程則可通過興趣活動體會“感悟”。教師還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班集整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學科教學實現(xiàn)科學的融合。如同一節(jié)課,同一位教師可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班級的實際情況,有側重和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作用
首先,教師的個人魅力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對學生而言,教師的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陽光,最能照亮學生的心靈。教師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深厚的知識積累、優(yōu)良的樂觀心態(tài)、堅強的意志毅力和無私奉獻的敬業(yè)精神都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不可抵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具有不同人格魅力的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僅是學生在知識上崇拜的偶像,而且是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榜樣。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更要有良好的心理修養(yǎng)和心理素質。其次,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形成健康心理的基本前提。師生關系是學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不良師生關系的出現(xiàn)會影響學生健康心理的發(fā)展。在師生關系構建過程中不同學科的教師都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要與學生平等相處、愉快溝通、坦誠對話和相互理解,在平等的交往模式中,引導學生正確地交往,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交往心理。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共同完成課程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3.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育教學活動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科學習中主動學習的心理能力,使學生愿學、好學、樂學。并通過學生動眼、動手、動口使其親自參與教學過程,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他們形成自覺學習的穩(wěn)定心理。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自我意識、自我教育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學生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克服難題,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優(yōu)點,知己不足而不自卑,知己之長而不驕傲,認識自身價值,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讓學生做到自覺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自覺選擇最佳的學習策略,自覺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心理素質。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學科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犯錯誤、遇到挫折、遭遇失敗時,要善于引導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并抓住這些契機進行心理能力訓練,增強他們的意志力、抗挫折力、耐受力和不懈奮斗的精神。這種學生自發(fā)的、內在的心理形成動力雖是隱性的,卻是學科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4.積極創(chuàng)設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氛圍
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是教師、學生及教學環(huán)境交互形成的教學情感和心理的綜合表現(xiàn),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也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等心理因素。良好的心理氛圍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外部因素,是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傳統(tǒng)教育的封閉性阻礙了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往往只關注學科知識傳授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參與、只注關注學生的被動接受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探索、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學生內心的成長?,F(xiàn)代教育的開放性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倡導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學生的健康心理并非是在教師的說教和灌輸中形成,而是在自身的實踐和領悟中形成,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發(fā)展。良好心理氛圍促進學生將外在的實踐鍛煉活動內化為情感體驗心理。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盡量設計能引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心理氛圍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充分實踐,促進其自我實現(xiàn);讓學生調適心態(tài),正確對待成敗。學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學習、體驗和思考,健康心理自然在無聲的滲透中形成和發(fā)展。
5.巧妙運用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重滲透的時機與方法。首先要找準滲透的時間點,靈活滲透。根據(jù)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內容所蘊含的心理健康資源,尋找合理的滲透點,巧妙滲透。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貴在巧妙和潤物無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固定的設計和方法。可采用以問題、學生和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也可采用集中與分散、討論與協(xié)作的滲透形式,還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戲活動、認知矯正等滲透方法。滲透的過程中要盡力避免機械和呆板。其次要掌控滲透力度,適量滲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適時適度。適時就是在學科教學的有限時間內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要準確、時間要合理,既不能不合時宜,影響學科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不能喧賓奪主,將滲透演變?yōu)樾睦斫】到逃n。適度就是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要適中,不宜過高或過低。在掌握不同個體和層次學生心理差異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循序漸進、有張有弛地進行滲透。把握滲透最佳時機,采用有效的滲透方法,最終達到滲透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郭衛(wèi)波.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學教育,2010(3)
[2]劉金明.學科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4)
[3]戴佳玲.學科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6)
[4]孫中釗、孟祥棟.淺談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基礎教育參考,2008(8)
[5]葉一舵.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3)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