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線教師雖然知道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雷聲大雨點小”。盡管這樣,教師依然要轉變惰性意識,積極投身到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大潮中去。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進度;教學方式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之初也是步履維艱。一方面,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已經有了自己的教學模式,認為傳統(tǒng)課堂雖然老師講得多,學生做得少,但在同一節(jié)課上,學生接收信息的容量是遠遠多于高效課堂的。多做總比少做強,少做總比不做好。因此,他們在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時是十分消極的,更有甚者對進行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者嗤之以鼻,冷嘲熱諷。另一方面新老師沒什么經驗,可塑性很強。他們躍躍欲試卻無從下手,不知道該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可以說是在負重奮進,在摸爬滾打中進行探索嘗試。他們有所顧慮、有所猶豫。因為高效課堂的高效除了體現(xiàn)在讓學生充分動起來之外、理所當然的還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正如一些人認為,啥叫高效課堂,最終把學生成績提升上去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所以,新教師在進行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時,由于面臨著教學進度與成績評比等諸多問題,也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能死心塌地,破釜沉舟。正因如此,在進行高效課堂創(chuàng)建時,有的一線教師很會“隨機應變”,只在一些聽評課的活動中才會有意識地精心去設計課堂,想方設法少講少說,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出來,把課堂教學的高效體現(xiàn)出來。這樣的課上出來進展非常順利,卻讓人感覺合作交流弄虛作假,也難以形成一個值得推廣的模式,因為到了平時的課上他們還是借助傳統(tǒng)課堂照灌不誤,早把高效課堂一事忘得一干二凈。
誠然,衡量課堂是否高效的標準遠不止這些,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多給這些參與高效課堂創(chuàng)建的一線教師一些鼓勵和動力,要看到他們激情的付出,能接受他們取得的成績,更要包容他們暫時的失敗。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我已經加入并參與了學校的高效課堂創(chuàng)建活動,但確實體會到了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某一個年級、某一個班、某一個學科的事,而應該是從義務教育階段就努力打造的一種課堂模式,養(yǎng)成的一種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終身教育的高效,而不是各個學段、各個學科上學習方式方法的脫節(jié)。
因此,一線教師必須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促進自身意識的轉變,進而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把自己從滔滔不絕的枯燥課堂中解脫出來,把學生從書山學海的繁重課業(yè)中解救出來。一線教師不要做學生的“替身”,要讓學生動真情有實感,只做實現(xiàn)高效的“助手”即可。
參考文獻:
王玉強.深度教學:構建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方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