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導讀】
《牛虻》一書為我們塑造了一位令人感動的英雄形象——牛虻。他參與了反對奧地利侵略者對意大利的殖民統(tǒng)治、爭取國家獨立統(tǒng)一的斗爭。被捕出獄后,流亡到南美洲,歷盡千辛萬苦,度過了人間地獄般的13年?;氐揭獯罄麜r,他已經是一位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反教會統(tǒng)治的革命者。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結尾對牛虻慷慨就義的描寫,更是特別精彩的一筆。
【片段欣賞】
牛虻自動站在指定的位置,只是回頭望了一會兒絢麗的日出。他再次要求不要蒙住他的眼睛,他那傲氣凜然的面龐迫使上校不情愿地表示同意。他們倆都忘記了他們是在折磨那些士兵。
他笑盈盈地面對他們站著,短筒馬槍在他們手中抖動。
“我已經準備好了?!彼f。
中尉跨步向前,激動得有些顫抖。他以前沒有下令執(zhí)行過死刑。
“預備——舉槍——射擊!”
牛虻晃了幾下,隨即恢復了平衡。一顆子彈打偏了,擦破了他的面頰,幾滴鮮血落到白色的圍巾上。另一顆子彈打在膝蓋的上部。煙霧散去以后,士兵們看見他仍在微笑,正用那只殘疾的手擦拭面頰上的鮮血。
“伙計們,打得太差了!”他說。他的聲音清晰而又響亮,那些可憐的士兵目瞪口呆?!霸賮硪淮?。”
這排馬槍兵發(fā)出一片呻吟聲,他們瑟瑟發(fā)抖。每一個人都往一邊瞄準,私下希望致命的子彈是他旁邊的人射出,而不是他射出。牛虻站在那里,沖著他們微笑。他們把槍決變成了屠殺,這件可怕的事情將要再次開始。突然之間,他們失魂落魄。他們放下短筒馬槍,無奈地聽著軍官憤怒的咒罵和訓斥,驚恐萬狀地瞪著已被他們槍決但卻沒被殺死的人。
統(tǒng)領沖著他們的臉晃動他的拳頭,惡狠狠地喝令他們各就各位并且舉槍,快點結束這件事情。他和他們一樣心慌意亂,不敢去看站著不倒的那個可怕的形象。當牛虻跟他說話時,聽到那個冷嘲熱諷的聲音,他嚇了一跳,渾身發(fā)抖。
“上校,你帶來了一支蹩腳的行刑隊!我來看看能否把他們調理好些。好了,伙計們!把你的工具舉高一些,你往左一點。打起精神來,伙計,你拿的是馬槍,不是煎鍋!你們全都準備好啦?那么來吧!預備——舉槍——”
“射擊!”上校沖上前來搶先喊道。這個家伙居然下令執(zhí)行自己的死刑,真是讓人受不了。
又一陣雜亂無章的齊射。隨后隊形就打散了,瑟瑟發(fā)抖的士兵擠成了一團,瞪大眼睛向前張望。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他丟下了馬槍,蹲下身體呻吟:“我不能——我不能!”
煙霧慢慢散去,然后冉冉上升,融入到晨曦之中。他們看見牛虻已經倒下,他們看見他還沒有死。一時間,士兵和軍官站在那里,仿佛變成了石頭。他們望著那個可怕的東西在地上扭動掙扎。接著醫(yī)生和上校跑上前去,驚叫一聲,因為他支著一只膝蓋撐起自己,仍舊面對士兵,仍舊放聲大笑。
“又沒打中!再——一次,小伙子們——看看——如果你們不能——”
他突然搖晃起來,然后就往一側倒在草上。
【探究練習】
1.選段既從正面描寫了主人公,又從側面描寫了士兵的表現。請找出一句描寫士兵的句子,并體會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虻面對死亡的表現,你感到最震撼的是什么?有人認為在牛虻就義時,行刑者與就義者的心理顯得不合常情,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期參考答案
《筆無虛設 詩情畫意》
1.(1)“刷刷拉拉”描寫了秋天落葉的狀態(tài),在蕭瑟的景物中蘊含了作者凄涼悲苦的心情。(2)表明“我”不僅懂了,而且已經像母親期待的那樣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著積極地去面對生活了。 2.飄蕩 吸引 彌漫 "彌漫 3.片段中的景物描寫烘托了“我”在孤身一人時身處黑夜的害怕和無助,鬼魅般的景物更是加深了“我”的恐懼感。
《走近孫犁》
示例:合適。理由:孫犁先生認為“‘藕斷絲連’是美的?!疇磕c掛肚’,又是腸又是肚,不美!”不合適。理由:夫妻離婚以后仍暗中往來,這是“藕斷絲連”。而在句中,所表達的意思是妻子思念丈夫,不能叫“藕斷絲連”,因而“牽腸掛肚”更合適。
《抗戰(zhàn)中的無名英雄》
