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兒子能在香港上學,“雙非”家長肖女士一年前放棄深圳龍崗的復式花園洋房,舉家租住香港40平方米的蝸居。2015學年是“雙非”學童的高峰年,鄰近邊界的深圳北區(qū)校網(wǎng),競爭尤為激烈。“雙非”(double-not)指父母均非香港居民,本人卻在香港出生,并因此擁有香港合法身份的孩子。
香港生活的好處:食品安全有保障,香港干凈衛(wèi)生,什么都是講法律的。小孩上學無論貧富,老師都一視同仁,教育令小孩的素質全面提高。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永久居港權,享有終身免費醫(yī)療及十二年免費教育,這些極具誘惑的社會福利吸引著眾多內(nèi)地父母。再加上內(nèi)地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一些想生二胎的父母選擇香港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
不過,接踵而至的一連串問題在逐漸凸顯。香港內(nèi)地的戶籍壁壘讓許多“雙非”家庭不得不承受高昂費用,很多人開始萌生退意。非內(nèi)地戶籍、香港出生而非香港居民的“雙非”兒童的港籍身份,似乎并沒想象中那么令人羨慕。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01年香港“雙非”新生兒僅有600余名,迄今已超過20萬名,這個曾帶著無限憧憬的移民群體,持續(xù)升溫的陸港矛盾讓他們也承受了不少排斥和責難。一些“雙非家庭”近兩年開始醞釀逃離香港,卻遭遇了始料不及的難題,進退兩難。
“看上去很美”的港籍
8年前,在“赴港產(chǎn)子”浪潮中,江蘇南京人李琴也加入了“港生大軍”。兒子浩浩雖為港籍身份,但絕大部分時間在南京生活、學習。對于常年往返于兩地,李琴坦言,每年都要帶汪浩去香港打疫苗、辦理各種證件,花銷很大,并非之前想的那般完美。
李琴考慮到,將來浩浩可以考取香港的大學,這比在內(nèi)地競爭要容易得多。但一條極為“燒錢”的路徑鋪在她面前,這對內(nèi)地的普通中產(chǎn)家庭來說“壓力山大”。李琴稱,除了頻繁飛香港,浩浩上幼兒園也曾遇到“麻煩”。南京市公辦幼兒園優(yōu)先考慮戶口所在地的適齡兒童。托朋友、找關系,浩浩才好不容易“擠進”公立幼兒園,不過,她還是交了一筆不菲的贊助費。
讓孩子在香港出生,原本想讓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資源,有更加光明的前途。不過,李琴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不是如此。浩浩上南京好的公辦小學并不容易。港籍身份無法在南京上公辦小學,與外地戶籍是同等待遇,并且南京現(xiàn)在嚴禁收取擇校費。兒子雖在香港上學不用花錢,但因放不下南京的生意,舉家遷移到香港并不現(xiàn)實。
李琴本打算讓孩子上私立學校,但學校規(guī)定必須住校,且住宿費昂貴。李琴舍不得讓孩子這么小就住校。在港讀書怕孩子沒人照顧,就近入學又無學可上,這讓李琴備感無奈。尚未享受到香港的社會福利,讓浩浩退出港籍李琴心有不甘。但為了兒子能健康成長,她決定將浩浩的戶籍遷回南京。
許多“雙非”兒童的父母也在尋找如何給孩子上內(nèi)地戶口,如何放棄香港身份的解決途徑。令李琴意外的是,做回內(nèi)地人更難。她去律師事務所咨詢,被告知內(nèi)地的戶籍制度執(zhí)行單一戶籍原則,一個自然人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即居港權與內(nèi)地戶口不可兼有,一定要放棄其一。
在香港,公民身份則確立實行“落地原則”,只要一出生就自然擁有且永不喪失,香港現(xiàn)行法律并無放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條款,這也就意味著浩浩無法放棄港籍遷回南京。
