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句膾炙人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其實,這首詩是有問題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蠶吐完絲,并沒有死,而是一段時間以后化蛹成蛾、交配、生育,然后才會死。
衣食住行,人之必需。遠古,茹毛飲血,獸皮被用作了裹住身子,在于保暖,在于遮羞。后來,古人學(xué)會了養(yǎng)蠶、繅絲、織錦,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咱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以絲帛為衣了。
宮廷里的祭祀 嫘祖蠶神
關(guān)于蠶的家養(yǎng),史籍的記載很多,這其中,更多的是趨從于神話傳說。
相傳,黃帝勝蚩尤,在慶功的時候,一美麗少女自天空飄然而下,少女手捧黃白兩色蠶絲,落地后,少女將蠶絲獻給了黃帝,見到美麗的蠶絲,黃帝甚是欣喜,感嘆道:百姓又多了一種寶貝。見黃帝關(guān)懷百姓,少女瞬時變作了蠶,附到黃帝手里,黃帝將少女變作的蠶遞給了妻子嫘祖,嫘祖將蠶放到了桑樹上。自此,蠶有了家養(yǎng),嫘祖被敬作了蠶神。
自古,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蠶的養(yǎng)殖?;蕦m內(nèi)甚至設(shè)有祭祀蠶的神壇,每到開春,開始孵化蠶卵之前,都要殺牛祭祀嫘祖。不是哪路神仙都有資格接受牛祭,蠶能享有這等殊榮,足見蠶在古人心目中是有著很高的地位的?!抖Y記》、《周禮》等早期的涉及禮儀的文獻記載,二月,天子王后親祀蠶神,根本原因在于蠶為龍精,乃龍之精微。民間有祭拜蠶母、蠶花娘娘、蠶三姑、青衣神的活動。
漢以前,蠶已被神化?!逗鬂h書·禮儀志》注引《漢舊儀》稱:“菀窳婦人,寓氏公主”。民間祭蠶,由蠶馬神演化蠶女、馬頭娘而來,對此,《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jù)樹歐絲?!薄盾髯印べx篇。賦蠶》中說:“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蠶柔婉而頭像馬,后人將蠶和馬糅合到了一起,臆造出了人身子、馬腦袋的蠶馬神。
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對蠶的注解是“任絲也”,“任”通“妊”,為孕育之意。因此,蠶有幫助女人受孕的功能,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女性很盛行帶玉蠶的腕飾。
撿來的災(zāi)禍 小心嫁金蠶
1984年,陜西石泉縣農(nóng)民譚福全在河里淘金,淘到了右上頁所示的金蠶。這只金蠶長5.6厘米,首尾九個腹節(jié),昂首呈吐絲狀。典籍中多有關(guān)于金蠶的記載,比如北宋李昉在《太平御覽》中提到秦皇陵“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在陵墓里放那么多蠶,以此看來,始皇帝活著的時候是很講究穿戴的。
金蠶對于古人來說多了一個功用,也就是錢財?shù)母拍?。古時,制金蠶以求富,因金蠶有類似貔貅的招財功能,古人迷信,家置金蠶,財富便可增值。
蠶有著極強的繁殖力,中醫(yī)認為活蠶入腹會傷及腸胃。蠶的這一特性,致使人聯(lián)想出了一個損人利己的壞念想。為了消災(zāi),有人將金蠶放在路邊,如果金蠶被路人撿去,自家災(zāi)禍就會轉(zhuǎn)去他人,古人管這樣的破財消災(zāi)的做法叫做“嫁金蠶”。實際上這是為了轉(zhuǎn)難,也就是嫁禍于人。前幾年,我看一老者放風(fēng)箏,他將線剪斷,不解,問:干嘛要將線剪斷?老者說:“兒子突發(fā)重病,將線剪斷,風(fēng)箏隨風(fēng)飄去,便能帶走災(zāi)禍。”我再問:“風(fēng)箏要是被人撿去了呢?”老者說:“那就該撿到它的人倒霉了?!?/p>
東西方的“使者” 胖胖馬頭娘
民間對蠶的崇信亦是五花八門,比如有稱之為“馬頭娘”的,這一崇信習(xí)俗源于養(yǎng)蠶由婦女發(fā)明以及蠶與馬的腦袋有些相似;再比如,將蠶稱作蠶姑,這樣的稱呼出自春秋時介之推焚死于綿山,其妻聞訊,悲慟投井,當(dāng)?shù)厝藶榻樽悠蘖ⅰ皻埧鄰R”,因“殘苦”與“蠶姑”諧音,后來,“殘苦廟”訛變作了“蠶姑廟”,而廟里的供奉也由介子妻變作職司蠶事的蠶姑了。還有呢,將蠶稱為青衣神、蠶花五神等等,而由崇蠶衍生出來的民間信仰,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習(xí)俗。蠶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由蠶組合而成的典故與成語不在少數(shù),比如,蠶叢鳥道、蠶績蟹匡、蠶食鯨吞、蠶絲牛毛、蠶頭燕尾等等。
因為蠶,有了絲織;因為絲織,有了一條名垂千古的西方貿(mào)易之路——絲綢之路。而由絲綢之路造就了中世紀(jì)歐洲貴胄們的時尚,當(dāng)時的歐洲,以能穿上來自東方的絲綢做的衣服為榮,絲綢是歐洲貴胄張揚身份的標(biāo)志。
(撰文、供圖/黃大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