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太極拳五大流派的形成并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chuàng),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的。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發(fā)現:太極拳各流派創(chuàng)始人成長為名家的過程有著近似的環(huán)境和經歷。通過對五大流派創(chuàng)始人成長經歷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為太極拳的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因素;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目前太極拳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以其健身養(yǎng)性、經濟實用、老少皆宜的特點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雖然太極拳運動起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說法;官方考證太極拳為陳王庭所創(chuàng)。而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張三豐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又是楊露禪。但是當今社會流傳著太極拳五大流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它們分別是: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由此可見,太極拳并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chuàng),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的。然而太極拳五大流派是怎樣形成的,五大流派創(chuàng)始人成長為名家的過程又有著怎樣的關系,下面就太極拳五大流派創(chuàng)始人成長的關系進行簡要分析。
一、家庭、生活環(huán)境因素
縱觀太極名家的成長,他們大都是小時候家庭清貧,生活困難或出生在戰(zhàn)亂環(huán)境中。例如,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于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干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比如孫祿堂,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yǎng)成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xiāng),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兩年后,李魁元又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云深繼續(xù)深造。陳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陳王廷雖出身地主家庭,生活自然算不上清貧,但是明末時期正值多事之秋,據史料記載:他也曾在山東掃蕩群匪。吳鑒泉自幼就目睹其父全佐南征北戰(zhàn),生活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中。所以說這兩位自然也算是家庭、生活環(huán)境惡劣。
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各大流派創(chuàng)始人具備常人不具備的堅毅、勇敢、吃苦和拼搏的品質,也印證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p>
二、前輩的影響
太極拳五大流派名家大都是自幼習武,而從小時的這種習武愛好無不是受到了前輩的影響。有的生活在武術世家,從小受到武術的洗禮甚至可以說是太極拳的熏陶,而除此就是被師傅看中其武學天賦并傾力培養(yǎng)??傊际艿搅烁呷撕颓拜叺闹更c和影響。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受其父輩祖輩影響學武,后自己又在前人基礎上博眾家之所長創(chuàng)編了太極拳自不必多言。
吳鑒泉自幼喜練武功,善于騎射。在父親全佐的教導下,對太極拳苦心鉆磨,又進行增益修訂,其造詣日益精深。他的父親本人就是一個太極拳高手,曾先跟楊露禪學太極拳后又拜楊露禪的兒子為師學習太極拳。全佐對太極的熱愛和鉆研深深影響了吳鑒泉的研習太極拳之路。
而對武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武河清,有史料記載: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號廉泉,清代直隸廣平府人。禹襄曾祖靜遠以武癢生授衛(wèi)千總職;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長兄澄清,舉人,官河南舞陽縣知縣;次兄汝清,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習武。由此可見,他和兄長都受了前輩影響開始習武。史料對后來他學習太極拳也有記載:里人楊露禪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十有余年,備極精巧。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后赴溫縣趙堡鎮(zhèn),從陳清平學習太極拳,精妙始得。
楊露禪與孫祿堂的學武經歷有些相似,他們都屬于自小熱愛武術。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尚武練武的環(huán)境和好的老師,并受到了恩師器重全力培養(yǎng)。楊露禪幼年時在河南焦作陳家溝做工,其間借機偷學陳長興師徒練拳,后被發(fā)現。陳長興見他是可造之材,不但沒有責怪,反而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收他為徒悉心傳授。
孫祿堂九歲開始跟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時間雖短但其勤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后又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兩年后,他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云深繼續(xù)深造。
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發(fā)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名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活動身手,從民間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汲取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稱作《拳經》三十二勢。明末時期陳王廷依據祖?zhèn)髦g,博采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y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同時,在戚家拳的影響下編創(chuàng)了太極拳。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在明末,得到傳播和發(fā)揚是在清朝時期。明清時期,當時的武術發(fā)展情況很好,尤其是拳術更是盛行。太極拳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始和發(fā)展傳播有其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后,各家在繼承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由于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也都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比如,楊式太極拳的形成。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學成之后在北京授拳時,學拳的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加之當時人們都是穿長褂、留辮子,行動還受限制。楊露禪考慮到這些,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于健身。時間長了便形成了一種拳式,號稱“太極小架子”。后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
從太極拳五大流派創(chuàng)始人的成長經歷我們可以看出:(1)中華武術需要不斷地總結、繼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才能進步和集為大成;(2)好的引導者在武術的學習和發(fā)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逆境并不可怕,它可以鍛煉人的優(yōu)良品質,使其受益終身;(4)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的成長與生活地理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需要我們更進一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