示例:“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睆倪壿嬌险f,這句話當然有誤。但是從老頭子的情感邏輯上講,并無什么錯誤。老頭子在遭到小女孩的質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的情況下,心急如焚,他覺得自己的尊嚴和威信受到了挑戰(zhàn),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使得他要急于表現自己,于是慌亂焦急中,語言出現了混亂,將本來想說的“我打他們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說成了“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睆哪硞€程度上講,這反而能很好地反映他不服老的倔勁和狠勁。
《善良開出的花朵》
1.一“沖”一“跑”兩個動詞,既寫出了小男孩的動作敏捷,又寫出了小男孩想早點幫助“我”女兒止血止疼的心理,突出了他的善良。 2.一是賣的食品平時什么價現在還是什么價,要比別人便宜得多;二是主動拔草藥,幫“我”女兒止血。 3.示例:山民們賣的食品非常貴,而兄妹倆賣的食品卻非常便宜,形成對比,突出了他們的善良。4.暗示兄妹倆的家境不好。 5.不能。一方面,這一段交代兄妹倆的父親生病,家中貧困,反襯了兩人的善良;另一方面,他們的善良也是受好心人的影響,與結尾的議論形成呼應。
《采蒲臺的葦》
1.寫出了白洋淀人在蘆葦蕩里靈活、敏捷的身姿,又照應了前文的“鳥”。 2.為下文寫“采蒲臺的葦”作鋪墊。 3.“記住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就是記住了我們民族寧死不屈的精神,就能與困難堅決斗爭下去。
《讓鬼子兵回家》
1.向自己曾經欺凌的中國百姓謝罪,以求心靈的安慰。 2.示例:戰(zhàn)爭結束,終于可以回到日本與家人團聚,一向受日軍欺凌的中國百姓竟然對自己的罪行如此寬容,真是感動和慚愧。 3.戰(zhàn)爭結束,渡邊從一個慘無人道的“侵略者”回歸到正常的人的生活。
《修辭手法之比喻》
1.C 2.示例:仙人一般變幻莫測 嬰兒一般清新自然 3.示例: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熱情地將你引向陽光的地帶 失敗苦悶中的一盞明燈,默默地為你驅趕心靈的陰霾 4.示例:作者將“離恨”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比作自然物“春草”,化抽象為形象,把不可捉摸的主觀情感“物化”了,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敘文閱讀之歸納主題》
1.本文通過作者赴云南采風過程中,不斷追尋心靈中的香格里拉,最后悟出“香格里拉在我心中”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對祥和、友愛、康泰的社會環(huán)境及亮麗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的渴望,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自然、感恩自然的情感。 2.文章開頭寫《失去的地平線》,是披露印度、尼泊爾等國為了本國的旅游經濟,宣稱香格里拉就在本國的目的,為真正的香格里拉縣的設立作鋪墊。文章的結尾寫《失去的地平線》,以印證亮麗和恬靜的香格里拉在現實中已不復存在,而是在“我”心中,使文章的主題得以升華。 3.“武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眼前這湖這山這水這空氣,分明就是“我”神往的香格里拉,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肯定與熱愛之情;第二,眼前的香格里拉亮麗無比卻不復恬靜,商業(yè)化的困惑,喧囂語聲的煩惱等,從反面襯托了“香格里拉在我心中”的主題。
《鏡喻》
1.(1)厭惡。(2)少。2.略。 3.面有黑子,而目不知(或“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4.示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人應借助外力,對自己有個清醒而全面的認識。
參考譯文:
五官之中沒有比眼睛更明察的了。但是臉上有黑點,眼睛卻看不到,為何認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物體,卻不能看見自己的面容,要借助于鏡子才能看見。鏡子不如眼睛那么寶貴;鏡子對眼睛無所求,而眼睛卻要借助于鏡子??墒牵廊瞬辉驗殓R子幫助了眼睛,而責怪眼睛不能夠明察。鏡子沒有對不起眼睛的地方!
有個相信眼睛而厭惡鏡子的人,他說:“這(鏡子)害得我好苦啊,我自己有眼睛,為何需要用鏡子呢?”時間長了,人們所稱贊的美人,他很少有滿意的,卻不知道自己臉上有黑點,泰然自若地認為世上沒有人比自己漂亮。周圍的人都暗地里笑他,他卻始終不覺悟。真是可悲?。?/p>