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秋之歌(絕句三首)出發(fā),并從意蘊、韻味以及歌曲本身的特點以及演唱表現去領會充滿濃郁民族氣息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獨特魅力,并且從本身的語言本體與音樂藝術特性、聲樂演唱等多種角度,揭開這種獨特聲樂藝術的形象塑造以及演唱表演等。
關鍵詞:秋之歌;古典詩詞歌曲;藝術特點;演唱表現
一、關于《秋之歌(絕句三首)》
意蘊聲遠,聲未動,心已遠。我想這句話用于闡述中國古典詩詞藝術來說再合適不過,往往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最為經典的不在于整體畫面感,而在于字里行間的細膩與字眼的把握。而因此衍生的中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更是秉承了這一點。
西方的歌劇藝術表現,以及很多流浪詩人的聲樂藝術形式,古典詩詞的歌曲或者聲樂套曲是中國古典聲樂文化的獨特藝術表現,它將中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里所蘊含的久遠韻味與民族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忠镕就對我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表現進行了一個全新的詮釋。1962年,羅忠镕先生就唐代著名詩詞大家杜牧的七言絕句進行了套曲的藝術形式展現,并由此出現了《秋之歌》類型的藝術套曲,這整部套曲里面包含了《山行》《南陵道中》《寄揚州韓綽判官》這三首杜牧的經典暖秋作品。這三首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不僅對于羅忠镕先生是一種藝術與生活的升華,更是中國古典詩詞套曲藝術歷史上一次全新的藝術飛躍。
二、《秋之歌》所代表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藝術特點
這三首藝術套曲,我們都知道是在唐代詩詞大家杜牧的絕句基礎上進行改編的,而且這三首相對于其他的詩詞藝術來說雖然都在秋天卻并不悲秋,而是以絢麗多彩的秋天美景為藍圖進行描繪。例如《山行》里面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展現出了杜牧特有的經典的暖秋之色,同時也潛藏了詩人對于晚唐第二春的樂觀與喜悅心情。而《南陵道中》,其實更多的是秋思之情,其中有很多篇幅描寫了詩人在秋天的思念之情,例如“誰家紅袖憑高樓”就很深刻地展現出詩人的羈旅落寞之情,詩中利用了紅袖女子來進行思念之情的寄托,很深刻、很完整地對秋天的思念主題進行了展現。而另外的《寄揚州韓綽判官》則又是另外一種風格,其風格主調以風趣瀟灑為主,并且在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展現與友人的深厚情誼。
三、以《秋之歌》為代表的古典詩詞作品演唱特點
1.咬字咬音的細節(jié)特色
中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的演唱其實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演唱是不同的,特別是在很多細節(jié)方面,例如咬字與音節(jié)部分來說,這些都需要有極為精確的把握,不像流行歌曲可以籠統(tǒng)而成為一種音樂表現形式。這其實與中國古典詩詞音樂自身有關系,因為詩詞語言極為講究意境與韻味,而這些在短短的詩詞語句里就需要很多的韻律來配合,更需要對咬字的清晰發(fā)音,并與音準相配合實現,每一項都要求十分精準。所以我發(fā)現,在演唱表演的時候,中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一般都是利用偏美聲唱法來進行表演的,用這種精準而美好的聲音去展現那種美好的意境。而且偏美聲唱法本身在語音的發(fā)聲等方面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必須在保證元音發(fā)聲正確性的同時,注重輔音的配合與咬合。
我們知道漢語里歌詞都會依照傳統(tǒng)的依字行腔來進行語音發(fā)聲,一旦有哪些音節(jié)歸韻不當或者出現語言表達的不清晰,就會使整首歌曲失去原本應有的語言色彩,也就失去了真正應該展現的藝術色彩。所以,在進行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藝術演唱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對于咬字方面的字頭、字腹與字尾的表現。