由于陸港兩地實行不同的戶籍制度,讓“雙非”家庭陷入了兩難困境。2013年3月,香港入境處表示,該處接到多宗“雙非”父母關于如何取消子女的香港永久居留身份,以取得內(nèi)地戶口的求助。
據(jù)香港統(tǒng)計處在過去5年內(nèi)的意向調查顯示,20%到港產(chǎn)子的內(nèi)地孕婦打算送子女來港讀書。按此推算,這兩年赴港讀幼兒園的“雙非”兒童人數(shù)很有可能超過6000,涉及學費資助超過1億港元。但“港籍寶寶”的“香港夢”真的如孕育之時那般美好嗎?事實上,學位緊、上學遠、融入難、溝通少等問題,使每一個“雙非”家庭倍感憂慮。
進退維谷的“雙非”困境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謝勇和妻子頗為當年沒有能夠痛下決心把小孩生在香港而懊悔。身為廣州居民,不斷有朋友現(xiàn)身說法,他們?nèi)绾谓柚愀郜F(xiàn)時法規(guī)提供的便利,最終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救贖:讓下一代擁有了香港籍??涩F(xiàn)在,謝勇說,不知道該不該為自己當年的“不作為”慶幸。原因很簡單,當“雙非”嬰兒變成“雙非”學童,身份轉換帶來的沉重一面越來越明顯。
有廣東媒體曾報道“雙非”兒童的困境。首先,由于父母雙方均不在港工作亦不在港生活,在港享受港人應有的教育福利非常艱難,比如,報道稱不少“雙非”學童家長為求一張錄取通知書,經(jīng)羅湖、福田、深圳等口岸到屯門、天水圍一帶擇校,排隊報名,奔波來回頗辛苦,路費亦花費不少。家住深圳的林女士表示,在8月至9月間,來回深港數(shù)十次,每次排隊都要四小時以上,苦不堪言。她說,最令人焦慮的是,即便早上出發(fā),也難領到理想的號碼得到面試機會。
“雙非”家長秦竹發(fā)現(xiàn),香港的最好教育多在國際學校,這些學校大多拒收“雙非兒童”,除非買校債?!耙簿褪钦f,能接受怎樣的教育,問題不在于是否港籍,歸根結底還是錢?!?/p>
有媒體曾報道,香港教育一樣要“拼爹”,既要有錢還要有地位,孩子才能順利就讀理想中的學校。
除了學位緊張,教育成本高昂,又由于被認為擠占了港人有限的教育資源,雙非兒童及其父母,更是被譏為“蝗蟲”,成為香港部分民眾抗議對象,甚至遭受赤裸裸的人身攻擊?!半p非”父母還不得不憂慮子女在未來成長中,幾乎注定會遭遇到的歧視及其帶來的心理陰影。
良好的教育,國際化的環(huán)境,以及更根本的自由生活在種種現(xiàn)實困境下正變成“雞肋”。而更麻煩的是,放棄港籍,回到故土,繼續(xù)自己并不認可的人生軌道居然成了一種奢望,欲退回而不能。
為了讓孩子從“香港中國人”變回“內(nèi)地中國人”,有些父母甚至只能為孩子造一個“假身份”,又要面臨為一個不存在的孩子而繳納計劃生育罰款的窘?jīng)r。
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明確表示,特區(qū)政府正研究削減自由行,更提出了“削減兩成”旅客的構想,隨后香港商務及經(jīng)濟發(fā)展局局長蘇錦梁也在回應媒體時指出,“一簽多行”的旅客“九成不過夜”。從當下的發(fā)展趨勢看,在中央不反對,香港民意普遍支持的情況下,撤掉“一簽多行”成為特區(qū)政府的最佳選項。
內(nèi)地學者陳永杰表示,撤銷“一簽多行”,打擊水貨客的同時,對“雙非家庭”打擊頗大。小孩要長期跨境上學,父母卻沒有香港身份證,這個群體的數(shù)量穩(wěn)定,并且將長期存在。這一群體經(jīng)常有跨境接送小孩及與學校聯(lián)絡的需要,如果限制每天來回香港的次數(shù),總會有各種不便。撤掉“一簽多行”能同時起到增加深圳“雙非家庭”跨境生活成本的效果。至于這個成本,會否在一些政策制定者眼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香港北區(qū)幼兒園與中小學未來增招“雙非兒童”壓力,需要更復雜的計算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