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遙》創(chuàng)作過程
2007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每年4月2日為“世界自閉癥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癥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癥患者的關注。自閉癥概念由美國專家萊奧·坎納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閉癥,醫(yī)學上也稱孤獨癥,是一種多因素致病的嬰幼兒發(fā)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語言障礙、刻板行為和對外界無反應是自閉癥四大癥狀,是一個尚沒有被全社會知道、了解的病癥。2015年4月2日,是第七個世界自閉癥日,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自閉癥兒童,我們制作了《咫尺之遙》這部實驗短片,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部影片,從而去關心身邊這些被稱為“星星的孩子”,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陪伴他們,加入他們的未來。
我們的影片采用了實驗短片的形式,在初期策劃時,在表現(xiàn)形式方面打算采用實時拍攝、真人演繹,用微電影的形式來展現(xiàn)自閉癥兒童的故事和世界。但是當我們聯(lián)系了一些自閉癥兒童的學習培養(yǎng)機構和診療中心之后,大多數(shù)老師和患者的家長都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入鏡,害怕觸及到孩子的隱私。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人之常情必然能被理解,但是這在當時對我們的創(chuàng)作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大的難題。但是當我在一家商場里看到牛頓擺的時候,忽然聯(lián)想到了自閉癥兒童。牛頓擺是一個1960年代發(fā)明的桌面演示裝置,五個質(zhì)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又叫:牛頓擺球、動量守恒擺球、永動球、物理撞球、碰碰球等。牛頓擺是由法國物理學家伊丹·馬略特(Edme Mariotte)最早于1676年提出的。當擺動最右側的球并在回擺時碰撞緊密排列的另外四個球,最左邊的球?qū)⒈粡棾觯H有最左邊的球被彈出。因為遵守了牛頓的動量守恒定律,為了紀念偉大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取名為“牛頓擺”。牛頓擺的球體擺動時單一、刻板、范圍狹窄、時效性久而且難以改變,和自閉癥兒童的行為方式非常相像。
在拍攝時我們給了牛頓擺一個透明的玻璃罐,象征自閉癥兒童的世界。透明的玻璃罐看似與外界毫無差別,其實卻隔開了兩個世界。自閉癥兒童大多數(shù)在外貌上與常人無異,但是卻有著一些異于常人的“特異功能”:比如他們能夠安靜地坐在板凳上超過10分鐘,有驚人的繪畫天賦等。但他們也有比常人更困難的一面,比如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學會正常小孩兒兩三天就能掌握的事情,7年學會加減乘除,4年才能清楚辨識10個數(shù)字。還有一些無法解釋的行為表現(xiàn),如重復地把報紙撕成條狀,易怒或極愛笑等。其實,自閉癥兒童和正常人就在那一點點的不同之處,卻是很難跨越的。
經(jīng)過我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在兒時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現(xiàn)象出現(xiàn),但是經(jīng)過某方面的激勵和堅持,造就了他們的偉大和成功,走出了自閉的影響。在我們的短片創(chuàng)作中,我們采用了3D影像和三維建模的動畫表現(xiàn)方式來加入這一個想法。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丹麥19世紀著名的童話作家,著有《海的女兒》、《丑小鴨》等作品,兒時的他也是一位自閉癥患者。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26歲失聰,兒時也是一名自閉癥患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36歲時提出相對論,兒時也是一位自閉癥患者。片中主要挑選了這三位偉人來展現(xiàn),將他們的作品和他們本人的經(jīng)歷通過三維動畫,也許更會真實貼切。作品三維技術應用主要是根據(jù)影片敘事節(jié)奏的需要,通過三維動畫直觀的視覺表現(xiàn)方式,將想象力營造出的神奇世界和意向凝固成具體的感官體驗。所以在制作時,選擇了具有廣泛認知度的符號化視覺原素-美人魚(迪士尼版)作為童話情節(jié)的載體。動作調(diào)節(jié)和渲染均是使用三維動畫軟件MAYA來完成的。
都說幸福的人大多相似,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偉人的故事每個人都知道,當我們閱讀和了解偉人的時候,,是否可以從他們身上想起我們身邊的這些自閉癥兒童,多陪陪他們,給他們一頓晚飯、或是一場音樂會的世界,給他們更多的關愛,也許這咫尺之遙,就不再遙遠。
《咫尺之遙》是一部關于關愛自閉癥兒童的實驗短片,借用牛頓擺和一個玻璃罐封閉的造型,比喻成自閉癥兒童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與我們正常人只有咫尺之遙。自閉癥兒童的世界是封閉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大多是周而復始的單一模式,興趣范圍狹窄,行為模式刻板單調(diào),人際交往之間缺乏互動,缺少變化。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diào)查,全世界每150名兒童中,就有一名自閉真譜系患者。在中國,自閉癥兒童數(shù)量超過160萬。關愛自閉癥兒童,幫他們走出僅有的咫尺之遙,讓他們的世界更精彩。
三維制作 洪達未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教師。
專業(yè)研究計算機三維動畫、影視特效和三維打印技術與應用。獲得過“DIGICON 6+2 動畫大賽中國賽區(qū)優(yōu)秀獎”,“Aniwow! 2008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jié)ASIFA(世界動畫學會)中國獎”,“首屆中國漫畫節(jié)中國大學生原創(chuàng)動畫大賽金獎、最佳技術獎”,“第五屆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評審團特別獎”“南京大學生科普動漫大賽特等獎”等獎項。
攝制 馬希平
生于1997年,現(xiàn)在是南京藝術學院攝影系大四的一名學生。父親年輕時是一位記者,受父親的影響,從小生活在照相機、照片、報紙和媒體中,自然而然也愛上了攝影和影像。進入大學以來,一直致力于自己的專業(yè)課學習和作品創(chuàng)作,所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有《小小的夢》、《強盜,娘炮與醋》、《夏日單車》、《咫尺之遙》等,并榮獲多項省、市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