例如,《秋之歌》里的《南陵道中》,在其第九小節(jié)部分,在整個章節(jié)詩句中出現的人聲與旋律都是為了進行去聲的表達,甚至所有聲調都是這樣的,可以更好地實現口語化演唱。而在這里“慢”字則屬于四個呼聲中的開口音部分,而且m的唱法用的是噴口,就是整體繃緊卻又必須要清晰地進行字頭咬字表現,然后慢慢放松下來,繼而連貫十足地進行韻母an的字音,并且實現口腔與頭腔之間的完整共鳴之后,才進行最終的收韻,并將整體的聲音保持在an上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咬字發(fā)聲的過程里和聲旋律與協調性會呈現出一個不很穩(wěn)定的態(tài)勢,而這也將提升音準把握的難度,所以在這個部分慢字作為收音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時刻注意這個音節(jié)發(fā)音的音準把握問題。
而且,第九小節(jié)里的人聲與旋律中有一個被稱為SOL音其實與左手的伴奏織體是一致的,包括和弦里面的降SOL音節(jié)對位,這三者的一致也使我們在進行慢音節(jié)咬字演唱發(fā)音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是非五聲狀態(tài)下的模糊調性和弦方面,注意它所關聯的降SOL音要精準,不能受到影響。所以,這里要求的是在演唱的時候要根據整個聲樂套曲部分的音節(jié)特色而注重咬音咬字的清晰,特別是慢字韻母的發(fā)聲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形象地展現出聲樂演唱的藝術語言處理,也可以更加形象地突出中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在民族特色與性質方面的重要表現。
2.融入戲曲的拖腔、潤腔
既然是中國古典詩詞聲樂藝術,那么在其演唱表現方面的特點就會含有中國傳統(tǒng)元素在里面。這也是其民族性質的必然性所在。很顯然,我們本次論文研究的對象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從很多演唱的實踐角度來說,拖腔其實也是《秋之歌》這個藝術套曲重要的演唱表演特點所在。這種特色的唱法表現其實很早就在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里面得到了展現,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一字多音”的行腔藝術展現,使得整個藝術作品展現出婉轉、優(yōu)美的情感主題。我們看到《寄揚州韓綽判官》里面的“噢”字,很多的旋律其實就是因為這個音節(jié)被印出來的,并且起到了延長與潤色的重要作用?!癘”音在音節(jié)屬性上屬于開口呼聲的音節(jié),所以要求口腔必須是張開的,使整個舌根與軟腭部位足夠地抬起,并且能夠簡單明了地找到頭腔、口腔與鼻咽腔部分的有效共鳴位置與重要的作用點,從而能夠實現氣息的控制,并且使“噢”音可以成功圍繞不同的節(jié)奏與旋律進行演唱、表現,并且一氣呵成地進行音節(jié)的緩慢演繹,這樣看上去整體效果就跟語言詩詞的吟誦一樣,流暢、自然,不帶任何的拘泥。
拖腔的出現與應用,不僅會使整體的聲樂作品在字聲處理方面實現得更加完整與飽滿,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整首樂曲的民族性質與濃烈的韻味,讓人們聽起來神采飛揚,向往不已。
意蘊聲遠,聲未動,心已遠;一旦聲已動,而久遠的聲韻傳達出來,讓人們陶醉。從巍巍華夏幾千年的燦爛文明里衍生而出,帶著我們的心在旋律中遠行,一點一滴都是深遠的韻味在流傳。
我們可以發(fā)現,在我對中國經典的古典詩詞聲樂藝術套曲《秋之歌》進行詳細的創(chuàng)作與演唱分析之后,不僅可以更大空間地實現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音樂藝術多元化發(fā)展的豐富與表現,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的民族音樂進行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對于演唱者的各方面素養(yǎng)有了很高的要求與影響。
參考文獻:
[1]仇海平.琴心琴韻古色古香:姜嘉鏘演唱的古代歌曲《陽關三疊》評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01).
[2]戴勇.論民族聲樂作品中古代歌曲的演唱與表現.樂府新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