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將天真可愛的人比喻為天使,有天使在的地方,總是美好的。即使是在戰(zhàn)亂年代,在饑荒之地,因為有天使的存在,所以人們會備受鼓舞,變得勇敢,堅強,充滿希望與力量。
善良的天使
手臂的末端有一雙天使的手
龔細鷹
1940年,德國納粹占領了荷蘭,物質的極度匱乏困擾著成千上萬的人。11歲的奧黛麗·赫本與母親常常食不果腹,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們得到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救助,那些數(shù)量有限的食物猶如雪中送炭。小赫本捧著碗擠在人群中,清澈的大眼睛里充滿渴盼,等待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分給自己一份食物。在她眼里,那些工作人員如救世主一般神圣。她沒想到,幾十年后,自己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一個偶然的機會,赫本認識了羅伯特·沃爾德斯。那時,羅伯特正在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他向赫本介紹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宗旨及工作。年少的經歷常會不經意撞開記憶之門,赫本一直對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心存感恩,現(xiàn)在,她終于找到了報答的機會。1989年,已60歲的赫本擔任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赫本第一次參與活動的地點是埃塞俄比亞。在一個小村莊,全村的男女老幼都站在村口翹首等待他們,孩子們都非常安靜,極度的饑餓使這些本該天真活潑的孩子失去了這個年齡應有的生氣。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吸引了赫本的目光。小女孩領取了食物后,并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頤,而是費力地提著食物離開了人群。赫本走過去,輕撫小女孩的頭,說道:“孩子,讓我來幫你,可以嗎?”
小女孩抬起頭,面前的這位奶奶面容慈祥、眼睛清澈。到了家,小女孩奔進里屋,興奮地叫道:“爸爸,我們有救了!”床上的男子形容枯槁,氣息微弱。小女孩把餅干泡在開水里,小心地喂給男子吃。赫本對小女孩說:“孩子,你也吃吧,我來喂給爸爸吃?!毙∨u搖頭:“不,讓爸爸先吃,我要爸爸快點好起來。”赫本抱著乖巧懂事的小女孩,不禁潸然淚下。
之前,赫本一直很珍視自己的形象及隱私,她不輕易在公眾場合露面,非洲之行改變了她的想法。她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利用自己的名氣為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募捐,籌款籌物。她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戰(zhàn)亂及饑荒之地,足跡遍布埃塞俄比亞、土耳其、蘇丹、中美洲、南美洲、越南等地,把愛播撒到全世界各個需要的角落。她對每一個卑微的生命保持最大的尊重。每到一個地方,除了送給孩子們食物、藥品外,她做得最多的是伸出自己的手,給那些不幸中的人們傳遞一份活下去的力量與希望。
1993年1月20日,在愛人及孩子們的陪伴下,赫本安然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需要一雙手來幫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條手臂的末端找到它。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只手,一只用來幫助自己,另一只用來幫助別人。”赫本生前常常這樣說。她用一雙天使般的手給那些苦難中的孩子送去溫暖,送去光明與希望。透過這雙手,我們看到了奧黛麗·赫本悲天憫人的高貴靈魂。
(選自《閱讀》2014年第4期,有刪改)
(注:奧黛麗·赫本,著名影星,小時候經歷過二戰(zhàn),晚年熱心慈善事業(yè)。)
思維遷移
戰(zhàn)爭和貧窮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也使無數(shù)生命變得卑微。然而,再卑微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我們也可以像赫本一樣,帶著愛心,把溫暖和信心傳遞給這些人們,使他們在苦難中看到希望。
堅強的天使
永遠的安妮
徐 魯
1929年6月12日,安妮·弗蘭克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個猶太家庭。當她還只有4歲的時候,因為希特勒頒布了種族法案,安妮一家被迫遷居到了荷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荷蘭被法西斯德國占領。安妮和她的爸爸媽媽、姊妹以及其他人一共八個,在荷蘭首府阿姆斯特丹一座樓上的“密室”里,過了兩年多與世隔絕的隱匿生活。
這兩年正值安妮13歲到15歲,是她作為一個女孩子的身心變化時期。在那門窗緊閉、足不出室、時時有被搜捕的危險的日子里,安妮這個勇敢的孩子,以頑強的意志,就像看不見陽光的巖石縫里的小草一樣,頑強地生存著。
她把自己的日記,當成了在“密室”里互相交談的一位貼心的朋友。她在日記里記錄下了自己所度過的每一天,特別寫下了那些特殊和艱難的掙扎。在樓房也被震得顫抖的炮火中,她始終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對生活充滿信心。她真切地希望自己在戰(zhàn)爭結束后,能成為一個作家或新聞記者……
為了使自己的日記更像一本書,安妮還為這本紅格子花布的日記本畫上了封面,標明了頁碼和目錄。
在那幾乎不能動彈的密室里,安妮一家白天里必須靜悄悄地不弄出一點聲響,只有在晚上,樓房里沒有人的時候,才能稍稍走動一下。小安妮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堅毅地寫道:“我才14歲,經驗很少,還不能寫出有哲理性的作品。但是,不,我必須寫下去。鼓起勇氣吧,我會成功的,因為我已經決定寫作!”
她的日記從1942年6月寫到了1944年8月??墒?,災難終于降臨了。德國鬼子根據(jù)奸細告密,襲擊了“密室”,安妮一家被抓進了集中營。她的日記,也被當成了無用的廢紙拋在了地上。不過,幸好當時有幾個荷蘭人從亂紙堆里發(fā)現(xiàn)了它,并收藏了起來。
1945年1月至3月間,安妮的媽媽和姐姐在集中營先后去世了。在地獄般的集中營里,小小的安妮常常獨自站在門口,望著集中營里的一條小路。那兒經常會有一群赤身裸體的吉卜賽少女被趕往火葬場。安妮看見她們走過,難受極了。她的身體也變得十分瘦弱,一雙眼睛卻總是望著鐵絲網外面的藍色的天空。
不久,僅僅15歲的安妮病逝了。在她死后又過了三個星期,法西斯德國完蛋了,戰(zhàn)爭結束了。
安妮死后,她幸免于難的爸爸從荷蘭人手中得到了安妮留下的那本日記。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他把女兒的日記抄錄了下來,給朋友們傳看。后來又在一位教授的幫助下,把安妮的日記以《密室》為書名,公開出版了。
50多年過去了,安妮的日記已經被譯成了50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有兩位戲劇家還根據(jù)安妮的日記改編了一個劇本,每次上演時,都感動著千千萬萬觀眾的心。有人這么報道過:“當演出達到高潮和結束時,德國鬼子狂敲密室的門聲響起時,劇場中總會發(fā)出一陣壓抑的啜泣聲。大幕落下了好幾分鐘,觀眾仍然寂靜無聲,沒有鼓掌……”
安妮在日記里寫過:“我要活下去,就是死了也要活下去!”她熱愛生命、對未來總是充滿信念的精神,贏得了全世界讀者的懷念與敬仰!
(選自《晚報文萃》2010年第14期,有刪改)
心湖漣漪
處在青春期的安妮無故失去了可貴的自由,她只能在暗無天日的“密室”里向日記吐露自己的小心思。即使命運對她如此不公,她依舊有著強大的勇氣與堅強的意志,對未來充滿信心。她就像陽光,照亮了希望之路;她就是天使,向人們傳遞著活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