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德格爾為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其《論真理的本質》被公認為“海德格爾思想轉折”的關鍵,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以此作為解讀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閱讀核心,針對《論真理的本質》引導性思考及第五、六節(jié)做一小范圍的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海德格爾;真理;引導性思考
中圖分類號:B-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9-0095-02
海德格爾為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和代表,《論真理的本質》是其繼《存在與時間》后,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
一、《論真理的本質》
柏拉圖曾說:現(xiàn)在的我們茫然若失,因為之前對“存在著”的意義,我們了然于心,現(xiàn)在對其卻不知所云。因此,海德格爾稱柏拉圖的“存在”真意并沒有人真正懂得。經(jīng)歷兩千年的漫長歲月,這個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海德格爾由此重新提出并嘗試解決“存在”問題。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的本質即真理的本質,因為存在的問題等于存在的意義問題,存在的意義等于存在的真理,探析存在和探討真理是同一件事情。海德格爾關于真理問題有兩種研究路徑:前期,其用“此在”來闡述他解蔽的真理觀,即存在者之真理;中后期,其從藝術、語言等角度來研究真理,轉向無蔽真理本身,即存在之真理。《論真理的本質》是海德格爾中后期思想轉向開始的標志,其提出真理的本質是自由的觀點。
二、引導性思考的分析和討論
海德格爾在《論真理的本質》中開篇即帶領我們進入了“真理的問題”:真理(Wahrheit)的本質(Wesen)是我們討論的主題。因此:這是什么?關于“這是什么”問題的答案,將我們帶向一個事物的“本質”……經(jīng)一系列探討,其暫時提出一種真理觀:它是什么:符合……我們也知道一個事物的“本質”所意指的東西:共相;還知道作為本質的東西:真理。①當然,這不是其想要的真理理論,而是其批判分析的對象。海德格爾認為,表面上自明的東西領會其實最難,因為它居于我們的近處,同時也是由于我們與所有居于最切近的東西打交道的方式。②那我們該怎樣做?
海德格爾指出:首要的事情必將是,自明之物應與我們分開……其接著說:我們需要回溯并探析真理概念的具體歷史,以便了解前人掌握真理的確切思想。③除對概念的回顧外,西方哲學一開始如何理解真理?④希臘語中將真理叫作■。⑤因此,真理是某種■,無蔽的東西。其繼而其找到赫拉克利特箴言:支配存在者的東西,即在其存在中的存在者,喜歡隱藏自己。⑥接著,為了得以探究從作為無蔽之真理向作為正確性之真理的過渡,海德格爾強調我們要了解一個柏拉圖所做的、與■有關的思考,即洞穴比喻。
在“引導性思考”的最后,海德格爾語重心長地強調:對于詮釋的理解并不取決于是否熟練地掌握希臘語,也不取決于是否具備關于哲學的知識,而僅僅取決于是否自己親身經(jīng)歷或準備經(jīng)歷一種“在這里”所具有的必然性。
三、第五、六節(jié)的分析和討論
雖然符合真理觀在柏拉圖“洞喻”⑦中已經(jīng)成形,但是其并沒有充分發(fā)展,后進西方思想?yún)s將此發(fā)揚光大。海德格爾重新詮釋,真理在于顯示隱藏其中卻未被言說的東西,即:aletheia的本質。其使我們認識到,真理的轉變與存在的遺忘息息相關,并且真理產(chǎn)生需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地下洞穴中的人的處境,第二階段:洞穴中的人的某種“解放”,第三階段:人朝向本源的光明的真正解放,第四階段:自由人在洞穴中返降。本文集中分析《論真理的本質》的第五節(jié)和第六節(jié),其關涉真理發(fā)生的第三個階段:人朝向本源的光明的真正解放。其認為:繩索的意外掙脫并未帶來真正解放,真正的解放發(fā)生于由看到自然火到感受太陽光的過程。本文認為可從兩方面進行解釋。
從囚徒的生存狀態(tài)看:第一階段,囚徒面對石壁陰影卻不明火光造成,無從談起解放。第二階段,某個囚徒松脫繩索非出自主觀意志而是“意外”,這不是解放。第三階段,囚徒走出洞穴見到太陽,這才是解放。海德格爾指出:真正的解放不僅僅依賴于一種暴力活動,它同時要求堅忍不拔和持久的勇氣。①簡而言之,三個階段的相繼發(fā)生實質是一個“教化過程”,即人的存在狀態(tài)和本質性的轉變。②
從無蔽之呈現(xiàn)等級看:第一階段囚徒被禁錮于地穴之中生活著,只能看到墻上的陰影,即存在者。第二階段囚徒“意外”掙脫繩索的束縛,耀眼的火光刺痛其雙眼,所以火即理念。第三階段囚徒走出洞外,最終看見了太陽,即理念的理念。不難看出,囚徒的解放過程在不斷“去蔽”,并且不斷接近最高的“無蔽”。
繼而,海德格爾重新給出比喻詮釋:洞穴表示大地,火指太陽,火光指陽光,陰影是存在者。被禁錮的人束縛于自明性,直接被這些東西所引導。而洞穴之外是理念之地,太陽是最高理念,人們幾乎不敢去直接看的東西。似乎一切都已“真相大白”,但海德格爾再次發(fā)問:借助柏拉圖的這個解釋,我們真的領會了■之本質了嗎?③
由此,其認為必須追問四個問題:理念和光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④光和自由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⑤自由和存在者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⑥處于這些關系的統(tǒng)一而明朗起來的真理之本質,在對于無蔽的意義上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⑦本文集中分析第一個問題,海德格爾分成兩個問題具體討論。
第一,“理念”是什么?柏拉圖將■⑧看作自身存在的東西與被看到后的東西,兩者之間相互一致。海德格爾隨之發(fā)問:通過怎樣的一種看而獲得對理念的洞見?
