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私權在我國雖已得到廣泛承認,但是關于其邊界等問題仍然存在爭議,需要繼續(xù)研究。本文旨在分析隱私權立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闡明隱私權立法的必要性,進而論證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體系。
關鍵詞:隱私權;立法 ;建構
一、隱私權立法的必要性
不斷擴張的隱私權亟待立法保護:作為人格權的重要內(nèi)容,隱私權的地位、作用日益彰顯、與自然人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隱私權的保護程度成為衡量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隱私權開始的范圍相對狹窄,主要指一種獨處權利。而現(xiàn)在,對個人資料、財產(chǎn)秘密,甚至私人談話也視為隱私權的一部分而受到保護[1]。隱私權內(nèi)容的不斷擴張主要來源,一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nèi)烁癃毩⒆灾饕庾R不斷提高,更需保持相對獨立的隱秘空間;二是信息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使隱私權呈現(xiàn)出新特點和內(nèi)容。三是隨著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科技,隱私權出現(xiàn)內(nèi)涵擴張趨勢[2]。四是個人資料利用價值增加,隱私權的內(nèi)涵由獨處的權利演變成為“自己支配自己資訊資料之作成、貯存與利用”的權利[3],[4],[5]。它不是個封閉概念,其將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產(chǎn)生新類型的隱私權,隱私權的內(nèi)容也將日益豐富。
我國隱私權的立法缺陷:隨著人們隱私權益意識的不斷提高,民法學界隱私理論研究逐步深入,隱私權立法保護缺陷日益明顯,越來越不能滿足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法院不得不用司法解釋彌補立法的不足。可以看出,我國隱私權立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我國將公民隱私權歸入到名譽權范圍內(nèi),且以是否“公開”、“造成社會評價降低”作為判斷侵犯隱私權的依據(jù)[6,7]。尚未在法律上規(guī)定其為具體的人格權之一。使大多隱私權的案件,法院只有參照最高院的司法解釋類推適用有關“名譽權”的規(guī)定,名譽權范圍侵占了隱私權的法律地位和空間[8]。此外,立法中沒有明確侵犯名譽權與隱私權的判斷標準,名譽權與隱私權的主體、被侵犯后的救濟方式不能一概而論,要明確立法對其分別加以區(qū)分[9];其二,“隱私”與“陰私”概念界定較模糊。立法將“隱私”等同于“陰私”加以界定。實際上,隱私的范圍及內(nèi)容比陰私的范圍更廣,這使法律對隱私權保護范圍過于狹窄,不能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10]。
二、建立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
明確隱私權的法律地位:我國將隱私權保護按照侵犯名譽權加以保護的方式無法從根本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我建議,將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加以保護,確立我國隱私權獨立的法律保護制度[11]。盡管我國理論對隱私權內(nèi)涵與外延理解已形成統(tǒng)一認識,但理論發(fā)展與立法實現(xiàn)還有一定差距,要實現(xiàn)理論研究成果真正轉化為立法現(xiàn)實,還要經(jīng)過充分準備和立法環(huán)節(jié)的考量。
界定隱私權與其他具體人格權關系:要明確隱私權屬于人格權一種,具有人格權的一般屬性,但隱私權與其他的人格權有本質區(qū)別,將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具體人格權加以保護,須界定清楚隱私權與其他人格權之間的關系,從而合理甄別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12]。我國立法實踐將隱私利益保護納入到名譽權的保護范圍,易導致公眾形成慣性思維,經(jīng)?;煜[私權與名譽權的區(qū)別,厘清名譽權與隱私權這兩項具體人格權的關系,有利于正確理解隱私權,清除公眾對隱私權的固有思維,更好的認識與把握隱私權性質,進行新制度設計奠定良好理論基礎。
采取列舉方式確定隱私權的具體侵權行為:綜合比較概括式與列舉式,概括方式不利于對侵權行為的準確把握。對比其他國家對隱私權侵權行為的規(guī)定大多采取列舉式且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在我國今后立法中,也應運用列舉式較為妥當,越是準確描述各種侵權行為,越有利于對不同侵權行為實施輕重不同的制裁方法。
明確侵犯隱私權的民事責任:對侵犯隱私權的行為要明確相應民事責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侵權人非法公開或披露當事人的隱私,往往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痛苦,受害人往往會主張賠禮道歉等精神損害賠償方式,且隱私具有私密性,權利人往往不希望更多的人探知,因而最終選擇哪種具體方式應交由受害人選擇。
三、總結:我國存在隱私權侵權現(xiàn)象增多與法律保護不足之間的矛盾,這使私權法律保護體系的需要更為迫切。我認為,在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建構中要做到:第一,在法律中明確隱私權法律規(guī)范,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具體人格權對待;第二,增強人們的權利和意識,為隱私權保護打好群眾和輿論基礎;第三,審理隱私權案件時,法官要正確適用法律,恰當運用自由裁量權,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決??傊?,完整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是一個以隱私權保護創(chuàng)設為前提,以強有力的司法保護為保障,以現(xiàn)代隱私觀念的普及為基礎的全面系統(tǒng)工程。
參考文獻:
[1] 劉風景.管仁林.人格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M].人民法院出版社.
[15]See Margaret C. Jasper, Privacy and the Internet:Your Expectations and Rights under the Law,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53.
[3] 郭衛(wèi)華、常鵬翱.編著人身權法典型判例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4] 張新寶著.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群眾出版社.
[5] 王利明主編.侵權行為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
[7]See Richard G. TurkingtonAnita L . Allen, Priancy,second edition, West Gawp, 2002, p.24.
[8]王澤鑒著.民法總則[D].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9]參見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保護范圍·隱私權篇[D].載比較法研究.
[10]朱理.網(wǎng)絡隱私權的保障與沖突[D].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網(wǎng)絡法律評論.
[11]張新寶.隱私權研究[D].法學研究.
[12]曹亦萍.社會信息化與隱私權保護[D].政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