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高職英語教學而言,由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因此在口語教學方面更是增加了很多的阻礙,需要通過新方法,新思想的應用進行有效的完善。
關鍵詞:微課;課程設計;學生能力
當前教育教學正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絡以及計算機設備的支持下教學的形式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鑒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微課的高職英語口語自主學習模式進行研究,希望通過筆者的努力可以將微課與高職英語教學充分地融合起來,并對高職口語教學水平進行有效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把握實際需要,合理課程設計
不同階段的教育教學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在高職教育階段,我國教育部門根據(jù)高職教育的特點出臺了相應的教育大綱和教育要求,并細化到每一個學科。其中英語教學仍圍繞基礎的聽、說、讀、寫、譯展開,但是要較之前幾個階段的教學更加深化,并且強調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口語學習能力是最難得到提升的,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書寫、翻譯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到了口語交際方面經常難以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并且有很多學生甚至還沒有掌握英語的正確發(fā)音。鑒于此,高職英語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進行一定改革和發(fā)展,借助一些新的口語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口語得到一定的改善。微課主要以小視頻的形式存在,每一個微課的時間相對較短,并且涉及的內容比較專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理解,并且可以進行反復觀看,不受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因此將微課引入高職口語教學之中,可以彌補教學語境不足、學生自主學習困難的缺陷。不過在進行微課設計的過程中,高職英語教師應給予一定的關注,一定要從實際教學需要出發(fā),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微課的設計,不能僅按照教師的意思進行微課的設計,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學生的想法。通常情況下微課的設計應圍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學生不易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第二,營造教學情境,形成口語交際氛圍。同時,在應用微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反應,看學生是否真的從微課學習中有所收獲,針對微課中的不足,再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二、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微課應用
口語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一部分,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以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為主,并有著詳細的教學安排。所以高職英語教師在應用微課進行英語口語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微課應用的科學性,安排好微課的應用時間和應用方式。首先,教師應對微課進行有效的定位,要意識到微課雖然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但是不能用微課徹底取代傳統(tǒng)的口語教學,要將二者進行有效的結合,讓微課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輔助,彌補口語教學中的不足;其次,教師在運用微課的過程中應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在課前讓學生觀看微課讓學生對要學的知識進行熟悉,在課上應用微課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情景、在課后應用微課讓學生對之前的學習進行回顧,不同的應用往往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教師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把握;最后,教師要增加微課的趣味性,并利用微課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使得學生在口語學習方面得到更多的鍛煉,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
三、強化微課應用,提升學生能力
很多教師在運用微課的過程中,僅在課堂上當作一種輔助教學方式進行應用,這種應用方式帶有著一定的狹隘性。實質上,微課依托于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絡而存在,因此,學生只要有設備和網絡的支持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對微課進行觀看和學習,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很好的幫助。為了突出微課的這一作用,高職英語教師應對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注意:首先,搞好微課的共享途徑,迎合學生的興趣習慣。單純地將微課在學校網站中進行共享,并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平時關注和感興趣的社交軟件和網站,并將微課在這些平臺上進行發(fā)布,使學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獲取微課信息,可以通過手機等便攜設備對微課進行學習。其次,要設立任務型的微課,讓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完成一些任務,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了保證學生可以在課下對微課進行觀看,教師還可以將觀看微課作為一項作業(yè)安排給學生,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懶散怠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最后,高職英語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給予評價,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強學生繼續(xù)學習的信心。
綜上所述,微課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改良,可以作為一種補充的教學手段進行應用,具有生動、形象、針對性強等特點,將其與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讓學生增加口語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減輕教師課堂授課的壓力,讓學生在課下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對改善學生口語現(xiàn)狀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張崎靜,劉亞棟,王波.基于微課程的高職英語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以外事實務課程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