我們用眼睛看見了這本書!以此為例,海德格爾系統(tǒng)分析各種感官功能的專一作用及事物的各種感覺屬性,其發(fā)現(xiàn):我們并沒有真的用眼睛看見這本書!因為用眼睛看時,我們僅僅感覺到的是某種僅僅可通達視覺的東西。⑨事實上,“我們看見了書”是在某種含義上使用“看”,這種含義已超出眼睛的協(xié)助,“看”已變成一種覺察、一種洞見。⑩由此,海德格爾詮釋理念:某種呈現(xiàn)為存在著的東西的外觀,這種外觀是個別事物這樣或那樣在其中得以出場的東西,是出場和在場的東西。
第二,“光”是什么?在洞穴比喻中,火和光的區(qū)別就像太陽和陽光的區(qū)別,即承載著一個發(fā)光體的質料于單純的光本身。
海德格爾說道:隨著光和光明,我們再次來到看和可見的東西的領域;借助眼睛所感受到的可見事物,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顏色、閃爍、光明和黑暗。然而,光明、光、黑暗根本無法把握,是不可把握的東西,簡直就像虛無和空一樣。以睡覺醒來睜眼為例,當我們睜開眼的第一瞬間,如果不是先看見了黑暗和光明,那么根本不可能看到有顏色的東西。{11}因此,一種當前和最先被給予了的東西,我們必須從其出發(fā),而不能將之歸結到別的東西之上。海德格爾由此進一步探討光明的詞源含義,并且對比光明和玻璃、水的特征,{12}從而得出光的含義:光讓對于視線而言的對象通過,使其變成某種可見的東西,并且讓看著的視線穿過而達到某個所視的對象。{13}簡而言之,光是讓穿透的東西,光明是可見性、伸展性的東西。{14}
至此,我們基本理解理念和光的含義。實際上,兩者的關系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當我們在“是什么”、在理念之光中領會書的存在意義的時候,我們只不過是看見了作為書的存在者——通過理念被看到的東西。進而言之,“理念”保證存在者的存在,“光”保證存在者在視覺上的可見性,理念的作用施展需要光的支持。
四、總結
在海德格爾之前,真理始終以“認識論”為前提,即:認識與事物的統(tǒng)一。海德格爾的大膽質疑并深刻批判,帶給真理以新的生命力?!墩撜胬淼谋举|》是其后半生的思想精髓, 其顛覆傳統(tǒng)真理觀,在科學、藝術和道德等領域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論真理的本質[M].張衛(wèi)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2]黃裕生.真理的本質與本質的真理——論海德格爾的真理觀[J].中國社會科學,1999(5).
①即:真理的符合理論。
②正因為它離我們?nèi)绱私?,以至于我們與之毫無距離,反而因此不可能認識或看清楚它。
③在這里返回歷史,海德格爾大致是想與當今保持某種距離,以期在“適當?shù)木嚯x”重新審視真理。
④即:希臘人所堅持的,我們命名為“真理”的那個東西,其用哪個詞來表達。
⑤即:“無蔽”。
⑥其中,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喜歡隱藏自身的東西不是指存在者本身,而是指自然——自然喜歡自行遮蔽,保持遮蔽是其真正的、內(nèi)在的要求,如果它變得無蔽,就要重新返回遮蔽狀態(tài)。
⑦本文在此不復述。
收稿日期:2015-04-27
作者簡介:陳云(1987-),男,湖南長沙人,碩士,從事心理學、哲學研究。
①此囚徒發(fā)現(xiàn)真理后,不愿回到洞穴,過與其他同伴一樣的生活。
②第一階段的囚徒處于“夢寐”狀態(tài),第二階段的囚徒處于“驚恐”狀態(tài),第三個階段的囚徒處于“自由”狀態(tài)。
③無蔽于自由、光、存在者、理念和善的最高理念的關系如何?問題和詞匯一樣多。
④《論真理的本質》第6節(jié)討論。
⑤《論真理的本質》第7節(jié)討論。
⑥《論真理的本質》第8節(jié)討論。
⑦《論真理的本質》第9節(jié)討論。
⑧即:“理念”。
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只能說:一方面,我們借助眼睛,在它“協(xié)助”的意義上,看見了顏色;而我們根本看不見一本“書”;另一方面,我們“看”一本書又必須通過前者。
{10}本文認為有兩種類型的“看”:一種是指單一生理功能意義上,我們用眼睛感覺到了書的“顏色”;另一種是在保證“看”的完整意義上,理念保證存在者是其所是的那種“看”。
{11}即:黑暗和光明必須在事先被看見了的意義上,有顏色的東西才能被看見。
{12}玻璃和水的透明性均以光明為前提條件。
{13}光明的真正本質在于它使顯現(xiàn)在視覺中的事物得以可能,它能夠為通過視覺感官的狹義覺察的看提供某種外觀。
{14}與光、光明相對,黑暗是不再讓光明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